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予清:成长,从4到1
成长,从4到1
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刘予清
崔允漷教授在《有效教学》一书中关于“教师即研究者”有这样一个论断:“我们相信,没人愿意虚度一生。既然你现在已经选择了师范专业,选择了教师职业,那么你总是希望自己在这领域里做出一些自己满意的成绩。”正因为如此,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专业的人民教师,但“教育是一项合作事业,合作是教师的专业品性……教师仅仅依靠自我反思来开展教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合而作之,一起面对眼前的'艰难险阻’。”将实现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作为目的的市教研论文写作组,便是这样一支同伴互导的队伍。加入写作组对我而言,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幸运。
一、四篇之艰
6月28日,写作组第四期正式开班,郭哥布置了写作组的学习任务,算下来,基本上就是每月4篇随笔写作,每月25日结束前检查写作数量及内容。当时想来,那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嘛,一个暑期便可完成一半的年度任务。所以即使开班仪式结束后,已临近期末,一心扑在期末备考上,无暇顾及写作组的任务,但仍旧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等到暑期,不出几日,便可完成当月任务。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暑期不是被工作,便是被生活拖住了腿,一直等到7月22日,才正式开始专业阅读,同时又苦于理论之长、之深,文字之多、之涩,读一章便得花一两个钟头,更别提写读书笔记了。在这样的“险阻”下,我临近25日,才艰难完成了四篇的任务,且基本是在记流水账。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
二、一篇之坚
8月14日,我们小组的组长张娜老师在群内发起小组阅读打卡活动,每次打卡需阅读20页以上专业书籍,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心得,她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将专业阅读变成和刷牙洗脸一样的生活习惯,变成不再需要意志力来坚持的常规事件”,并给出了打卡的范例,在这强有力的号召下,群内众人积极响应,并于当天开始进行阅读打卡,郑结霞老师率先完成了任务。虽然我第一次打卡花费的时间很长,完成的时间很晚,但张娜老师还是在群内及时给予了指导,并鼓励我们慢慢看,坚持写。在郑结霞老师和张娜老师的鼓励下,在其他小伙伴的带领下,阅读打卡逐渐变得容易起来,当天的读书笔记不再总是到深夜才上交。之前一个月才读了三章的书,一周内便将剩余七章读完了,且写了指定次数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理念。郭哥说“在写作组1年,要相当于盲目式成长10年,相当于个人式成长5年,相当于其他团队成长3年”,就这样,我在每日的阅读打卡中尝到了甜头。
十九世纪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对于人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叶圣陶先生在《我怎样教语文》中也说到:“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我想,阅读与写作不正是思想与劳动吗,“作者带来文字,读者带来意义”,我们在阅读中积累经验,丰富思想;我们在写作中检验效果,提升层次。在采集、构思、表述的循环往复之间,实现自己情意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的专业化成长。同时,只有教师自己会读会写了,才能引导学生去读去写。
崔允漷教授说:“任何教师都有几年'初为人师’的适应期。能否在这几年中坚实地立足,对教师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广生老师在《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中寻找出路》一文中,关于教师的适应期也有如下表述:“适应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一个教师最终发展到什么层次,很大程度取决于适应期的发展状况。如果适应期内教师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工作,随着激情的消减、倦怠的滋生,发展后劲会越老越小。相反,如果教师在适应期内很快找到感觉,找准路子、建立信心,后面的路则会越走越宽。”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入写作组进行专业化阅读便是这正确的路子,如郭哥所言那般,“做一个笨拙的长期主义者”,从每月四篇随笔写作到每日一篇读书笔记,便是这正确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