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三国(7):桃园结义,重在誓言

关羽: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刘备与张飞相遇后,接着就是关羽的出场。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则貌若神将,一身神威,令人一见心生敬畏。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就是关羽令人惊若天人的仪表,无须言语,一身正气,威严自生。这样一个人,注定一生忠义,威武不屈,天生傲骨。而这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外貌,是通过刘备的眼睛看到的。

原来,当天刘备与张飞相遇,进入酒店喝酒议事,不久,就看到一个大汉,推着车子来到了酒店,让伙计赶紧上酒,一会要去投军。这一切被刘备看在眼里,于是邀请关羽同坐,这才了解了他的姓名身世。关羽字云长,河东( 今山西一带)解良人,因五六年前路见不平,为民除害,杀死了当地仗势欺人的豪强,不得不逃难江湖流落至此,因听说官府招军讨贼,特来应募。

无疑,关羽是英雄豪杰,路见不平,就会仗义相助,因此听闻招募义军,为民讨贼,非常着急,打算用过酒饭,就要投军。恰巧与刘备张飞相遇。可见刘关张三人德志相同。三人既志气相投,便一同相约来到了张飞的家庄,准备招募义兵,共商讨贼。

桃园结义  重在誓言

于是张飞提议,他家有一桃园,花开正盛,不如明日,于桃园祭告天地,三人结为兄弟,好共图大事。这就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桃园结义故事的来由。因三人在桃园结拜为义兄弟,因此这个故事被叫做桃园结义。

但这只是最表面的含义,桃园结义的真正深层内涵,在于他们对天地发下的誓言,这个誓言,才是三人共同要守护到底的“义”。也就是说,他们结为兄弟,目的是为了实现誓言中的那个共同的志愿。这一点才是故事最关键的部分。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个誓言,就等于抽掉了整部书的灵魂。

书中写道:“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这就是三人在天地面前发下的誓言,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三人结下的最大的“义”,是他们成为兄弟的最大目的和心愿,今后必将为此同心协力。让“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古人对天地发誓,不是小事,让天地作证,看管,监察,如果“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哪一天不管谁背弃了誓约,忘记了共同报国安民的志向和相互扶助的恩义,天神和世人,都可以讨伐他们,这就是说,一旦违背誓约,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孙坚发毒誓  死于乱箭之下

古人信神,认为神目如电,无法欺天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因此非常严肃对待誓约。张角因此恶报丧命。其实《三国演义》中,不仅张角如此,东吴的孙坚也如此,当年曹操仗义联合各路诸侯,结成义军联盟,立下誓约,要匡扶社稷,讨伐无端废除汉少帝的国贼董卓。但孙坚在被董卓烧毁的洛阳宫殿发现丢失的玉玺后,私藏玉玺,萌生称帝叛逆的异心,背弃了诸侯盟军共同立下的誓约。他被人告发后不但不承认,还因此在袁绍等众人面前对天发下毒誓:如果私藏玉玺,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没过多久果被刘表军射死于乱箭之下,脑浆迸流,死时只有37岁。果然因私藏玉玺,欺天撒谎,背信弃义,毒誓应验,不得善终。

刘备一时失大义  同样丧命

而刘备最后以70万大军,兵败东吴,死于白帝城,也跟誓言相关。他一路凭着忠义之心,履行报国安民的誓言,扶持汉室,因而民心归附,日渐强大,建立蜀国,汉献帝被曹丕逼迫废位后,刘备在蜀国继承大统,为的还是汉室的复兴,讨伐魏国窃国的不臣之举,赵子龙,诸葛亮等大臣劝刘备先公后私,先替汉献帝报仇,复兴汉室,再替被东吴斩首的关羽报仇,一个是国家大义,一个是兄弟私人情义,但刘备却被兄弟之情左右,一时忘却大义,忘记了当初桃园结义的根本目的,不听忠言,在无尽的悲痛中只顾为死去的关羽报仇,倾国力讨伐东吴,等于拿国家公共的人力财力用于私事,这就是违背誓言,最后导致兵败,无颜见自己的忠臣良将,病死于白帝城。他一生就这一念之差,断送了性命,张飞也因急于报仇,不顾大义而丧命。

尽管天意如此,汉室气数已尽,但作者藉这些例子告诉后人,人们虽然无法改变既定的安排、世间的走向、朝代的更替,但做人还是有做人的道理,成败不足惜,过程中如何摆放自己的心,最为重要。人们在公私面前,在善恶面前,在信义面前如何表现,才是重要的,历史就是不断的检测人心,考验人心的过程。最后的结局,也许不会改变,因为一朝一代的剧本早就定好,这也是作者一直在揭示的真相。但过程中却要检验人心,仁义,忠义,信义,能否守住,最为重要,因此,无论汉朝是否气数已尽,只要皇帝不是暴君,身为人臣为国尽忠立下的誓言就要去兑现,要付诸行动去做,成功与否不重要,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了,就问心无愧了,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何不断北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就是为了兑现跟先主刘备的承诺。

(0)

相关推荐

  • 三国演绎,桃园三结义!深度好文

    桃园三结义,三个人的开始,掀起太多的经典,一个刘备,能屈能伸,一个关羽,熟读春秋,能文善武,再说张飞,虽然是个莽夫,可是跟着刘备,还有一个二哥关羽,照样能成大事. 先说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能忍着,不怕 ...

  • 《三国演义》大骗局之桃园三结义

    在很多武侠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意气相投的人喝着酒聊着天就要磕头拜把子. 说到这个磕头拜把子就不得不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桃园三结义了. 话说<三国演义>第一回里讲到黄巾起义爆发,各州 ...

  • 刘备少有大志,武力惊人,或许没有桃园三结义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的第一印象是仁义,还有点懦弱,并且喜欢哭,其实真实的刘备,并不如此. 刘备从小就过早的品味了人生的艰辛,他的父亲死的早,家里很穷,不得不和母亲靠贩卖草鞋和编织席 ...

  • 义解三国(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三国历史的上百个经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国演义>,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三国志>,那么这两本书,区别何在? 简单的说,前者是小说,就 ...

  • 义解三国(2):何为义?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 ...

  • 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宗教邪变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 ...

  • 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德先行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刘备,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 ...

  •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刚柔相济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 ...

  • 义解三国(8):张飞怒鞭督邮,蕴含两大目地

    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为了表现张飞正直仗义,敢于为民除害的品性,它还成为详尽描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欺君 ...

  • 义解三国(9):以书传道,为人解惑

    天经地义:天在导  地在演 古人做人讲"天经地义",不仅仅指符合天理与人道.<三国演义>其实就在揭示"天经地义"的另一深层内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经 ...

  • 义解三国(11):董卓谋废帝,卢植驳谬论

    百官众将,找到被宦官劫持的汉少帝与陈留王后,来到京城的西凉刺史董卓,便趁乱而入,以保驾的正当名义,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接冲到了少帝的身边.等于直接将朝廷众臣和帝王,绑架在手,因此,他很快做出了废帝之 ...

  • 义解三国(12):乱世难题,唯德能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这部书中描绘的古代社会,跟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完全不同.古人断事,德为核心,礼法和武力,都是辅助,歪理无法立足.即使胆小的人一时迫于武力,不敢说话,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