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入股芯原微电子并非为了复活澎湃芯片,是为IOT
据媒体报道,小米旗下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近日已投资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比6.25%,成后者第四大股东。
小米入股芯原微电子引遐想
这个消息对于小米来说,是有着提振市场信心的正面作用的。目前的小米,正面临股价比上市当初跌去将近一半的困境,投资芯原微电子的举措,被市场广泛解读为小米仍然打算在芯片方面加大投入,令投资者对小米发展前景的信心有所提升。
小米这次投资,以增资方式进行。融资过后,芯原微电子的注册资本增加了近4千万元。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芯片定制服务的设计企业。能够基于IP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点对点的半导体定制化设计。芯原微电子的客户主要来自于移动互联设备、数据中心、物联网 (IoT)、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汽车电子等终端设备领域,在AI和算力方面有长期的深度开发经验,积累了相当的行业服务经验。
鉴于芯原微电子在AI算力方面的技术实力,许多人都猜测小米与其合作的主要目的,很有可能是要延续目前陷入低潮的澎湃系列芯片研发。
一度被小米非常高调宣传的澎湃系列芯片,于2017年推出了初代产品S1后,就渐渐失去了存在感。澎湃S1曾经被搭载到小米5C手机上,由于在耗能、发热以及运算能力方面均表现一般,该产品很快就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关于澎湃芯片还会不会推出第二代产品S2这个问题,两年来不断有各种消息传出,但都最终不了了之。如今小米增资入股芯原微电子,被认为是小米复活澎湃S2的举动。
入股芯原微电子并非为了复活澎湃,而是为了IOT
尽管市场上有各种猜测,甚至不少“米粉”已经开始为澎湃芯片的“复活”欢呼雀跃,但玺哥却要泼一下冷水:回顾松果澎湃的发展历程,就会明白对于小米来说,继续坚持SoC芯片研发方向的困难实在太大了,放弃这个路径才是明智之举。
据媒体报道,澎湃系列2017年仅仅第一次流片,就向台积电交付了数千万元的费用。流片出来后,还必须经过一周才能测试并确认产品是否能点亮手机。每次流片都是一次发现BUG的艰苦过程,然后就是修改设计、再次流片。历经5次失败,上亿的资金就已经不知不觉花完了。
正是S2数次流片的失败,让雷军痛定思痛:小米在SoC研发、流片前的仿真验证等环节上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在设计上很难做得到位,反复流片、修改设计也解决不了问题,再强行继续下去的话,只会把公司本就不充裕的研发资源消耗殆尽。
对自身技术能力的反思、以及数次流片造成的巨额资金消耗,让小米管理层重新确立了芯片研发的新方向——转向IoT领域。
玺哥认为,小米本次入股芯原微电子,目标并不是延续澎湃系列SoC芯片的研发,而是为新成立的大鱼半导体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在IoT芯片设计的方向上走得更稳健。
2019年4月3日,小米集团宣布进行重大架构调整。这次调整的一个重点,就是重组旗下的松果电子团队。将其分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留在松果团队,延续澎湃系列手机SoC芯片的相关研发工作;另一部分团队成员则组建新的半导体设计平台——大鱼半导体。这个大鱼半导体,被雷军赋予了开拓AI和IoT领域芯片研发的重任。
这样,小米在芯片领域就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手机SoC芯片、IoT芯片。从2018年以来,在国内市场面临较大下滑的小米,又经历了澎湃S1芯片研发的是失败,事实上已经不再可能多头并进,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作为未来突破的重点。而小米在关于这次架构调整的声明中,已经用明确的话语做了选择。声明指出,本次架构调整的目标,就是“为了配合公司AIoT战略加速落地”。显然,在原松果团队与大鱼半导体之间,小米更重视的是后者所代表的AIoT方向。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来观察本次小米投资的芯原微电子——该公司擅长的设计领域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汽车电子等多种终端芯片设计。可见,芯原微电子其实在小米非常重视的IoT领域,有着极为深厚的技术积累。甚至可以认为,芯原最擅长的就是IoT芯片设计。
两相对照不难得出结论:小米入股芯原,其目标并非指向“复活”沉寂已久的澎湃S系列SoC芯片,而是为了强化在IoT领域的布局,为旗下大鱼半导体的下一步研发工作打基础。
入股芯原微电子有助雷军分散“造芯”风险
玺哥认为,入股芯原微电子除了能帮助大鱼半导体之外,还有助于雷军分散“造芯”风险。
尽管小米目前不得不搁置澎湃系列SoC芯片的研发,但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让雷军痛感核心技术的重要性。长期对高通系列芯片的依赖,让小米陷入与其他厂商的同质化竞争,很难迈向高端市场。比如小米9、小米CC等机型,都因为友商采用了同样的高通芯片,而不得不面临定价策略上的“近身搏杀”,失去了应有的利润空间和市场主动权。
反观华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华为很早就开始布局自主芯片研发,虽然第一代芯片K3在性能上与澎湃S1一样不如人意,但华为始终没有放弃,在几经改良和迭代后,终于推出了大获成功的麒麟系列SoC芯片。在自主芯片的支撑下,华为/荣耀手机不但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而且在定价上也有了充分底气,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如今,原本主打性价比的荣耀品牌,已经敢于将价格定在3000元档位;而主打高性能的华为品牌,更是将价格稳定在了4000至5000元以上的段位,甚至开始借助折叠屏+5G自主研发技术,向万元档位发起冲击。
这样的对比,让雷军即便遇到困难,也不愿意放弃芯片研发之路。痛定思痛的小米,一方面通过重组团队延续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吸取了澎湃系列失败的教训。回头来看,澎湃系列之所以半途而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小米在资源、技术实力上均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过于大包大揽,试图靠自身完成所的相关研发和设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有的风险也都只能有小米独力承担。
如今入股芯原微电子,将为小米旗下的大鱼半导体,赢得一个能够分担技术风险、投资风险的同盟军。今后小米在芯片研发上的重大战略性项目,极有可能会与芯原微电子共同进行。这样,小米方面既能减轻资金负担,又能在技术上得到芯原这个战略伙伴的强力支撑,走得更稳健。不至于像当年研发澎湃系列时那样,一个项目失利,令整个芯片方向陷入困境。
事实上,芯原微电子之外,小米还投资了恒玄科技,这是一家系统级芯片(SoC)研发商,主要产品为具备WIFI/BT无线连接的音频系统级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手持、智能硬件、消费电子等领域。
多方押注,重点培养,分散风险已成为小米当前的“造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