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3)
▲大南湖现在大部变成停车场
五年前一次外出,想从湖堤街的南湖市场抄近路穿南湖公园去隆康电信城,刚下坡就碰见一当年公司同事老向正坐在市场拐弯处的一家面馆吃面,老同事年长笔者几岁,奔八的高龄却依然精神得很,眼睛也不错,看见笔者就大呼小叫,听见笔者正在做有关这一带历史的街访,就笑眯眯的用沾满红油的筷子指着自己的鼻头问道:“这才叫'骑着驴找驴’,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有什么尽管问”!
笔者不置与否的礼貌地笑笑。老向就抛出一个“王炸”:“你知道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胜利一路至胜利四路,西陵一路至西陵二路为什么会这么排列吗?”
这算是点到笔者的“死穴”。都知道这样的排列是按照数字次序排列,可是为什么不是从上而下、从左到右的常用顺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问过不少文史专家和宜昌老人,都一无所获。老向望着笔者期待的眼光哈哈一笑,一支烟塞到了笔者的唇间,打火机“啪”的冒出了火花,他的回答是随着一团烟雾喷薄而出的:“因为以前繁体字的排列和书籍的阅读习惯都是从右到左,所以才有一马路在二马路之下的怪现象,后来就顺势而为,就这么简单”。
任何疑难就是如此,一点就破。
我们两人就坐在如今已变成南湖公园的竹林下,回忆起一马路的变迁。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被改称民主路,解放后重新恢复为一马路;1967年又被改名为工农一路,六年后又恢复一马路原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怀远路、一马路、大公路到胜利一路成为我市第一批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有趣的是原来从怀远路口至江边这一段是水泥路面,而一马路至康庄路一段则是石灰三合一路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当然现在已统一改为柏油沥青路面,而繁华程度也正好翻了个个。
1958年挖南湖的时候,老向是隆中路小学的小学生,参加了那场 “兴修水利,除四害、灭四病、讲卫生和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运动。还记得自己和小伙伴们卷着裤腿,挑着装有污泥的布兜口袋汗流浃背的往事。1976年挖南湖的时候,他已经是某公司的前身某厂的一名车工,也被派到挖污清淤的现场,那种红旗招展、广播震耳欲聋、干活你追我赶的往事至今难以忘怀。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泥巴真臭,臭的比巴巴还臭!连饭都吃不下去!”
“那个时候的干部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老向这样说:“南湖的脏乱差就成为当时的市领导在城区的一大心头之患,于是在上世纪中后期有过两次大战南湖的经历,从清淤到修建堡坎,植上了杨柳,加上1982年在力行二街口正在修建的滨江公园内建立了滨江泵站,并对南湖这一带的下水道进行了改造扩建,就彻底解决了南湖、隆中路、长康路一带的内渍问题。”
是的,有人说那个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也有人说是最坏的年代。
“但以后就慢慢变了味,宜昌头头们想着的是个人政绩,所以执政手段也变得简单粗暴。”老向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南湖也就走到了终点”。
1999年,找了个“南湖已失去城市蓄水功能”的借口,决定填湖植大树,营造“城中森林”。其中往南湖回填所谓的“种植土”10多万立方米,“大树进城”共种植大型乔林433株、楠竹1158株、铺草皮1.3万平方米。只不过占地3.26万平方米的南湖公园只不过是原来湖面的一小半,其两端建立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今年还拆除了一些建筑,修建起大型停车场,这从上面的照片看的很清楚。
“大南湖是不会再有了。”老向叹口气:“变成了这么一个小家子气的公园。”
“这就很不错了。”笔者宽慰他说:“要是现在,不卖个好价钱,不竖几栋高档住宅楼是不可能的!”
老向笑笑:他也赞成笔者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