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的误读

关于读的误读
李广生

读,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言及语文,则必言读。然则何为读,鲜有人深究。也正因为如此,关于读的误读,流布甚广。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读的解释为:诵书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却认为这就是误读。“此浅人改也”,在《说文解字注》这部书中,他认为:把读解释为“诵书”,并非许慎的本意,亦非读的本义,而是一些肤浅的人(浅人)的篡改。读的本义是什么呢?段玉裁给出的答案是:籀书也。

何谓籀书?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抽绎其意蕴,以至无穷。通俗的讲,籀书就是理解其内容、演绎其含义。读,籀书也;籀,读书也。“读与籀叠韵而互训”,在他看来,读即是籀,籀即是读,读与籀是同义词,相互解释。

为了更加明确读(籀)的含义,段玉裁把读(籀)与讽进行对比。“讽谓能背其文”,讽的意思是背诵。与讽意义相同的是诵,在《说文解字》中,二者互训:讽,诵也;诵,讽也——讽即是诵,诵即是讽。在古文献中,二者还是稍有区别的:“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是背诵,诵是朗读。

段玉裁说“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解释为现代文即是:背诵和朗读也可以叫做读,但读的含义不仅仅是背诵和朗读。二者的区别是:“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意蕴。”意思是:背诵和朗读仅仅是文辞上的事情,读是对内容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除了讽诵,段玉裁还列举了读的其他几种含义:断其章句为读,拟其音为读,释其义为读,诵习为读。然而这些都是读的扩展义或引申义,不是读的本义。他在《经韵楼集》卷一中说到:“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弊。弊与固皆不可以治经。”

古人对读的训解,很值得我们重视。这至少说明,我们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等闲视之。把读书等同于念书、朗诵、背诵,其实是对读的误读。

新版课标在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中,均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阅读”这一条目的首位,便是混淆读与诵的结果。先要有读——理解文章内容,才能有诵——有感情的朗读。而把诵——有感情的朗读,放在第一位,则有失读的本义,所谓的感情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好装腔作势了。在《情感可以读出来吗?》一文中,我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在我看来,感情不是读出来的。看到一段文字,先是要有理解,在此基础上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才能激起感情的火花。情感可以读出来吗?表面看是读出来的,实际上读的背后是理解和感悟。孩子尚未理解文章内容,或是尚未与已有生活经验发生碰撞,便让孩子“读出感情”,岂不是难为孩子?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