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临床新用举隅
尚福林
山西新绛县中医院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3味药组成,是《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寒化证肾阳虚衰,阴寒内盛的主方。笔者临证加减用于多种病证,现举隅介绍如下 。
1 梅核气
吴某 ,女 ,42岁 ,2007年10月5 日初诊 。咽喉如梗但饮食无妨近2月。伴有双上肢蚁走样不适,胸闷气短,头重失眠,烦躁易怒,痛经,有黑色血块 ,阵发性面部烘热,汗出,口苦黏腻,午后腹胀加重,大便中夹杂食物残渣,小便清长,形体肥胖,舌淡胖有齿印、苔滑腻,脉沉细弦。曾服用逍遥丸效差。辨证属阳虚寒盛,热郁瘀滞,虚实夹杂证。方从四逆汤出入,药用:制附子45 g (与生姜30 g先煎1 h )干姜、生白术各30g,龙胆草3g,柴胡、黄柏各6g,姜半夏、苏梗、厚朴、五灵脂、泽泻各10g,茯苓、炒蒲黄各15g,炙甘草20g。5剂,每日1剂 ,水煎服。
二诊:诸症明显好转,激动时偶有肢体抽搐。从上方加减:制附子30g(与生姜20g 先煎1h ),蜈蚣2条,柴胡3g,黄柏6g,姜半夏、苏梗、厚朴、五灵脂各10 g,茯苓、炒蒲黄、远志各15g,干姜、生白术、炙甘草各18g,龙骨4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 :诸症基本消失,大便润,小便利,本次月经腹痛及瘀块消失。以小剂量理中丸、脾肾两助丸巩固治疗2个月,随访1年无反复。
按 :中年女性,证候复杂,貌似痰浊肝郁湿热实证,但服用逍遥丸效差,知药证相悖。初诊着眼于午后腹胀、大便有食物残渣、小便清长、舌淡苔滑、脉沉等一派寒象,分析为阳虚寒盛;阳虚失化,寒饮上逆,故见咽喉上肢的异常感觉;胸闷、烦躁、口苦、面部烘热汗出、脉弦乃少阳郁热;冲任寒瘀见腹痛经黑。证属虚实错杂,上热下寒。故用四逆汤温阳散寒化饮,柴胡、龙胆草散少阳郁热,失笑散祛瘀止痛,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黄柏泻相火。二诊时诸症缓解,激动时上肢抽搐,知肝风扰动,加远志、龙骨、蜈蚣潜阳熄风化痰。三诊以理中丸、脾肾两助丸善后固本。
2 慢性腹泻
丁某,男,31 岁,2008年2月1日初诊。近2年无规律下腹部拘急胀满疼痛,腹泻水样便,泻后腹痛缓解。若午后发作则腹痛剧烈,腹泻次数及大便量明显增多,平时盗汗,纳呆,多矢气,脚汗味臭,饭后脘腹痞满,形体消瘦,嗜酒。检查 :腹部欠温暖无压痛,手足凉,化验大便常规无脓血,舌黯红、苔薄腻,脉弦细滑。证属少阴病伴下焦湿热。方从四逆汤合枳术汤、四妙丸加减,药用:制附子45 g(与生姜30 g先煎1 h) ,干姜、生白术各30g,苍术、枳实、炙甘草各6g,黄柏9 g,怀牛膝、白扁豆各10g,炒白芍12 g ,炒薏苡仁18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痛泻、痞满、矢气减轻,盗汗、脚臭好转;舌淡红、苔腻,脉细滑。药用:制附子15 g,甘松9 g,怀牛膝、黄柏、白豆蔻各10 g,干姜、炒白芍各 12 g ,生白术、炒薏苡仁各18 g,苍术、枳实、人参、炙甘草各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基本消失,盗汗、脚汗未止,苔腻脉,细滑。药用:人参、黄柏、炙甘草各6 g,干姜、秦艽各9 g,炒白术10g ,茯苓1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后以附子理中丸巩固 1个月,随访1年无复发 。
按:本例因长期过度劳累、饮食不节诱发痛泻,形似肝郁脾虚之痛污要方病证,但午后病重、水样便、脘腹痞满、手足腹部凉逆、脉弦等提示阳虚寒盛,故诊断为少阴病。子夜阳微寒盛,卫阳愈虚 ,腠理失固,营阴外泄则汗出身凉 ;阳虚以正常蒸化输布水谷精微,酒湿化热下注,故脚汗多味臭。故选四逆汤温阳散寒调中治其本,枳术汤健脾化饮,四妙丸清热利湿除臭,白扁豆健脾化湿,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 。二诊酌减温阳之量,加人参、甘松、白豆蔻益气、醒脾、助运以扶正。三诊以理中汤加味温阳益气,黄柏、秦艽清化余邪;终以附子理中丸收余功。本例提示不可以阴虚统论盗汗一症 。
3 腰腿痛
段某,女,73 岁,2009年11月9日初诊。腰背畏寒沉重,两侧臀部抽搐疼痛半年。其症每于行走及负重时加重,卧则缓减,每天卯时腹痛急迫解水样大便1次,便后痛止。伴心悸气短,咳嗽痰稀,自汗,唇绀,腹胀 ,形体肥胖,急躁易怒 ,舌淡紫胖、苔白腻,脉代细滑数。既往患有高血压病10年,心房纤颤、左心衰竭、五更泻5年。检查血压130/80 mmHg,双侧肺底部闻及湿罗音。cT检查示:第3、4 腰椎间盘中央型突出。曾服腰痛宁胶囊效差。辨证属少阴病,阳虚寒凝,痰瘀滞络。方用四逆汤,药用:制附子75g(与生姜50g先煎1小时),干姜45g,生白术60g,全蝎6g,乳香、没药、厚朴、吴茱萸各9g,五味子、怀牛膝各10 g,红花12g,细辛15g,炙甘草30g。7剂 ,每日1剂,水煎服 。
二诊 :腰臀疼痛、五更泻、腹胀好转 。舌淡红、苔白腻,脉结代。方改炙甘草18g,干姜30g,制附子45g( 与生姜30g 先煎1小时),生白术45g,余药不变。7 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 :腰臀部症状及唇绀不明显,心悸气短缓解,汗止,五更泻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腻。药用:人参9g,怀牛膝1O g,茯苓20 g,干姜24 g,生白术30 g,细辛、炙甘草各6g。7 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 :痹痛泄泻近无 ,遂以鹿角胶每日用3 g 炖服,连用2个月善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
按:本例属痰湿型老年体质,病久体弱,元阳虚馁,无以运行气血,布化津液,滋生痰饮瘀血,痹阻络脉,发为痛痹。卯时虚损元阳无力抗衡外寒之克侮,寒饮下注作晨泻;房颤、咳痰、白汗、唇绀、腹胀等症 ,皆由寒饮痰瘀作祟使然;故诊断为少阴病。腰痛宁祛瘀止痛有余,温阳散寒不足则效微。是故,重用四逆汤加全蝎、吴茱萸温化通络止痛,红花、乳香、没药、怀牛膝活血化瘀,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阳宣化,厚朴除胀。二诊效不更方,微调续进。三诊诸症大减,予人参理中汤加味培脾土以助。肾阳通络脉。后以鹿角胶温补善后。
患者主诉失眠6年,于2005年始不易入睡,彻夜不眠,翌日烦躁,体乏无力,头重昏沉,双眼不适。现服艾司唑仑等安眠药,效不显。
患者,女,46岁,2010年9月9日初诊。
患者主诉失眠6年,于2005年始不易入睡,彻夜不眠,翌日烦躁,体乏无力,头重昏沉,双眼不适。现服艾司唑仑等安眠药,效不显。刻下寐差,劳累后尤甚,食纳如常,夜间憋尿后心慌,胸闷,醒后难以入睡,小溲量少,大便时2~3日一行,质地偏干偶见黏液,脚底易生茧,腰部怕冷,头面常烘热自汗出,但夜间喜将双足伸于被褥之外。舌体胖大,舌面紫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
病机:心肾阳虚,阴火上浮。
治法:补肾温阳,收敛浮阳,镇静安神。以四逆汤合封髓丹加减治疗。
处方:制附片(先煎2小时)60克,炮姜50克,炙甘草5克,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 克,炒枣仁20克,茯神15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磁石(先煎)30克,桂枝30克,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每次取汁150毫升左右,温服。
二诊: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先主动撤去安眠药,不觉烦躁,但仍梦多,渐易入睡,因感冒又需安眠药维持,自述腰部怕冷减轻,小便畅通,动辄汗出,恶风,食纳知味,天气不好时胸闷心悸,大便日一行,质黏,成形。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弱,双尺不足,左尺浮。9月9日方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75克,炮姜60克,去牡蛎,加龙齿(先煎)30克,14剂,以加强重镇安神之功。
三诊:药后失眠较前改善,劳累后数夜寐差,日间思睡,但不能入睡,夜间入睡困难,次日头晕头痛,食纳尚可,仍有虚汗出。大便难解2~3日一行,质地偏干,小便不欠。舌质瘀暗,苔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浮缓,右寸浮紧,左尺浮。9月9日方去磁石,加龙齿(先煎)30克,生姜20克,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90克,炮姜60克,7剂。
四诊:药后症减,患者已停用安眠药,大便调,小便亦畅,夜尿3次,腰冷手凉,口干不显,喜热饮。舌质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右寸虚,左尺浮大而虚。9月9日方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120克,炮姜90克,去磁石,加龙齿(先煎)30克,生姜20克,7剂。
后来诊诉至今未服用安眠药,饮食睡眠均佳,遂停药。
按: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临床报道失眠辨证分型大致为: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肾不交型、胆郁痰热型、肝火扰心型、胃气不和型、余热扰膈型、水饮内停型、瘀血阻滞型等。笔者临床跟随郭立中教授侍诊过程中发现因阳虚而致失眠亦不少见,经用温潜法治疗得愈,在此仅稍作总结。
此例患者属阳虚不寐,病位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火,乃一身阳气之根,主生主化,相火潜藏不露则有生机,脏腑功能正常,使一身之阳气上下相贯,得其温煦之能,气血安和,神、魂、魄、意各守其藏,神安其宅。《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可见阴阳在不断消长变化过程中相交才能产生睡眠,说明阳气在睡眠中占据的主导作用。故肾阳不足对睡眠有很大影响,导师郭立中认为,肾阳虚,不能与阴争,入夜阳气难入于阴,寐则易醒,似睡非睡。卫气的生成有赖肾阳温化;卫气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但肾中元阳如釜底之薪,无火则水谷不熟;卫气出入阴阳必经足少阴肾,肾阳是推动卫气运行的原动力。肾阳亏虚,卫气亦因之虚弱,卫气运行不利,可致失眠。
今患者年过中旬,已近“七七”之岁,下焦阳虚,阴盛逼阳,虚阳上浮,上扰心阳,失其接济,神不得安,而不寐作矣。故治宜温补肾阳,使真阳之气渐复则阴霾自除,阴阳恢复平衡则自能寐。用四逆汤合封髓丹治之,四逆汤温补肾阳;封髓丹纳气固肾,上中下并补;制附子色黑入肾,其非常之热力,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温人体之肾阳。干姜辛热,守而不走,专于温补中阳,姜附合用其性尤峻。佐以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又可缓附、姜之峻以护阴液,更有持续药力以防虚阳脱散之用。黄柏味苦性寒,苦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秋令一至,则龙火不至于奋阳,水火交摄,阴有迫阳外出者乎;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桂枝通阳化气,龙骨、牡蛎潜虚浮之阳。合方温阳化气,调和阴阳,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真阳归元,阴阳相交故自能寐。
临证应用时,姜附的用量是重点。郭立中认为能少用的绝不多用,该量大的绝不手软。附子虽有大毒,临床使用对其用量亦有争议,为防止其毒性,故嘱患者使用时将制附片先煎2小时以上,此外方中配伍了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又可缓附、姜之峻以护阴液,更有持续药力以防虚阳脱散之用。根据患者病情,阳虚的程度,仔细斟酌姜、附的用量,使其达到最佳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