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还是真学?

爱学还是真学?

作者:李广生 摄影:孔建斌

昨天上午,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和以往的数学课不同,这节数学课名为“绘本数学”。何为“绘本数学”?在没有听课之前,我曾做过多种猜测,亲眼见过之后才知道,大致是“绘本+数学”,简而言之即是,把数学知识和数学训练融入绘本故事之中。

教材的作者是个美国人,忘了名字,外国人的名字好长,记不住。也许不是教材,只能算是读本吧。薄薄的一本,大致翻看一下,感觉不错,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还有思考和练习,应该说很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就这节课而言,教师设计的不错,学生学习的挺好,在我看来,非常成功。

回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这节课,假如没有绘本,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以我多年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而言,他们绝不会只讲干巴巴的数学知识,一定会把数学知识置于具体的情境中,然后带领孩子们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由此看来,绘本最大的作用是为数学知识提供有趣的情节和情境,让孩子爱学。所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很快进入故事,又很快从故事中跳出来,把故事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符号化、模型化,孩子们认真思考相关数学问题,把故事丢到了一边。

晚上吃饭回来,略带醉意,继续思考这个问题。忽然想到,既然学习材料来自美国,那么他们是如何应用的呢?查阅了一些资料,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美国本土,他们利用绘本进行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孩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孩子解决真实的问题,促进孩子真学。

比如,他们会在孩子在阅读绘本故事的基础上,花费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故事的情景、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给孩子准备相应的材料,把故事中的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于是,故事中的角色在绘本中遇到的问题,就变成了孩子们在现实中遇到的真问题。孩子们进入故事之中,也就进入了真情景和真问题之中。自始至终,他们一直呆在故事里,一直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角色,他们就产生了真思考,也就形成了真学习。

对比一下我发现,在利用绘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和他们有以下几点区别。一是,我们把绘本当作材料,努力从绘本中提取知识;他们把绘本当成情景,努力从绘本提取问题;二是,我们会很快跳出绘本,而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他们会一直沉浸在绘本中,纠缠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三是,我们利用绘本的目的是让孩子爱学,他们利用绘本的目的是让孩子真学。

概况而言,我们更关注真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关注真问题的解决。孰优孰劣、孰高孰下,似乎很难判断。但 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为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爱学,我们的教师经常会创设一些情景、讲一些故事。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学”,所以对情景和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就放松了要求,可能会创设一些假情景、讲一些假故事。即便如此,孩子们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故事是假的,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和知识是真的。于是,他们会很快和教师一起,走出故事,抛开故事,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那些从假故事中获得的道理和知识,一旦遭遇现实中的真问题,立即表现出软弱无力。

让孩子爱学,很重要,让孩子真学,其实也很重要。

爱学还是真学,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欢迎转发,要求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