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行宫御苑 静宜园
静宜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许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为宏丽。香山因此而成为北京西北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清康熙年间(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
静宜园
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这二十八景分别为:(1)勤政殿(2)丽瞩楼(3)绿云舫(4)虚朗斋(5)璎珞岩(6)翠微亭(7) 青未了(8)驯鹿坡(9)蟾蜍峰(10)栖云楼(11)知乐濠(12)香山寺(13)听法松(14)来青轩(15)唳霜皋)16)香嵓室(17)霞标蹬(18)玉乳泉(19)绚秋林(20)雨香馆(21)胎阳阿(22)芙蓉坪(23)香雾窟(24)栖月崖(25)重翠庵(26)玉华蚰(27)森玉笏(28)隔云钟
当时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园”名闻天下。所谓“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静宜园当在其一。
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外垣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御定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当时均刻石立碑并有小序、诗文。)别垣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即见心斋。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开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完工。庙后矗立着一座造型秀美、色彩华丽的七层琉璃砖塔。
宗镜大昭之庙
正在修复的昭庙内景
七层琉璃砖塔
七层琉璃砖塔
七层琉璃砖塔
七层琉璃砖塔介绍
静宜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焚掠、破坏之后,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仍然美不胜收。春夏之际,林木蓊郁,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尤为引人入胜。
现在我们看到的静宜园都是现代重修的。
入寺拾阶而上,过牌楼,经接引佛殿,天王殿,钟鼓楼,坛城,直至圆灵应现殿,处处锦绣,满目辉煌。入后苑,过“眼界宽”,登“青霞寄逸”楼,倚栏远眺,近处楼阁殿宇,巍峨屹立!远处京城景色,尽收眼底。
接引佛殿,殿内供奉铜胎接引佛
天王殿 ,内有复原铜胎 弥勒 佛、木胎韦陀、泥塑四大天王。
南北坛城 香山寺过天王殿,拾阶向上,平台上是南北两座坛城,“坛城”,梵文“曼陀罗”,在佛教中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南坛城供奉大威德金刚,北坛城供奉胜乐金刚。
南北坛城
香山寺过天王殿,拾阶向上,平台上是南北两座坛城,“坛城”,梵文“曼陀罗”,在佛教中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南坛城供奉大威德金刚,北坛城供奉胜乐金刚。
石屏
石屏 位于中寺--圆灵应现殿前,阳面刻三座塔形图案,每一图案中刻有佛教经典,分别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大人觉经》,塔身镌刻佛像、花卉等饰样。阴面刻有乾隆御笔观音 菩萨 、燃灯古佛、文殊 菩萨像,并刻有御制赞语。
中寺
中寺--圆灵应现殿 是静宜园内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内供奉铜胎三世佛(横三世佛)、泥塑十八罗汉、泥塑倒座观音等。
薝蔔香林阁
青霞寄逸楼
清净法智殿独特的琉璃窗,气势宏大高16米的玛尼杆
三门
三门 琉璃牌楼在庙前的 石台 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
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四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曰'慧照腾辉’
琉璃万寿塔
琉璃万寿塔
位于昭庙后的琉璃万寿塔高近30米,塔顶安放黄色琉璃,塔身为黄绿琉璃装饰,整个建筑周边雕刻佛像,层檐缀有铜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