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四)

今天是一个大话题——汤感审美的意识形态

汤感审美,偏正关系的动词短语;意识形态,不明觉厉的概念大词。我们的节奏就是:动词,大词,动动大词,动大动大动动大词~~

所谓意识形态是系统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解释太官方,不必徘徊于此。记住两点:有思想自觉性(甚至是不自觉的),产生于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表现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方面面,基本等同于观念,而也会牵扯到立场,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价值观

虽为大词,但要就观念、立场论,就变成了一个个现实中具体的选择问题、站边问题。比如你认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豆浆加糖还是加盐?斑马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你是站在集体大众一边还是独立个体一边?你更倾向于计划经济模还是市场模式?是否支持婚前同居?

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就是你之所以这么想那个背后的逻辑。往往会反映出某种文化、某个时代、某个群体的思想特征。

比如一部电影、一部小说,它背后的意识形态就很能反映作者及作者所从属的那个时代、文化、群体的思想意识。而之于茶,唐尚繁缛,宋尚简,于明又罢团为散,这背后都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影响。

于当代,茶何以再度风行,又何以被炒作金融属性,茶学茶艺理论的建立,包括开汤理念的出现,都可以深究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更甚之,一个品牌的产品定位及其广告宣传,都能拿出来聊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抖搂抖搂它的观念、立场。

为什么要关注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就是最后那块儿遮羞布拼命要挡住的东西。前几天有位博主发表关于松茸的观点,说这松茸是个什么味道呢?——煤油味儿。说这话时表明他并非一名美食人士,所以我姑且一听,姑且一乐。但他接着说,所以日本人吃松茸只是为了标榜些什么,沿袭些什么,我们也只是在有样学样,而松茸的实际价值并不高。

此一番话很像没怎么喝过茶的人对茶的见解:认为班章的就是个苦,人们之所以追捧更多只是为了标榜什么。我有幸吃过松茸,——鸡汤松茸。待鸡汤熬好,关火,撒新鲜现撕的松茸丝入锅,顿时蓬荜鲜香!那味道就更是不屑多说了。而所谓的煤油味儿,其实是松茸所富含的某些矿物质所呈现出来的味道,——做好了那味道很极致、很独特,做不好也就真成煤油味儿了。

还是那句话,这位——没吃对

反映出该博主怎样的意识形态呢?首先是见识,讨论食材前对美食没有过正确了解;其次是认知没有对的见识就很难有正确认知,所以导致了意识形态与观念上的偏差。

还有松露。有人说松露是精液的味道,——我也是无语了……

多说一句,精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蛋白质,——松露是蛋白质的味道。

那这表述反映了背后怎样的意识形态呢?

· 只熟悉精液的味道,而不熟悉蛋白质的味道;

· 从未领略过那独特味道所带给你那样一种与大自然的独特联结;

· 吃松露的目的也不是品尝美味,而是“吃啥补啥”……

这就是这句话所表露出的意识形态。不解释了,还是先把那块儿布盖上吧,盖上之后奉劝一句——

别他妈胡说八道!

关于意识形态也不知说明白没有,而我们要讲的重点是汤感审美的意识形态。用上面的逻辑就是我们为何要在汤感中寻求审美享受在汤感中能获得怎样的审美享受?或者,汤感审美践行着怎样的观念与立场奉行着怎样的价值观

远山之目,千里之足。要说明白这些问题,是要站远些的……

人类的认识世界有两种倾向——理性感性。工业革命伊始,理性被更多适用于科学领域,而感性则被定向于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虽然两者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但还是沿着各自被标定的方向走了下去,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理性的科学思考占据了主导,甚至连审美这类感性的主观判断都要给出些科学理性的依据和解释。而美是体验,并非阐述,于是在阐释的过程中,美的感受也逐渐丧失,美者也就不见其美了。

当人们习惯了去用理性解析美,阐释美,也就慢慢失去了直觉美、感受美的能力,而只会套用既有范式。如此,艺术也就死了,美也就不存在了,人也变得麻木。

这并非夸张。西方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受理性思潮的影响也最久、最深远。虽然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经济在发展,但总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感。发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电子、原子构成,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光速得以被测量,但又发现光速在各种情况下不变,推崇市场经济而无法规避经济危机,主张民主却无法违背民主去强行民主,探索获得的已知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施政所获得的确定性远不及那导致的不确定性,可控往往要以更多的不可控为代价,索取往往是以更大的付出为代价……

诸如此类,这就是理性思考下科学探索的真实模样,它总让那些探索者感受到失控与绝望,而整个科学大厦的框架恰恰是这些人搭建起来的。于是这座大厦便有了一种清冷、灰暗的背景底色,你可以说那是星空,也可以说那寓言着人类未来……

你不能说这是科学的错,也不能埋怨现实,——那就是它们的本来面目。怪只能怪那个——理性。

理性是功利的,也极具目的性的,每一次理性思考都指向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之后获得短暂满足感,同时也指向了下一个问题。而功利性、目的性就使得理性无法去体验纯粹的美,这我们之前说过。

这便是所谓的理性之失。那又如何去平衡“理性之失”呢?

回看东方,却有那么一个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潮起潮落却依然生机勃勃从未间断,这就是悠久的中华文明。虽然我们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她的科技水平远不及西方,但其生命力却从未消减,从未有过绝望的时刻,并且历史上那些企图将其征服的文明到最后也都被其同化。

她的那种乐观与魅力又源自何处呢?——我们发现,在中华文化中弥漫着一种感性之美。感性之美往往是一些切实而具体的感受,有高低之别,但绝不抽象、渺远,不可触碰。与西方不同,感性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基调。虽然也有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但落到现实还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蟹脚尖尖上那一丝至味”,牵肠挂肚的还是那一碗茴香豆,床底下的那一壶茵陈酒,县城戏班花旦的那一嗓儿高腔,家传真迹上那笔动人的捺脚脚……

生活的美好本来就如此感性,如此琐碎,灿若珍珠满地。中国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也不愿拔)。外族来朝,但凡浅尝一试者也都脚下一滑,深陷其中。

正因中国人对美好的定义如此“着地”,才使得经历过的人大都会为其魅力所折服,所倾倒,也更愿意生活在这美好之中,满满的向往与希望,绝望与失控感早已消解在这处处皆有美好可寻的氛围之中了。

理性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冰冷残酷的现实,而感性则是在帮我们捡拾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理性关注未来,关注有待解决的问题;而感性关注当下,体验当下的美好。

所以说,感性是平衡“理性之失”的一剂良药,而这药在中国。如果说审美是感性认知的高级诉求,那么汤感审美就是那“药引子”。

相对于书法,饮食的审美门坎儿其实蛮低的,——一张嘴而已。但入口之后可是没有上限的,即能只满足本能,分辨可否进食,也能上不封顶去享受味觉审美高度。

那么汤感审美的意识形态就可以借观念、立场总结如下:

· 如果理性是人类与世界建立的一种功利关系,那么感性则是人类与世界建立的一种情感关系,——汤感审美属于后者;

· 作为一种内向性活动,汤感审美培养人感知世界,发现美好的能力,从而使人向美、向善,最终通达觉悟,——所以人们对汤感审美会不断有更高的追求;

· 汤感审美是站在品饮者的立场上,针对汤感体验的审美活动,——偏离于此者皆非也;

· 汤感审美是中华文化中感性那部分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最性感的部分;

· 世界需要感性的中华文化来平衡“理性之殇”,——汤感审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至此,“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暂告一段落。

谢谢收看!!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二)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三)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0)

相关推荐

  • 感性与理性

    人活一世,感性的同时,总是少不了理性的克制.所以,不是心动,就一定要告白: 不是想念,就一定要联系:不是喜欢,就一定要相恋.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 不适合拥有,只适合藏于心间.

  • 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丨章节考点四

    考点: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的形象性.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 ...

  • 刘遥磊:对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的本质理解-自问与回答2

    A: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的本质是什么? B: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是在胸口,其实本质上心脏是器官,是给肉身提供动力的模块,并没有思想的功能,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本质上是大脑当中意识形态的混乱. A:意识形 ...

  • 感性的突围:叶浅予人物画艺术再探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擅长人物.花鸟.插图.速写,主要从事绘画教学和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是中国漫画和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这是些涉及汤感审美本质的元问题,其实早该讲了,拖到现在是因为没找到下嘴的地方.直到又系统地梳理了一遍美学理论,才又动了这个念头-- 会比较琐碎,--但就这么琐碎了,怎么地吧!! 汤感审美 "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二)

    今天开始讲汤感审美的主客体. 汤感审美的主体 汤感审美的主体是人,这一点似乎没必要再废话.但也不能否认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成为汤感审美的主体.所以我们需要给"人"加上一个定语--[有 ...

  •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三)

    讲了汤感审美的主体,今天讲汤感审美的客体,审美对象. 汤感审美的客体 汤感的审美客体或者说审美对象是什么? 是茶么?--不: 是茶汤?--也不准确: 是汤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汤感. 所谓" ...

  • 开汤美学:写在《汤感审美问题》后面

    不觉又写了个专题系列,--<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 别人家奇怪:"大中秋的都在忙着卖茶,你却写些换不得吃穿.变不得现的东东作甚?" 借用新书<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

  • 开汤美学:共情 —— 审美的终极能力

    共情,一个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如今已被各个领域熟悉与使用. 其实关于共情,我们更熟悉的说法还有同感.移情.同理心.投射.通感,它们涉及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经济金融等. ...

  • 开汤美学:汤感的最大公约数

    我似乎触碰到了一只房间里的大象,-- 茶行业这个房间里的大象 - - 那就是对于茶的追求,人们愈来愈趋向于达成某种共识,比如原料产区.加工工艺.仓储环境等,这都还好.而在这所有的共识里,我最不要接受的 ...

  • 开汤美学:汤感无上限

    何为"汤感无上限"?通俗地讲就是"没有最好喝,只有更好喝!!" 此言一出,--好狂妄~~ 不过看当代茶界的汤感研究基本还处于边缘领域,尚未真正起步.所以我说这话 ...

  • 开汤美学:图释“汤感标准浓度”

     下周开课,正在重新梳理教案,其中有关"标准浓度"的概念已经比较完善了想到之前曾图释过"茶叶的浸出过程",那么这次也用图例的方式为大家解释一下"汤感的 ...

  • 开汤美学:浓度钝感

    当年还未投身于品鉴研究时,已有机会在一些茶会中泡茶,与会者也不乏一些知名前辈.出于礼貌,上手前我总会问上一句:"您是喝浓点儿,还是淡点儿?"应该也是出于礼貌,前辈总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