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高原——林芝
团队2021年青藏科考终于启程,在期盼着这次高原科考之行的同时,我总是常常回想起初次踏上这个另无数科研人员和旅游爱好者心生向往的地方时的情景。2021年5月7日,我随张甘霖老师、杨飞博士、张楚前往有“西藏江南”之誉的林芝市,在雅鲁藏布江和色季拉山开展野外采样和试验装置布设工作。对于张老师和师兄弟们,那里的山河已非常熟悉,他们在那“世界屋脊”上已经开展了多年工作,而对于仍算是初上高原的我来讲,则是充满期待的第一次。
从飞机开始降落时看到层峦叠嶂的雪山我就已经喜不自胜,但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高反,做好去色季拉山上工作的准备,丝毫不敢欢呼雀跃,有点胆怯地静静期待着未来几天的经历。
在整个采样工作中,为了慢慢地适应高原环境,总的计划是前两天在海拔较低(3000m左右)的雅鲁藏布江沿岸采集水样,后两天则到色季拉山上海拔约4600m的位置采集土样和布设降尘桶。第一个采水样点是在米林县丹娘乡的鲁霞大桥,看着周围的山峰侵蚀,有些高反的张老师仍和杨飞师兄兴致勃勃地讨论着青藏高原的侵蚀和沉积历史,激扬着各种想法和推测,并讨论了采样点的布设依据和张楚师弟博士论文各章节的内容结构。
图1 摄于米林县丹娘乡的鲁霞大桥
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沿岸采集水样工作还算是顺利,大多情况下,站在桥上和河边用采水器取水能够满足采样需求,但也有在高差二十来米、水流特别湍急的桥上采集水样,如在朗县热村附近的铁桥上,只能用自制的“采水器”(绳子绑水瓶)来少量多次地采集足量的水样。前两天采集水样还算顺利,我们一共采集了17个样点的水样,其中唯一的小惊险也就是采水时杨飞师兄一只脚刚踩到松软的沙石堆上就不小心滑入了河道中,还被旁边的水泥划伤了,但好在反应及时,踉跄地跳上了岸。
图2 在各式各样的桥上采集水样
不身在其中就难以想象在野外工作中所遇到的惊险,前两年团队进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过程中所经历的“陷车事故”和“突发的水流”等,对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来讲更多的是一个故事,并不能感同身受,然而那次成为主角后就大不一样了。第三天我们去色季拉山安装降尘收集装置,前一天傍晚天气转阴,林芝市周围的山上有降雪,我们出发前只是希望第二天色季拉山天公作美,让我们顺利完成布设工作,因为去年租车到过那里,虽然都是狭窄的山间土石路,但可以一路开车到山顶附近,所以也没有担心路况。然而实际上,虽然天气还好,但是山路被近期的雨水泡得稀烂,贾师傅也算是老道的司机了,在接连应付过路面松软、路滑摆尾的难题后,看着前方稍微好点的坚硬的路面,算是松了一口气,我们都期待赶紧到山顶,一方面可以干活儿了,另一方面要到山顶才好找地方掉头。谁知眼看二三十米都要到了,结果前方的坑洼石头实在是过不去了,接下来就面临着倒车和掉头的问题,更惨的是要往后倒车的位置路面是向下倾向山谷的,路面滑,车子一动起来车尾就滑向山坡方向,贾师傅几次尝试下来,车尾越来越偏向路旁,而且多次打滑,连贾师傅都眉心紧缩,不敢再尝试了,一旦一个轮子滑到坡下,在这半山上大概就只能等救援了。
我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先推断车子动起来可能滑动的方向,不停地去山坡下找来大小的石头,一点儿一点儿地铺在轮子能到的地方,再用铁锹不断地平整路面,一个多小时之后,车子终于脱险,我们几个都欢欣鼓舞地互相击掌来庆祝。开心地吃了午饭补充能量后,在一片相对理想的地方,杨飞师兄和张楚师弟用铁锹挖了路一旁的草毡山坡,给车子腾出了一点掉头的空间,我当时就在想,那应该差不多就是他们往常在野外挖土壤剖面的情景吧。在4600m左右的海拔,我们几个干会儿歇会儿挪会儿车,也不觉得有高反,事后想想总觉得那时候像是被“一口仙气儿”吊着,因为车子成功掉头之后我但凡快走两步就能感觉到心脏的不适。
图3 有惊无险还算幸运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当天的主要工作,安装降尘桶。第二个安装的地方挺远,也需要爬坡,杨飞师兄他们刚走出去没几步,山上就风起雪飘,温度也有明显下降,看着他们背着装置渐渐走远,直到只能看到两个红点在移动,真是感觉到在高原工作的艰辛,也默默地乞求这威严耸立的高寒原野能善待这些执着的科研人们。他们的回程是一路向上爬,在远处看着他们走一小段就停一会儿,或者弯着腰或者坐地上,我就带着氧气瓶前去“营救“他们,到了他们都说“这没事儿,走走歇歇就行了,之前挖剖面的时候那可是背着二三十公斤的土壤样品爬上来的”。
图4 迎着风雪去安装沉降桶
常跑野外的科研人员有一种最大的“福利“,就是在野外工作之余有机会亲近自然,走过平时不曾走的路,看见以往不曾见的风景,不断地刷新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尤其在那转不转角都能看到美景的地方,总是少不了惊喜相伴。司机贾师傅来林芝已经有些年了,对那一带甚是熟悉,师傅性格开朗,一路上不少欢声笑语,也给我们讲了许多林芝建设、高考移民、十八军修建318国道的故事。青藏高原的景色都在路上,的确如此,河谷里树木纵横点缀令人心旷神怡,荒院里斑驳木门后的古桑王别有洞天,枝繁叶茂的柳树拱门深而幽静,山坡上飞来的沙土引人遐想,东方瑞士鲁朗小镇名不虚传,道路上牲畜和车辆行人和谐共处,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那里的柳树主干粗壮但枝条纤细,问了师傅才知道,柳树年年都会被砍,用来喂养牲畜,牲畜吃掉树皮和树叶之后,留下的枝干被居民用来烧柴,年年砍年年长新,多年后就形成了这番景象。
图5 采样途中邂逅的风景
在那美丽的世界屋脊上,纵使万般事情烦身,也断不能太辜负这山水美景,晚饭过后,我们沿着尼洋河岸享受那悠然自乐的时光,高反初愈的张老师饶有兴致,边散步边与我们说笑闲聊,从党史到哲学到人生百态,每个人的道路是不同的,但都可以是圆满的;从电的发明到《人类简史》,社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又是点点滴滴的;从河岸石块儿的粒径分布到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运动,科学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以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张老师在科研上对我们的指导和引领自然不用多说,在科研之外又十分平易近人、风趣自然,言笑间都传递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
图6 傍晚摄于尼洋河岸
最后一天工作结束后我们开心地在一家面馆吃晚饭,那里有位小姐姐服务员,约莫十八九岁的年纪,随便扎着马尾,个子高挑,眼眸清澈,羞涩腼腆,脸颊上的高原红更凸显了淳朴和美好,我硬是多看了好几眼,当时就想着下次有机会定要再去看看那位小姐姐。晚饭后,我们一起骑着共享电车小黄漫无目的地在林芝市闲逛,途径林芝市青少年科普中心,虽然已经闭馆,但依然可以进入园区,走到游乐园部分,既然没有小朋友在,那我们三个人也就丝毫不客气了,各种叫不出名的项目都少年般地玩儿了个遍,真是酣畅。
图7 《土壤时空》的“少年郎”
不过,最令人开心的是我们在那里的翻翻墙上摆出了“土壤时空”四个字,把“土壤时空”带到了青藏高原的青少年科普中心,希望土壤时空将更多的土壤的时空变化传播到祖国广阔的土地上,让更多的少年们知道更多土壤的故事。
图8 林芝青少年科普中心的“土壤时空”
就在离青少年科普中心不远的地方,后来知道是民族团结广场,以瀑布为主题的山水鸟兽的视频被投映在附近的山坡上,实在是别出心裁,加上音乐喷泉,让人们陶醉其中,又不忘记录下这份宁静欢乐和美好,以带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
图9 林芝市民族团结广场
短短几天的采样之旅就在林芝那安静美好的夜色下圆满结束。那里的山、水、草、木、人,还有那随处觅食的牛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或惊或喜,比我原本所期待的更加饱满和丰富。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团队的2021年青藏科考也终于成行,我也即将随着团队出征,再次踏上那片让人仰望的土地,去倾听更多的故事,探索更多的秘密,偶遇更多的美景。
END
责任编辑 l 文慧颖
土壤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