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一代人的梦碎 | 土城·早茶夜读399

399丨家

土城金句

他们身边人没有这种梦境

大家不在同一个梦里

一代一代人的梦碎

文/ 土城

大家好,我是土城,欢迎收听这一期的早茶夜读。

巴金先生首部长篇小说《家》讲了一个梦。

这个梦,是用来破碎的。人在少年时做的梦,到中年时,大多仍只是梦。不知道为什么,阅读《家》时,我想起了《阿甘正传》。可能因为两部作品都是一个关于“run”的故事,只是《阿甘正传》里“run”是“向前跑”,而在《家》里的含义是“逃”。

《阿甘正传》中,阿甘童年时的奔跑,成就了个性独一无二、人生经历多姿多彩的成年阿甘。他童年时所面临的歧视、困难,在我们中国孩子看来,可以忽略不计。他的经历真像鸡汤里说的故事:你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除了与自己抗争,阿甘的外部压力没有多大。

梦有差别。《家》里的高家孩子,年轻时的梦,也是绚丽迷人,可是我们无法预知他们的中年、老年,他们应该变回他们父辈们的样子了吧。他们试图逃跑,可是身边障碍重重。

高家孩子,要抗争的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己,而是家,还有家外那个更大的外部。这和阿甘有本质上的区别。阿甘成长中也面临困难,但只要他愿意奔跑,他就有奔跑的机会。他所面临的嘲讽、抵制,他本人完全可以不屑一顾,没人真要胖揍他一顿,没有人能超越嘲讽的界线去限制他的自由。

自身环境,是高家孩子挣脱不了的困境。他们读过的《新青年》《少年中国》,演过的西方话剧,只是年少时他们安慰自己的梦,因为,他们身边人没有这种梦境,大家不在同一个梦里。你在你的梦里,他在他的梦里,你的梦被父辈的梦笼罩着,无法逃脱。

琴,进男女混校的梦,她做得何其美妙。鸣凤,对未来何处安身的梦,仿如云烟。高觉新,刚刚在做梦的时候,就有人叫醒了他。

他们身边,没有做同样梦的人,更没有人愿为他们创造未来的梦境,没有人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梦境。

对于琴上混合校,在琴的母亲看,”进学堂已经够了,还要进男学堂,同男学生一起上课!你们想,我们的亲戚中间有哪个敢说这件事是对的?”

对于高觉新,父辈谁关心他对化学很感到兴趣,谁关心他想到上海、北京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谁关心想到德国去留学。

掣肘的环境中,任谁也插翅难逃。这个家,看上去很稳固、温暖,但处处都是墙壁,孩子们要在墙壁里活动,要心无旁骛,要体会到到父辈的苦心。这座典型中国式的家,从教育的角度,是管束型,从政治的角度,是体制化。

书里有一段写高觉新的梦碎,也可看做所有高家孩子们的梦碎: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的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常常引起他们的责难。但是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

五四,撕裂了一张口子,后来呢,还是被一座又一座的家抑制住了。我感到,辛亥告别帝制后的中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苦的人。毕竟帝制时代,人人生活在黑箱中,无所谓梦,而辛亥、五四后,那么多人睁开了眼睛看到了光亮,却终究无法迈开步伐向前冲刺。启蒙的流产,不彻底,那些很一小部分人做过的梦,被弥漫于头脑中的更大的语境稀释得随风飘逝。

回到《阿甘正传》,其中另外一条线索很值得回味。詹妮从孩子时起,就向外出走,她像浮萍一样不肯停留在一处。她梦想成为一只鸟,飞到远离家的地方,越远越好。她一直流浪,达成了想要的样子,虽然,她并不快乐。但她的梦,依然自主,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关于“run”,阿甘妈妈道出了其本质和条件:

You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

惟有抛弃过往,方能继续向前。而五四之子们,“他依旧继续阅读新思想的书报,继续过旧式的生活在“旧式的生活”里,没人在意孩子能不能做一场欢畅淋漓的梦。

本周主题书

2019.9.09~2019.9.15

「家」

觉慧真能与这个“家”割裂吗?| 宇帆

耳熟的陌生人  | 邱小石

当妈难,新青年的妈更难,女新青年的妈难上加难  | 陈童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憩园

下期主题

灭亡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