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4.3仁者的爱憎恰如其分
点击音频听,轻松自在学
【猴哥侃大山】
用声音打开身体的能量,用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大家好!欢迎来到“猴哥侃大山”,今天,我们继续侃《论语》,一起聊一聊第四章【里仁第四】第3小节。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仁者的爱憎恰如其分。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什么意思呢?
有人认为,只有仁者才能公正爱人,公正恶人;也有人认为,只有仁者才能正确爱人,正确恶人;还有人认为,只有仁者才能爱憎分明,恪守中道。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如果一个人'乡人皆好之’,都喜欢他,赞誉他,这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不怎么样。”
子贡又说:“那如果'乡人皆恶之’,都不喜欢他,都讨厌他,厌恶他,那又怎么样呢?”
孔子:“也不怎么样。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让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厌恶他,这才算是堂堂正正的仁者。”
孔子的这句话立场很明确!一个仁者,往往很有原则,立场坚定,正直而无私,老实人拥护你,好人欣赏你,但是坏人未必高兴。他不能损公肥私、为所欲为,你让他占不到便宜,他当然要恼恨你、仇视你。如果好人说你好,坏人也说你好,就要好好看看你是真好还是假好。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说过一句话:“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考察一个人,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他、厌恶他、诽谤他,那要好好考察一下;如果大家都喜欢他、夸奖他、称颂他,同样要认真考察一下。
孔子的这段话,对组织部门考察任用干部有一定指导意义。刚正不阿,严格执法,敢于担当的人,可能会在工作中得罪人,但这是应该的。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纵容坏人作恶,就是失职渎职;该严格的时候不严格,包庇袒护小人,就是徇私枉法。
所以,考察一个干部,一定要看全面,看主流,看数字背后的真相。不要被单一的绩效排名给蒙蔽了,也不要给满意度的数字给蒙蔽了。业绩是第一位的,我们当然应该看重。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违法,这是客观衡量一个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这些业绩是如何取得的。有没有急功近利涸泽而渔,有没有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
商鞅是历史上知名的变法改革者,对大秦王朝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居功至伟。这方面,恐怕谁也不能否认。秦孝公因此而无条件信任他,秦国的很多老百姓也因此而从心底拥戴他,毕竟他解决了秦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让岌岌可危的秦国从此傲视六国,再也不被欺负。但是,以公子虔为首的赢室族人不这样看,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他们的特权被剥夺了,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秦孝公一死,他们就联起手来诬陷商鞅造反,杀死他还不解恨,还要五马分尸。
好者好之,恶者恶之。评价一个人,立场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态度也就不一样。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比如洛阳令董宣,开封府尹包拯,多次被罢官的海瑞……等,一方面老百姓拥戴他们,民间自发为他们歌功颂德;一方面敌对派痛恨他们,千方百计想除之而后快。
仔细算一下,这个世界大概有这么几种人:一种是爱憎分明的好人,一种是爱憎分明的坏人,还有习惯见风使舵的小人和无善无恶的圣人。
爱憎分明的好人,可能就是孔子说的仁者。这种人有原则,有底线,是非分明,坚信除恶就是行善。前边说的董宣、包拯、海瑞都是这样的。
爱憎分明的坏人,其实不应该叫爱憎分明,而应该叫极端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没有仁义道德,只有权力和利益,有奶就是娘,对自己有好处的就去巴结逢迎讨好,对自己没好处,或者触动了自己利益,马上就跳起来了,睚眦必报,现世现报。大奸臣潘仁美、高俅、魏忠贤等大都如此。
见风使舵的小人和“爱憎分明”的坏人,有相同之处,都是自私的。不同之处,后者更虚伪、更阴险。“巧言令色足恭”,明明不喜欢你,但是为了从你身上捞些好处,就在你面前歌功颂德,刻意讨好。一旦你对他失去了利用价值,马上就会恩将仇报。《康熙王朝》上那个班布尔善就是这样的,鳌拜得势,他投靠鳌拜,眼看鳌拜要倒霉,他马上见风使舵对鳌拜落井下石。
对与错,是与非,这真的是要看立场的。最难做到的是没有立场。无事无非,无好无坏,爱自己、爱亲人也爱仇人。这种人大多已经大彻大悟了,修养涵养功夫极深,克制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
传说,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曾经经历过一段的苦修。
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面打坐参禅。一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走投无路的时候,就躲到了佛陀的衣袖里。
释迦摩尼明白这只鸽子求生的欲望,于是对老鹰说:“请您放了这只鸽子吧!上天有好生之德。”
老鹰回答:“放了这只鸽子,鸽子是活了,那我呢?我就会被活活饿死。哪里来的好生之德呢?”
释迦摩尼想了想,说:“那么这样吧,我用自己身上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命。”
于是,他拿了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一边,然后用刀开始割自己的肉。说来也奇怪,鸽子本来不重,但是释迦摩尼割了好多肉还是没有使得秤平衡。
最后,他自己跳进秤里面,秤砣终于平衡了。他闭上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吃了我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今天我们议论这句话,很是淡定从容。当年亚里士多德能勇敢说出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亚里士多德17岁拜柏拉图为师,追随恩师20年之久,情同父子。但是,随着他视野的开阔,他发现了柏拉图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有问题,他和老师的观点开始发生严重冲突。沉默还是据理力争?他冒着被逐出师门的危险,顶着被指责为叛徒的压力,选择了捍卫自己观点。
“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艰难的选择,也是他之所以伟大的最好证明。
电视剧《亮剑》上有个李云龙,打仗是个好手,做人义薄云天。为了自己刚过门就被日本人抓到县城的媳妇,敢带着弟兄就去打县城;为了给自己警卫员魏和尚报仇,抡起大刀就上了清风寨,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毫不心慈手软。
李云龙和楚云飞是对手,也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在大义面前,为了国家利益,兄弟情谊就要往后边放放,该下狠手,他毫不犹豫,差一点就同归于尽。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李云龙的心里爱憎分明,大是大非,毫不含糊。对赵刚、魏和尚、孔捷、张大彪、段鹏这些战友,李云龙有情有义,脑袋给你都可以。对待楚云飞、山崎这些对手,他也是恩怨分明,立场坚定。
智者无忧,勇者无惧,仁者无敌。心底无私的人,无欲无求的人,表里如一的人,成为仁者的人,才能爱我所爱,恨我所恨。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仁”就要捍卫“儿童立场”。我们要努力让我们身边的孩子,明辨是非善恶,远离尔虞我诈。
己不正焉能正人。为了这一目的,我们自己要先做仁者。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和妈妈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最好的学校教育,就是校长和老师都做好自己本分,用儒雅滋养儒雅,用正直塑造正直,用幸福传递幸福。
当我们自己立正了,站直了,真正把学生装到心里了,真正把仁爱装到心里,我们表扬学生,批评学生,一切都自自然然。
欢迎关注猴哥侃大山,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