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王莽改制是对全社会的挑战和毁灭
王莽改制是对全社会的挑战和毁灭
周舆
如果有人问起,在中国两千年专制历史长河中最有特色的皇帝是哪个?
相信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投给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在位15年,比耶稣大45岁而早死10多年。)
一则,他是两千年来唯一的一个依靠民意而受禅前朝的皇帝,这确是一个千古创举。其他的受禅皇帝也有不少,像曹丕、赵匡胤之类,但那都是假的,都是靠军事背景上来的,跟民意没有多少关系。
二则,也是最重要的,王莽在位时对全社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史称王莽改制。这次变革开始时惊天动地,结局却是惨绝人寰,不仅导致王莽新朝的迅速崩盘,也造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全国人口从西汉末年的近6000万,减少至东汉初年的1400万。
因此,王莽的这次深刻变革非常值得聊。
王莽推行的变革,确实非常“深刻”,深刻到令很多现代人将其视为一个“穿越者”。
王莽当时提出了“许多现代社会才有的超前想法”,比如土地国有、国营企业、政府控制经济、废除奴隶制、强迫劳动,甚至发明了游标卡尺等等。
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王莽的所有变革举措,都是地地道道的“三无”产品——不具有任何进步色彩,不符合实际需要,甚至也不复古。跟未来、现在和古代都不挨着。
在王莽改制的所有举措里,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条,自然是改天下土地为“王田”,禁止土地买卖,王莽声称这是在恢复古老的“井田制”。
但这一举措,就是“三无”产品的典型代表——不进步,不实际,不复古,跟西周真正的井田制其实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西周井田制,建立在封建制度之上,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逐级分封模式,因此周王室并没有什么“王田”,天下土地属于各级领主所有。
因此,所谓的井田制,不但不是土地国有,而恰恰是通过封建的方式(封土建国),把土地层层“转包”出去。而王莽改制,却是要推行土地国有化,如此一来不但不能缓解社会矛盾,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王莽的土地改制,是希望达到“均田”目的,但由于国家本身没有土地,自然要对天下土地进行强制再分配,也就是要“斗地主”,即无偿没收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补贴给那些无地者。
看似初衷不错,但其实把天下所有人都给得罪了。
自己的土地被平白无故的剥夺,不要说大地主不干,就是中小地主也不干。
问题是,连无地的农民也不干。这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由于各地官僚腐败,层层负担最终都被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因此苛捐杂税非常严重,到了王朝中后期多数自耕农根本承受不起来自官府的残酷压榨,他们往往主动把土地或卖或送给大地主,自己宁肯做地主的佃农,也不愿再做给国家纳税的自耕农。
简单说,专制王朝的多数小农,宁肯给地主打工,也不愿意给国家打工。给地主打工,还能混个衣食温饱;要是给官府打工,则很可能被欺压得倾家荡产。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所谓土地兼并,还真不是地主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每个王朝后期,农村地价其实都非常便宜,但农民却不想拥有自己的土地,因为自己种地很不划算。
也就是说,大一统专制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造成了全社会向封建制“退化”的倾向,而封建制比专制显得更合理,也更符合人性。
因此,王莽的土改不但没有讨好任何人,反而得罪了所有人。
因此土改仅仅折腾了四年,造成怨声载道,王莽知道坏了事,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收回了土地禁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土改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在王莽深刻变革的第二阶段,把矛头指向了商业和手工业,主要是强制推行国家专营。王莽将本已开放给民间资本的盐、铁、铸币和酒等几个最赚钱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
这个举措到是被各地坚决地实施了,因为对官府有好处。但唯一的后果,就是迅速消灭了商人阶层,全国商业和市场全面解体。
既然王莽剥夺了民间资本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参与,官府机构垄断了盐铁酒,排除了一切竞争而坐收巨利,然后他们能好好地为百姓服务吗?
事实证明,当然不能。
官府卖的官盐,比私盐质量差很多,价格却要高出好几倍,而且还搞强行摊派。官府铸的农具,根本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个个粗制滥造,傻大黑粗。而且,官府做买卖,完全是衙门作风,门难进脸难看,老百姓去买个东西还要看售货员的脸色,简直像求大爷一样。官府售货员也不去走村窜户,就是在县城的店里坐等,偏僻乡村的农民去买把锄头,也要长途跋涉走上两三天,到了县城往往还要吃一顿闭门羹。
这还让人活吗?
确实没法活了。王莽的国有改制,最终让大量农民不得不退回到石器时代。这不是玩笑,而是真实情况。
农民们既买不起也买不到官府商店里的农具,只好用木头和石器耕地;买不起官府的高价盐,又不能私采,只好去吃树叶上残留的盐碱和泥土里的天然盐分。
王莽的国营专卖制度,不仅不是“穿越”,不是进步,更不是王莽的发明,而是照搬汉武帝。汉武帝之所以涸泽而渔,压榨全社会,还是为了做“正事”,是为了对匈奴开战,而且好歹打赢了。但即使如此,汉武帝也深知残民太过,于是在去世之前将残酷的专营制度废除了。
王莽改制不但复兴了汉武帝的专营制度,而且更加变本加厉。不仅将民间煮盐冶铁铸币造酒等项权利全部收走,甚至连上山砍柴、下河捕鱼都是违法的。但王莽实行严苛的国营专卖不是为了做什么正事,而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一统的“理想”。
王莽所谓的“废奴”举措,其实也只是一个神话,只不过将“奴婢”这个称呼改为《左传》中的“私属”并禁止买卖而已。但这个政策也执行不下去,没推行几年就废除了。原因刚才已经说了,老百姓更不愿意接受官府没有底线的盘剥,而做大地主的“奴婢”却至少可以过上一种有保障有底线的生活。
王莽因为推行愚蠢的经济政策,让全国的大量人口破产,结果他把他们收为官奴,因此非但没有废除农奴制,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在王莽改制中,大规模货币改革也是一个重头戏,13年间竟然改了5次,前7年就改了4次。王莽对于改变币制似乎有着强烈的执念,简直到了神经病的程度。但王莽的货币改革,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儿戏。
王莽出笼了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批货币,包括“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什么“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甚至还把龟、贝这种早被淘汰的“上古神器”也搬出来当货币。
7年间的4次货改,使政府金融信誉崩溃,市场崩溃,人民生活崩溃,大量家庭破产,人们流离失所,监狱里人满为患。正所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王莽为何如此癫狂地改革币制?
最合理的解释,是王莽通过货币改革,大肆掠夺民间财富。四次币改,三次发生在钱粮告紧之际。第一次是征伐西羌,第三次是准备兴兵讨伐匈奴,第四次是全年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闹灾,而北方匈奴寇边,西南蛮夷尽反。
王莽改制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王莽即位并改制不到一年,很多人就已经过不下去了。
此外,王莽作为一个得了志的儒生,还掀起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名运动。
王莽首先更改了官名。比如大司农改叫纳言,太常改叫秩宗,太守改叫大尹、卒正或连率,县令长改叫宰。从中央僚属到基层官员,从官职到爵位,无所不改。结果官名已经极其复杂了,新老机构又并存,职能叠床架屋,繁琐至极。
王莽还将地方行政层级别由西汉的郡、县两级变为州、部、郡、县四级,这种肆意增加行政层级的做法,必然会增加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沟通成本,从而严重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王莽对于地名随意更改,同时更改行政区划。先是改西汉十三刺史部为十二州,既而又改为九州;西汉的旧有郡名几乎全部更改,县名也多数改变,把一个郡的原有属县拆得支离破碎;地名总是在变,区划也总是在变,甚至到了一年改五次的地步。
当时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弄不清楚这些地名,连当官的都不甚了了。县宰不知道自己宰的是哪个县,卒正不知道哪个县归自己管,这种事情在当时根本就不是怪事,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王莽的改名运动规模太大,频率太繁,而这些改动又不是建立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结果,这些莫名其妙的改动,只能为王莽的统治徒增混乱,使得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改制,彻底失去了有机而稳定的决策与执行基础。
在历史上,任何改制和变法,基本都是得罪一头而照顾另一头,但王莽改制却既得罪上层,又严重伤害了下层,两千年来大概仅此一例。
因此,活不下去的社会最底层,竟然与活的也很难受的社会上层,奇迹般地拧成了一股绳,在仇视和推翻王莽政权方面达成了共识。新莽政权因为所谓的改制,短短几年就到了“无人不恨”的境地。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果然报应不爽)所杀,义军将士蜂拥而至,顷刻间,王莽的尸体被大卸八块,连舌头都被割了下来,成了老百姓的盘中餐。
王莽的脑袋,也成了历代皇室的收藏品。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洛阳武库大火,莽头化为灰烬。
我们说王莽的改制是一场闹剧,完全出于王莽一个人的空想和幻想,这是由于王莽是一个书呆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确实不得而知。
王莽确实看到了社会问题,也确实想进行变革,但他的举措却是“三无”产品,不进步、不现实、不复古,因此无疑是在挑战全社会的底线,最终也给全社会带来了的巨大灾难。
其实,即使古代专制王朝也有一整套决策程序,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走的太远。但王莽是被民意公推上来的,威望极高,也非常自信,而且性格执拗,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正所谓“莽不听谏”,于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天下糜烂,最终天下迎来一次大破大立的纠错,只是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过于惨重。
2021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