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和双相障碍的效果如何?
经颅磁刺激的作用原理
经颅磁刺激(TMS)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刺激技术。而在我国,在1988年由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在2005年,由华中依杰与同济医院合作研制出了第一台rTMS,同时逐渐应用于临床。
经颅磁刺激的作用机制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转换原理。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通电后产生感应电场,线圈周围可产生感应磁场,磁场透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具有改变皮质兴奋性,大脑神经元可塑性及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
根据线圈释放的脉冲数量,可分为单脉冲TMS,成对脉冲TMS,重复脉冲TMS。其中,在临床中作为治疗手段的主要是重复脉冲TMS(rTMS),这是指在TMS基础上,反复对靶区施加一连串单个脉冲,从而对靶区产生长远疗效。
由于rTMS具有非创伤性、经济、安全等特性,其应用在基础神经科学和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治疗及科研方面均得到很大发展。
治疗抑郁和双相障碍的效果如何?
已有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对于临床一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的重度抑郁患者,rTMS是一种效果较明显的物理治疗,并且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尤其对思维、学习记忆有提高作用。
2002年,加拿大健康署便率先批准使用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2008年,rTMS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同时规定患有抑郁症的成年患者在抑郁发作时,经一种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抑郁症状仍改善不明显的患者可接受rTMS的治疗。
不过,有相关文献指出,传统rTMS治疗在4~6周内才可逐步对患者的情绪症状进行改善,所以并不适合某些具有严重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患者。目前,有关加速型TMS的相关研究正在开展中,有望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总体而言,rTMS 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 为双相抑郁的临床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rTMS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少,可以作为双相抑郁的辅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无需调整既往治疗方案,而且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rTMS转躁风险相对较低,这些都是rTMS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