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文章就能明白学习书法的路径和目的了

这两个字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原来这个意思

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却又很小。说它大,是说书法的本质,说它小,只有两个字:道和技。

关于道和技本来是中国文化的内容,它们一开始并不是用来说书法的,最早提出道的是黄帝时期的《广成子自然经》,'道,所行也,事也。'后来孔子他在《论语》中就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但这里说的道,是指人的心,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可见,道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遵循之本。

技是由'手'和'支'两个字组成的,支,是支撑,合起来讲,就是支撑、维持生活的手艺,技,有技能、技术、技巧等词义。就是说,人要生活,必须得要有手艺,有了手艺便能维持生活。

上面从词义方面对道和技进行了解释,一看便一清二楚了。但是这两个字用在同一个方面的时候,事情的本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书法。

书法中为什么要有道有技?有的人说,书法不就是写写字嘛,何必说的这么深奥、这么麻烦?其实不然,持这种观点的人,正是缺少了对中国书法的真正认识。我们说,中国书法是'写'的艺术,是用毛笔书写出人的思想,对于'写'来说,是'技'的层面,对于人的思想表达来说是'道'的层面。

先说说技。

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临帖?临帖做什么?这些问题就是用这两个字来回答:学技。书法中的技是指用笔、笔法、结字、章法、墨法等,学习这些就是学习书法的技法,学习古人的经典作品,就是要按照书法的规律办事,书法中的规律就是要求学习者学到书写技能、技巧和技术,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再说说道。

有了技能后,才有可能上升到道的层面上来。道是无形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些就是道所给予人们的需要。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比喻一下:我们初见一个人,如果他不说话,没有交流,他只不过是一个人,也许我们只感觉他很有气质,很儒雅,交流以后,更发现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就是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道'。简单地说,如果说技是物质的,道则是精神的。

道与技的实现

这两个问题在书法中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倡导的,自汉代以来,那些书法理论家们从来没有中断或放弃过这些论述,他们提出了书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实际上都没有脱离道与技。王羲之学习了卫夫人和钟繇书法后,创立了自己的书法面目,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是一样的,后来米芾也看清了这一问题,提出了'自成一家'的思想观念。

书法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临帖,从中获得用笔、结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人们都是从学习古人的书法成就自己的艺术能力的。简单地想一下,如果不临帖,笔法从哪来来?有的人说,那古人说'自成一家'不就是自己写自己吗?这个想法太片面,古人前面也有话,就是要有继承,继承就是临帖,等有了相当地基础后,才有可能自成一家。

书法道的提升,就是要求人们加强自己的修养,提升思想水平,最后把自己的学养、阅历、道德、情感融入到书法中,让人感受书法背后的意境,这就是对道的修养。还是前面说的那个人,如果没有或缺乏这些因素,他谈吐就不会儒雅,也就不会有'气自华'了。

书法中道与技的修养是一对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也像一对夫妻,患难与共。技离开了道,就是写字,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奴书',因为只是继承了古人,而没有发展。道离开了技,就好像有了灵魂没有躯体,再怎么表现,人是看不见的。

书法道与技的修养也并非是一天两天的就能成功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人们要学习中认真体悟、研究,并且善于创新思考、创新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