容我再次提醒大家,请下载并阅读置顶主题里的那两个pdf文件,文件名是这样的:“论证格式”的使用手册:分析·评价·建构 by Andy Lee 11.27.pdf“论证格式”使用手册的扩展资料:澄清思想与判断 by Andy Lee 10.29.pdf截至今日,我发现了两个文件中的一些错别字,其他暂时没有什么要更新的内容。另外,在知识星球里,我把大家的每月提问次数设置成了“无限制”。这样大家就能尽情提问了。有什么关于这两个文件的问题,可以随时用提问功能。如果大家读完了那两个文件,那可以@我一下,让我知道。这样我好安排“论证分析与评价”这一活动的场次。这种活动对于提升批判性思维,效果拔群。就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初学者经历了四五次,就能入门。而即便是较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者,每次参与论证分析和评价的活动,也会有不少收获。它们就类似是弹钢琴的练习曲,时常练练总没错。这个章节的重点,是作者推崇论证的共向性模型。这一模型特别强调论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传统的基于逻辑视角的模型,包括我设计的“论证格式”,大多只考虑论证本身,而不怎么考虑进行论证的人,更不怎么考虑论者的目标受众。但实际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论证呢?因为有着“迫切状态(Exigence)”,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作“急事”,就是那种要在当下满足的需求,不满足就会有糟糕的后果,或者满足后就会有很好的后果。比如,我现在就在论证,其结论是“论证共向性模型”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模型。我为什么要进行论证?因为有着迫切状态。什么样的迫切状态?认真想的批判性思维社群中的成员们,期望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于是,就需要学会分析、评价和建构论证。而为了学会分析论证,我们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论证。而理解了“迫切状态”,我们就能知道论证为何会出现。于是,对于“迫切状态”这个知识点的需求,或者说,对于“论证情境”这个知识点的需求,也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