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着胡同竖着楼|朴微·早茶夜读578
578| 读城记2020
文/ 朴微
22岁,学生
一个地方的特征是由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
——《建筑的永恒之道》
胡同像躺下来的楼:一个是横的,一个是竖的。
除此之外的区别,胡同的每一个屋舍都有院落,自然是没有顶的,头上就是天,在楼上抬头看便只有天花板。我好像很少见到没有院落的胡同:只是几个房屋并在一起,像一个真正的躺下来的楼一样。
胡同里的院子,实际是一个半公共空间——它是连接私人空间(房屋)和公共空间(胡同)的缓冲地带。白天的院门是不锁的,所谓串门在以前仿佛指的是串院门,大部分闲话逸事只要在院子里说便可以,而在院子里说话基本相当于广播,询唤邻居时,只需站在院子里大喊即可。只有遇到专程而来的客人或是有什么紧要之事,才有进屋说话的必要,自然无论是谁主人都要这么邀请:屋里坐会吧。
况且屋里的声音也是完全可以传达到几户之远的。《我是猫》里大黑家的女主人每年用电话订牛肉时都必定大声叫嚷,以向街坊四邻炫耀自家之富足。《离婚》里的李太太和老李吵架,老李不搭理,便自扇耳光以惊动邻居马家前来——其实邻居早就在竖着耳朵听了。于是便急忙前来解劝,李太太一看劝架者到来,巴掌扇的愈加痛快:胡同仿佛有一种奇怪的契约,自家有权利甚至有义务干涉别家的事,而且很多时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若是这家人缘不好,街坊是连来都不会来的。
隐私在胡同里好像是个不那么重要的东西,每家每户的情况一个胡同的都基本了如指掌,离着近的连每天吃的什么都知道。笑话讲道,张三王二两家交情甚笃,吃饭时若有好吃食必然会相互馈赠。这天王二望见隔壁张家起了云雾,想是在煮饺子,于是赶紧拿出蒜臼提前捣蒜等着。正捣着的时候,听见隔壁张家儿子嚷到要去给王家送饺子,王二心里喜欢,却又听张三答到:“不必了。你听他正捣蒜呢,今晚他家肯定也吃饺子。”
院门外的胡同,是孩子们玩耍的所在,车进胡同必然要减速(有的胡同甚至进不去车),这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安全区。一二三木头人、躲沙包仿佛是天生为胡同里的孩子设计的游戏——纵向运动即可。即使没有人,也可以自己去胡同的树下找蚂蚁窝,抓一两只蝴蝶和蜻蜓。大人们在胡同里多半是聊天——每个人在自家门口一站便能相互攀谈,傍晚在门口坐着,回来的人从胡同口进来便一个接一个的打招呼,颇似大人物阅兵,只是招呼的内容丰富些。或是聚在一起打牌下棋,那就是晚上的事情了,暖色调的路灯下,人群有的坐着有的站着,香烟,叫喊,茶水冒出的热气,周围是冷色调的黑夜。
竖着的——楼又是另一种感觉。大多数楼房的隔音总是处于一个尴尬的水准:高于胡同房屋的隔音,却仍能隐约听清别人说话的内容。可是住在胡同里我并没有觉得太喧闹,然而来到楼上,一但有一些声音我就难以忍受。无论是孩子的啼哭还是谁家在嬉笑怒骂,在这里就变成了噪音——因为你失去了参与感。胡同里,人人都是声音的制造者,而人们在制造声音时都会为他人留下位置——那些声音是有坐席的,接受者也知道这一点。楼房的封闭表示着对交流的拒绝,然而那些在封闭状态下没有留出坐席的声音却仍旧客观地传来,于是焦虑就产生了。这实际是一种心态,在这个空间里,你只能被动的接受。所谓噪音,大多包含自己不可参与的属性:自己吹喇叭打鼓是不会觉得吵的。
楼既然是一个封闭场所,楼道也就丧失了如胡同那般丰富的功能。若一个楼层的人家傍晚喜欢站在门口盯着楼梯,多半会被认为有什么心理疾病。楼道就是一个通道,只有出门才不得不经过。楼道里即使有聊天也不会持续太久,空间是那么狭窄,且人们都各有其事,况且还有扰民之虞。孩子们多半也没有喜欢爬楼梯玩的——又累又无聊,且难以施展拳脚。后来有了电梯便更不得了。我所在的楼有两个电梯,楼道成了逃命时才用到的东西,这样一来跟整个楼的邻居一辈子不碰面都是存在理论可能的。况且看见有电梯从楼上降下我也多半会躲。人又不熟,共处在那么小的电梯里,一分一秒都是折磨:反正旁边还有一个。
于是楼的公共交际功能多半是在小区里实现的。这里和胡同便十分相像了,孩子们照样可以在这里玩耍,且空间更大,大人们也可以在这里聊天、晒太阳,但归根结底是没有胡同那样出门便聊方便的:聊天多半是机缘巧合,方便是很重要的条件。有许多灵感和火花都是在随意的聊天中产生。与住处相分离的小区,却让聊天变得有一些不易觉察的刻意,你仿佛要听到有人说:我去下楼聊个天,就像我去吸烟室抽根烟一样。
然而楼的高度的确让人喜欢。每天吃完饭,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车辆和人群,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见火灾打架或者车祸,于是赶紧搬来一把椅子,津津有味地以上帝视角观看整个事情经过。参与感的消失在这里转换成了无利害的快乐,人间仿佛成了一个大银幕或者大沙盘,即使是洪水来了仿佛也可以开窗钓鱼。
网传日本东京大学有一项跟踪调查,发现在高层长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加孤僻和安静,低层长大的孩子更加活泼和善于交往。基于此理论,在胡同与楼中交替居住过的我便十分危险。哲人说凡事最怕高不成低不就。
今晚二条
做不到将心比心,怎么敢说自己顾全大局?
我们怎么样在废墟与遗址上面
能够有新的美好的生活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人人都爱菜市场| 三座博物馆,带你认识北京城| 说说我家门前的日常公共空间是如何消逝的| 打开“无名特质”的一把钥匙| 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 能坐坐的广场,才是好广场| 我在富顺县城关镇正街上读到了什么| 邂逅是一种刚需| 一场驱逐恐惧训练的点滴收获| 带着扬·盖尔的书去跑个步|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