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三种境界
小学数学的三种境界
前几天,有幸听了三位数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三节风格不同的课,让我眼界大开。评课专家独具慧眼,一下子抓住了三节课的不同特点:一节课侧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一节课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一节课侧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位听课教师提出问题:小学数学应该侧重培养数学思想还是解决实际问题呢?
窃以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从这三节课来看,小学数学至少存在三种境界:一是数学的数学,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科思想;二是生活的数学,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儿童的数学,关注儿童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习兴趣。三种境界似乎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也似乎哪一种都值得追求,若是能够兼得当然是最好的。问题是在一节课中,甚至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们都无法做到兼顾。实际上对这三种境界的选择,时刻在考验着我们这些教师。
当天,主持人建议我谈一点看法,我只提出一点:教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我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终于和我的同事达成共识,虽然这种共识在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但至少我们都相信了这样一点: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在教学改革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在为创新而创新依然有很大市场的今天,这种共识可以让大家更加冷静的审视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若是冷静的思考仅仅让我们摆脱创新的纠缠的话,若是不能再往前迈一步的话,其结果也许是举步不前或是陷入另一种盲目。
如果说“教什么决定怎么教”,那么“教什么”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这再往前迈出的关键一步是:为什么教,或是为谁而教。由此而建立的教学的基本逻辑是: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用这种逻辑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出现以下问题:我们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而教,还是为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而教,还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教。表面看这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实际上,它们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谁是目的,谁是手段。为传授数学知识而教,知识是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教,应用是目的;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教,儿童是目的。
如果以知识为目的,应用则可以作为手段。例如我们让孩子做很多习题,其实并不是为了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而是为了让他们更为扎实的掌握知识;如果我们以应用为目的,知识则可以作为手段,例如我们可以淡化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而强化熟练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如果以儿童为目的,知识和应用都可以作为手段。我们传授知识、训练能力都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一旦建立这种逻辑,我们就会选择那些对孩子将来发展有用处的知识和能力,并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教学。
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为孩子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大餐。她为何要把“好吃”放在第一位?因为她尊重儿童的天性,为何又要提出“有营养”,因为她致力于儿童的发展。所以,吴老师的数学是儿童的数学。她的魅力集中体现于这一点。
让孩子适应知识,还是让知识适应孩子;让孩子向已有的知识臣服,还是让知识为将来的孩子服务;让孩子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是让问题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能力。所有这些选择都是不同的教学逻辑的结果。
选择某种教学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哪种教学逻辑,追求哪种教学境界。
封面及文中图片均为顺义教研孔建斌老师摄影作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