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王德峰讲心学

王德峰是复旦大学哲学教授,最近在网上看到他的讲座视频《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很有意思,听的时候,随手做了记录,不一定准确,大意如此,感兴趣的可以看下。

王德峰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融儒释道为一说。《传习录》应该是中学生必读书,重要性如同西方《圣经》。中华民族的信仰不从宗教中来,而从中国哲学的本心自觉中来。中国哲学,其实是人生哲学,其命题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

王引用孟子的一句话: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

这句话说了两种人生追求,第一种,你努力就可以得到,可以把握;第二种求,你努力了,但能否得到要看命,就是尽人事,看天命。

人的生命最重要。生命之外的追求容易解决,生命内部的追求却不易解决。

动物都有心。动物肉体有疾,会哀嚎嘶鸣,人也会。动物哀嚎,但无所谓精神痛苦。人肉体痛苦,精神就会跟着痛苦。肉体不痛苦,精神也可能痛苦。

相比动物,这就是人的“烦恼心”。

孔子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

孔子口中的“不仁者”,是指无法安顿内心的人。这样的人,没法长久处于俭约或是安乐之中。

人的“烦恼心”是怎么产生的?“烦恼心”,是因为人有“无限心”。

我们都知道,人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但是,当下的活人,总是带着过去的自己去筹划未来。在一个人的身上,时间是三维的。

人总是想超越现实世界,这一颗心,是无限的。但是,现实世界是有限的,所有真实存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

“无限心”无法安排在“有限世界”里。于是,烦恼来了。当然,理想来了。

所以,中国哲学的经典命题也来了,就是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先出世,将自己超拔于真实世界,然后再入世,安顿自己。儒释道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汇入“陆王心学”。

儒家的方案是“无所为而为”。“为”就是做事,做事要有目的、有手段。但是儒家认为,行动就是目的,为的都是当为之事。双脚就是用来走路的,大脑就是用来思考的,人就是要利他的,做事没有胜败,只有应该不应该,有时要“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真正的儒家是“永远不会失败的人”。

道家的方案是“无为而无不为”。人为就是做事,但是人为而“伪”,也就是“造作”。道家认为“幸福来自天,烦恼来自人”。人生要做减法,减少刻意的目标、企图、期待,把自己退出来,就能看到“天道”。“天道”是什么?道家从来不正面表达。所以,道家是“给人生做减法的人”。

佛家的方案是“无心而为”。佛家绝对不是说这世界是“空”的,佛是让人做事的,而且要认真做事。佛说,人是带着“业力”(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来到世上,做事就是“消业”。佛做事,但是不求结果,有结果跟我没关系,甚至暗暗期待没有结果。这就是所谓“除心不除事”。

在另一个讲座里,王德峰还提到儒释道三家不同的作用。佛是药,用以解脱生死的苦恼;儒家是粮食,让我们站在大地上;道家是艺术,让我们有自由的审美的态度。

那究竟什么是“心学”呢?心学的第一个源头是儒学。先从孟子的话说起,孟子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所以,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超出“生物心”,是一颗“社会心”。王阳明举了一个“看见小孩子落井,人们会出于本能前去搭救”的例子,他说: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王阳明

人们平时因为“形骸相隔”,此时此刻却“怵惕恻隐”,这是因为“仁心相通”,是“一体之仁义”。

见到“孺子落井”是这样,人们见到“鸟兽哀鸣”、“花草践踏”、“瓦石毁损”等等,同样也会产生恻隐之心。所以“仁心感通万物”,这就是中国的宇宙观,陆九渊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陆九渊

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宇宙是趋向于生命的,万物都是“有情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

心学的第一定理就是“心即理”,无“心外之理”。相对于理性的大脑,心是一种“生命情感”。王阳明说: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王阳明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放心”指丢弃的良心,“求”就找回来。

相对于孟子的“求仁”、“求心”,儒家另一外大家荀子则主张“以礼治国”,但是却造成了人们“为礼而礼”,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更多的是出于利益,这就容易割裂“仁”和“礼”,形成“乡愿人格”,也就是“伪善”。

佛教禅宗的形成是心学的另一个源头。禅宗的要义是: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

《金刚经》里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住”是“住相”,是人对世俗的执著心、妄想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真心自然生起。六祖惠能未得法前,五祖弘忍为说《金刚经》,说到此句,慧能大悟,得传衣钵。慧能说: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人生在世,超越现实之难在于生活中“相”的分别,这也是烦恼的来源。佛法是不脱离人世间的,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我们的心。在日常之“相”中看到真谛,就是出世的道路。

烦恼总与尘世相连,这让人心中有“贼”,王阳明说: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

佛教中谈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客观世界,包括自己的身体;受是感受领取;想是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行是思维,识是知觉。

譬如爱情,并非个人选择,而是“天注定”。人而未生,爱情已经在等待。爱情和苹果一样,生生灭灭。爱的消失,并非爱本身的消失。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爱情只是一种。“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就是佛性,这首诗把爱情收归了佛门。陆九渊说: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九渊

禅学就是教人去掉“人我别”,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认为“轻视别人”是一切恶的本源,禅宗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众生平等”,所谓“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心学的现代意义何在?就是叫人改变人生态度,逃脱时代症候。王阳明临终时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无论周围多么黑暗,此心是光明的,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宋明理学、心学是仅次于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的“启蒙运动”,提倡独立人格(道德自觉的主体)。陆九渊说:

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
陆九渊

那么,到底什么是阳明心学呢?

首先,是“心即理”。“心”就是生命情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相。人做事的驱动力量发自于心,天理乃心之所求,领会人与人关系的真相。比如“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能够深刻领悟“孝”。而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为下一代而活的民族,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

其次,是“致良知”。所谓“致”,不是获取,也不是创设,而是“听”内心深处良知的呼声。不为私欲所遮盖,不为理性逻辑所蒙蔽,到生命实践中去“听”。所谓“生命实践”,就是“行”。

第三,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认识天理,然后去实践,那是理学。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头脑中的“知”带不来行动,只有“心向往之”才能带来行动,反之则“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将知与行融为一体,我们才能生活于真理中,生命才有了意义。心学是实践的学问,而非是思辨的理论。(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