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中医治疗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俗称“吊线风”,多因为风寒侵袭患侧使面肌瘫痪,产生口眼斜等一系列症状,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多数预后良好,也有治疗不及时导致面肌萎缩、口歪、眼睑闭合不全等。中医本病称为“面瘫”。

本病发病突然,多在睡眠中感受风邪,或晨起后发现口角歪斜,向左歪病在右侧;向右歪病在左侧。病侧眼睑不能闭合,额头皱纹消失,鼓腮时漏气,口角下垂;多数发病前后耳后、耳下、乳突区有痛感,个别外耳道发生疱疹等症状。

案1

张某,女,60岁,2002年12月初诊。

在6日傍晚感觉面部有冷风,面肌有紧张感,第二日清晨发现口面向左歪斜,右眼闭合不全,漱口时流口水。当日去某三甲级医院,因该患血压偏高(160/100mmHg),院方疑为脑中风先兆,先做了CT,排除了脑血管病变,其后又做了核磁共振,天天输液、针灸,半月过去,口歪眼斜依旧,随后要求出院,求中医治疗。查患者体丰,面色红润,脉沉弦,阴虚阳亢,血压虽高,但并非风中脏腑,只是风寒束表,面肌神经麻痹松弛而致。当天午后在该患的右侧太阳、下关、颊车,同时用发泡膏药,4小时后除掉,睡前在上述穴位起泡,用消毒针刺破出水若干,用消毒棉蘸0.1%的新洁尔灭消毒液涂擦,2天后结痂,大约1周后痂去而复原,只发泡1次口已扶正,只是眼睛闭合差些。隔1周后,仅外敷太阳穴后再次发泡,该患完全恢复。期间除降压药外一律停服。

案2

2004年4月诊。

一老者年过70,在2004年春节过后发生面瘫,因距离门诊较近,当时并没有去大医院做检查,血压不高,身体不错,4月6日晚突发面瘫,向左歪斜,女儿要求先行中医治疗,我只开了7剂草药,方药如下:制南星10g,白附子10g,白芷10g,川芎20g,防风10g,大贝母15g,羌活10g,全蝎5g,僵蚕15g,蜈蚣2条,地龙20g,甘草15g。随即在太阳、下关、地仓分别贴穴发泡1次。第二日已经完全扶正,患者大喜。

案3

姜某,男,77岁。2006年5月6日诊。

春节时发生面瘫,在某医院曾治疗2个月,针刺1个月,始终未愈。来诊时口面右歪,左眼闭不上,老人不报有治好的希望,只因嘴歪喝水、吃饭感到不便,儿子十分孝顺,要求为老父进一步治疗。当日只开了3剂中药:全蝎5g,蜈蚣2条,白芷15g,川羌活10g,川芎10g,防风10g,制南星15g,夏枯草20g,僵蚕15g,制半夏15g,地龙15g,甘草15g。每剂用2天,每日2次,每次150ml。随后在下关、地仓、太阳三穴敷贴发泡,嘱4小时除去药物,吸干渗出液,1周后又贴过1次,2次发泡,6剂草药,高龄面瘫虽然时过数月也照样全愈。

体会

笔者在临床中曾治过数百例面瘫患者,治愈率不低于80%,有些是直接求中医治疗,若早期治疗不用西药在三天内即可恢复,重者也不过2~3周,最快的发泡疗法有些在4~6小时内恢复原貌。多数患者先行针刺,笔者认为针刺治面瘫7~10天无效者,应改用穴位外敷或发泡法1周可愈。

面瘫的外敷穴位发泡法是中医一绝,轻者只发太阳穴即可扶正,针刺虽然穴位多,但力度不足,十次针刺不如发泡一次,因为穴敷的作用一次相当于十几根针的效果,发泡后寒邪随组织液外泄,松弛的神经立即恢复。

附1 发泡方法

最常用者是巴豆,也有用斑蝥、皂角、白芥子等,其中巴豆效果最优。巴豆性大热,归肺经,虽有大毒,但外敷还是安全的!巴豆善泻下冷积、逐水消肿、祛痰利咽。面瘫发泡也可以用巴豆仁和斑蝥虫按1︰1混合捣细,用生姜汁调和外用即可。每周只敷贴穴位1次,每次4小时左右,轻者1周,重者不过2周,治愈率达80%,这一疗效现代医学是望尘莫及的!贴敷发泡治面瘫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烫坏皮肤,因为只是外表皮肤,绝不会遗留瘢痕,但儿童及年轻妇女最好采用非发泡的外敷方法。

附2 非发泡、穴位外敷法

1.蓖麻子仁30g,淡全蝎6g,蜈蚣5条,细辛3g,马钱子粉6g,白芷6g,冰片1g。除蓖麻子仁外,余者烘干磨细粉,先将蓖麻仁捣烂成泥,再与上述药粉剂搅匀即可。每次1g左右。主穴:下关、太阳、地仓,每24小时换药1次。

2.马钱子粉10g,白芷粉6g,细辛粉1g,冰片0.5g,混合研细。先在小份伤湿膏或医用胶布中心约3分硬币大小涂上清凉油,再将上述药粉撒少许,贴在太阳、下关等穴位上,24小时换药1次。

非发泡法适宜儿童及青年女性。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面瘫好发于疲劳、焦虑、工作强度大者,中老年人,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史的人群。

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等引起,还可以伴有语言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大概占面瘫70%以上,可能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瘫,一般预后良好。康复医学科针对面瘫患者主要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先穴位点揉,后主动的面部肌肉功能锻炼,现将该病治疗思路与经验总结如下。

穴位点揉法

可点揉头维、太阳、四白、阳白、攒竹、地仓、颊车、颧髎、下关等穴位,具有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的作用。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法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即可开始进行面部功能锻炼。主要训练面部表情来激活面部肌肉,可利用肌肉的联合运动进行训练,即用力使健侧面部肌肉收缩可诱发患侧面部肌肉无意识收缩。口眼歪斜者可练习露齿笑、耸鼻、噘嘴、鼓腮等动作;不能皱眉者可练习抬额等动作;眼裂闭合不全者可多练习闭眼。

抬眉: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眉毛上方,做抬眉的动作;患侧抬眉困难手指给予助力帮助抬眉,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皱眉: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眉毛内侧端,做皱眉的动作;患侧皱眉困难手指给予助力帮助皱眉,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闭眼:将双手的食指分别放在两侧眼眶上缘,做闭眼的动作;患侧不能完全闭合眼睑,手指给予助力帮助完全闭合眼睑,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耸鼻:双手食指放在鼻翼两侧,做耸鼻的动作;患侧耸鼻困难手指可以给予助力去帮助耸鼻,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露齿笑:双手食指放于两侧嘴角处,做露齿笑的动作;患侧露齿困难手指可以拉动嘴角帮助患侧露齿,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噘嘴:双手食指放于两侧嘴角处,做噘嘴动作;患侧噘嘴困难手指可以推动嘴角帮助嘴唇噘起,健侧施加阻力。一组做10~20次,每日训练2~3次。

鼓腮:健侧鼓腮,如果鼓腮时患侧漏气可用手指捏住患侧上下嘴唇进行鼓腮训练,一组保持30秒,每日训练2~3次。

此外还可结合物理治疗法,如通过超短波、激光等理疗仪器来治疗。

【专方来源】

王松荣.小续命汤加味和外敷巴豆法治疗面神经麻痹500例临床小结[J].新中医,1986,18(5):27-28

【药物组成】

肉桂末(冲服)2~6g,附片、麻黄各4g,川芎6g,党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白附子各10g,甘草5g,细辛3g,蜈蚣3条,地龙15g。脉弱体虚寒者,加重党参、附片、肉桂末的用量;风重者,适当增加麻黄、防风、蜈蚣的用量。

【治疗方法】

以上为成人量。水煎服,每剂煎2次,上午、下午各服1次。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烫时可在患部移动。凉后的药渣包,可放在煎第二剂药时的缸口上,待热后再敷患处,可反复多次。每剂的药渣均按上法处理,每天上午、下午热敷3~5次。服药后最好睡觉,以利发挥药效。在治疗期间,必须避风,适当休息,少说话少笑,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外敷药:取陈巴豆10~13g,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饼状,置患侧手心处,外覆盖玻璃纸或塑料纸,纸上垫团棉球呈凸状,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48小时后将巴豆取下捣烂,再做成饼状,敷贴于患侧手心24小时,共三昼夜。敷后一般有反应,敷处发痒、发热,起小水疱,甚则面部肿胀而痛等,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无须处理。若反应太大,耐受不了,取掉后反应很快消失。若无反应,病情未好转,可再敷一次或是连续三次。

【功效主治】

扶正祛风、助阳散寒、温通经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验证举例】

王某,男,69岁,1998年11月4日初诊。诉3天前晨起吹风,当日下午家属发现口眼㖞斜。检查:口眼鼻唇向右斜,额纹消失,左眼睑裂变大,不能闭眼、皱眉、鼓腮,鼻唇沟消失。伴口干,流泪,自觉泪有热感。舌质淡红,苔黄腻而润,脉弦。处以本方5剂,按上法内服外敷(未用巴豆)。11月14日复诊,诉服完5剂即明显好转,守方5剂而愈。

【运用体会】

1.面瘫是局部疾病,用内服药治疗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吸收,不仅时间长,而且不一定能直达病所。本方将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则无疑可以提高疗效。这是本方法疗效较好的原因所在。

2.本方经得起重复,已验证10余例,仅本院职工和家属就有3人用过本方,均痊愈。其中某家属第2次患本病,用本方时仍然有效。

3.初服时偶有“瞑眩”现象,但接着服用会逐渐消失,此当明告患者及家属。

4.本病吹风会导致复发。如有一患者初用本方,口眼㖞斜明显减轻,但骑摩托车时导致复发,故慎风寒非常重要。

5.原方有巴豆外敷法,轻症多未用,均收效良好。余对重症者才采用巴豆外敷法。

针灸治疗面瘫

彭老治疗面瘫诸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对针灸医生的手法要求比较高,提醒各位临床应用时要谨慎。彭老用针刺患侧下关能否深入,来判断面瘫“阴证”或“阳证”的方法实在很方便,有心人验证一下~

针灸治疗面瘫,我们经常使用的有十种方法,谓之“面瘫十法”。


一、甩针挂钩疗法
用二十八号五寸不锈钢针一支,由患侧颊车穴进针,初刺时稍深,渐入渐浅,由颊外可见,待针尖正对口角为度。在距针尖五分处,以一手食指按压皮肤,另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持针的手猛力向外一甩,则面颊堆累皱缩,使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常。
让患者自已以手捏住针柄,保持原刺深度不变。过二十分钟,让患者松手,术者手捏针柄,向耳后一松一掣数次,猛然用力甩出,谓之甩针。
也有的患者松手后针体自然松动,可即拔出。拔出针后,细看针尖附近有肌肉纤维像丝线缠绕在针尖上,则效果更好。每隔三天一次。


二、三睑疗法

(一)落睑 在完骨至翳风之间压痛明显处。找穴方法以拇指放在耳后乳突边缘向下慢落至穴处则留滞不动。以一寸五分针对准眼球方向刺入至一寸左右。如果找穴和针刺准确时,则不能闭合的眼睑能够立即闭 上,故谓之“落睑疗法”。


(二)点睑 上眼脸麻痹不能闭全,可用五分长不锈钢针,左手按紧上眼睑,右手拇、食两指捏针以十五度角沿皮边刺边退,像用针划似的,不可深刺,不可使眼睑出血。点刺后眼睑立即合上,谓之“点睑疗法”。


(三)穿睑 如经过落睑或点睑,眼睑仍不能闭合是属于严重的眼睑麻痹。可用三十号一寸不锈钢针,一手捏起眼皮,由外端丝竹空下方沿皮横刺,眼睑共分五层,须恰好刺在中层,停留五分钟,然后慢慢拔出,不令出血,眼睑即感松快,且可微闭。对眼睑痉挛亦有效。然而这是难度较大的针刺法。非手法熟练不可轻易滥用。谓之“穿睑疗法”。

三种方法,可以选用,必要时亦可同时使用,故称为“三睑疗法”。


三、口唇点刺
口唇久歪,咀嚼不便,饭粒常留滞齿外,甚者流涎。可用小三棱针,按紧口唇,在患侧上下唇上轻轻点刺,使之微微出血。


四、口腔泻血
眼睛能闭,口唇歪斜经久不恢复者,用消毒纱布垫在唇边,拇指放在唇内使腮翻转暴露,以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再把三棱针放倒,由上往下轻轻刮压,出血多些为好。吐净瘀血,不必漱口,以防感染。放血后面腮松爽,口形有所矫正。


五、两点四围
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口歪眼斜不见好转时可用此法。针患侧四白、翳风两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对口歪往往收效。二者同时使用谓之“两点四围”。


六、眼针疗法
眼针的上焦区包括全面部和五官在内。 左眼上焦区在外眦角上部即上眶边缘二分许外四分之一处。右眼上焦区在下眶边缘二分许内四分之一处。刺法:一手按紧眼皮,以五分三十号针沿皮轻刺入皮下,不可碰到眼脸。留针五分钟,轻轻拔出,每天一次。对初发之面瘫,尤其是儿童面瘫,均有显效。有六次治愈的病例。


七、交经缪刺
病程较久,经用多次针灸治疗而无效时可改用“交经缪刺”。在健侧面部,眼上至唇下各穴均可选用,每次取三至四穴,用泻法。据《内经》“左胜则右病,右胜则左病”的原理,只在健侧针刺,疗效亦颇满意。


八、梅花针

患侧面部知觉迟钝,针刺效果不显者,可用梅花针按常规操作,只在患侧面部进行之。 隔日一次,叩击要轻,面积要在患侧普及。

九、古传经验方活用

患部以膀胱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申脉、金门、光明、地五会等穴。(《标幽赋》)


患部以胆经、大肠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风池、头临泣、二间、听会、迎香等穴。(《通玄指要赋》)


患部以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选用颊车、地仓、太冲、颧髎、大迎、阳谷、侠谿。(《百症赋》)


承泣、四白、巨髎、上关、大迎、强间、水沟、禾髎、迎香、颧髎等,为通用穴,随症选用数穴。如口眼歪斜者,选用上关、下关;口歪头痛,选承光;口歪、衄血、头重,选通天;口面歪甚,选完骨、列缺;口噤不能进食,选翳风。(《资生经》)


手法按患者身体虚实和病程久暂而决定。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新病则泻之,久病则补之。

十、调整经络

久治不愈,可用经络测定仪按常规测定十二原穴,以皮内针埋藏背腧穴以调整经络,可以促进速愈。

体会

(一)面瘫有阳证、阴证之别,阳证易愈,阴证难治。试验方法:先在患侧下关穴刺入一针,达到应刺的深度者为阳证,刺至皮下被阻不得入者为阴证。屡试皆验。

(二)病程越短,效果越好。发病十五天以内的比较易愈。
(三)各种疗法,对证选用。其效果因病邪轻重而异,有的患者七、八次即愈。有的则数月不效,但经过针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久针不愈,或确属由受风寒为诱因者,可用灸法,疗效亦显。
病程长的虽然治愈,但留有后遗症,如额纹不能完全恢复,两眼不等大,口角患侧下垂等。甚难恢复原状。

病案

李某,男,68岁,2009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左面麻痹6天。

症候:初起左项(太阳经)僵硬,继则左目不适,流泪,再而左面部麻痹,左侧项、颌、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腻而滑。脉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经络诊察: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阳明经。

选经:太阳经、阳明经。

选穴:至阴(放血),针刺左侧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历诸穴。

二诊:头痛、流泪已轻。唯头顶、面颊、下颌胀木感。左少泽放血,针左天柱、左合谷、左养老、左足三里。

三诊:病在太阳经、少阳经。双少泽、关冲放血12滴。针左完骨、左攒竹、左偏历、左足三里、左手三里。

四诊:阵发性左侧太阳穴痛,双面颊麻木,左足趾麻。针风池、手足三里、玉枕、天柱、承浆、左鼻窦上、内陆仓透颊车、偏历。

五诊:左侧头仍阵发性胀痛,余症已减。同前诊方案,减风池、左偏历,加至阴、左温溜、左大迎。

六诊至十诊:面麻已明显好转。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关为主穴。随症有加减。

疗效:经10次针灸治疗痊愈。

医案解读

患者以前曾得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僻),经治疗痊愈。今年又患此病,但出现在面部另一侧。遇到面瘫患者,要先了解具体病情和病史,然后仔细观察瘫痪部位,比较患侧和健侧。

要求患者:①皱眉,观察两眉之间的皱纹;②抬眉,观察前额皱纹;③闭目,观察是否可闭目和眼睛的皱纹;④耸鼻,观察鼻唇沟;⑤撅嘴,观察口唇沟,口的歪斜程度;⑥鼓气,观察鼻唇沟歪斜的程度;⑦闭嘴,观察是否漏气。患侧一般无皱纹或皱纹不明显。观察皱纹可帮助医生了解治疗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因此每次治疗前先察皱纹,记录是否有变化。

本案进行经络诊察以患侧的经络为主。但需检查双侧经络才可以帮助准确辨经。重点要检查头项的经络,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异常感。乳突疼痛最常见于天柱、风池、完骨等腧穴,但也能在玉枕、脑空、瘈脉、风府、大椎等处出现,必须仔细触摸,若发现异常疼痛,则先针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针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缓解之后再治面瘫后遗症。此患者左天柱异常,说明仍在急性期。

在经络诊察中发现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太阳经主开,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于疲劳过度,太阳经阳气虚,风寒邪侵入,寒邪凝滞,太阳经不畅导致口僻、头项痛、耳痛等症。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口眼歪斜)。《灵枢·经筋》写道:“足阳明经筋: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阳明经主阖,外邪先侵入太阳经,继则导致阳明经的郁热于内,引起口僻症状。

患者的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取腕骨和合谷可促进两条经络的原气运行,温阳解表、疏通本经。腕骨穴位可变动,因此要仔细触摸。腕骨为手太阳经的原穴,可温阳益气,可治与太阳经有关的面神经麻痹症状。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在三阳主阖,多气多血,行气作用强,它的作用较广,能温阳解表,温阳益气。配偏历可把本经的原气宣发于本经的络脉,通达到更广泛的部位。

二诊耳痛、项痛、头痛等急性症状已减轻但仍未痊愈,故在井穴少泽放血。患者亦有头胀木,乳突部仍有炎症,则取天柱加玉枕散太阳风邪,升阳气。养老为手太阳经的郄穴,能调节本经经气,可清头明目,治项背痛。

三诊之后急性症状基本减轻。面麻、乳突部炎症亦减轻,则可取面部腧穴。局部选穴以皱纹检查与其他症状决定。先治疗最明显和较重的后遗症,先取鼻窦上(治鼻窦旁麻)、承浆(治口歪斜)、内陆仓透颊车。重新察经络,三阳经皆异常。配合谷、温溜、天柱、腕骨、束骨、太冲治疗,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厥阴经在三阴主阖,主阴血,可使全身气血输布开,从而调理经络,治血虚导致的面麻、手指麻。十诊之后,症状消失,笑容自然。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本文4位患者都有周围神经面瘫,但病因、发病的时间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不同。第一例李某的病以太阳经为主伴阳明经异常;第二例徐某以少阳经和阳明经异常为主,而且是由于带状疱疹导致的;第三例金某以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异常为主;第四例王某以阳明经、少阳经异常为主,累及厥阴经。这说明经络诊察非常重要。

第一,病变早期,患部准确的辨经选经是治疗关键。

在发病前期,有乳突部疼痛时,应仔细察乳突部的经络。若太阳经异常,一般天柱穴有异常反应,玉枕穴也偶有反应。若患者太阳经并少阳经异常,必须仔细察乳突部的太阳经与少阳经,比较两条经的异常,完骨、风池、天柱、瘈脉、玉枕或脑空是否有异常;个别在督脉的风府、大椎会有反应,都要仔细摸。

治疗急性乳突炎症时以患侧乳突部的腧穴为主,禁用面部腧穴。也可考虑在太阳经井穴放血,引阳通络。若有虚象可加患侧太阳经的原穴,为温补解表。若有异常反应可考虑取太阳经头顶部腧穴,取患侧通天、曲差等。由于属风寒引发的病,则可加灸大椎,散寒解表。炎症消失或减轻之后可取面部腧穴。

乳突部是面神经核的起点。面神经核由于受风寒或风热后导致发炎,说明有充血。很多慢性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是由于接诊医生忽视乳突发炎情况,造成面神经的营养障碍,使面神经核发生变性,从而导致面神经不可恢复。乳突部的疼痛对医生认识面神经麻痹的病机,特别是对早期病机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因此面神经麻痹早期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发炎的存在和消失,发病时间越短恢复时间越快。发病时间越长,恢复越困难。先治急性炎症,供应面神经营养;当疼痛消失或缓解,可以取局部穴位。不要急于在局部取穴治疗。

第二,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不要局限在阳明经,要区分病因、病机和治疗时期(时机)。

面神经麻痹一般分两大类。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属脑血管病、脑出血、偏瘫之类的病。脑血管病获得控制或好转以后能自我恢复,可取通里、照海,通脑络。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医生常见的属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约占95%以上。

病因基本分两种:风寒和风热。一种是在疲劳状态下受到风寒而发病,另外一种由感受风热导致。

在治疗时先要细致诊察经络,为辨经,为确认病位、病机提供重要依据。也要分早期或恢复期。“急则治其标”,由于早期邪重, 应该先祛邪——散寒或清热;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复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后可治局部面神经麻痹。

风寒外邪大多侵袭太阳经,与太阳经的走向和属性有关。太阳主开,主一身之表,能承接六气的刺激,化解和防止寒邪的侵袭。太阳经若阳虚,不能固表,易受风寒,寒邪凝固本经之气血,则导致头痛、面瘫。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牵连少阳经。当太阳经闭结之后少阳经的疏泄能力也易减弱,病变部位仍在太阳经,因此必须保护此经,防止复感外邪。

风热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为病毒感染,以阳明经为主。风热之毒引发阳明经热郁于内,但亦能包括少阳经、太阳经异常。早期有患侧乳突胀痛,故取患侧反应最敏感的腧穴,如天柱、风池、玉枕、脑空等。早期禁针面部,但可浅刺额部腧穴,如患侧头维、颔厌等。早期也可考虑在患侧商阳放血以清热解毒,针患侧合谷、曲池、足三里。患侧足三里也可施血罐。恢复期以取面部腧穴为主。

公孙穴治疗面瘫效佳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巧思选之疗面瘫亦多获良效。

案例一

本村年过六旬的老农张某,突发面瘫,口眼喎斜相当严重,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向承岐讨取治病的偏方。他见老人面如此严重,告之说只用偏方恐怕无济于事,得用常规药物治疗。老人家境困难,不愿吃药,他就说:“我为您针灸吧。”老人之前几乎没有患过病,看见针就害怕。着急地说:“孩子,你千万别扎,我怕!”承岐就想,老人怕针,又经济困难,有什么办法能让老人不花钱、少挨痛而病好呢?

考虑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从此通向足阳明胃经,阳明主面;同时该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这就是说,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也就是说,足太阴脾和冲脉这两条经脉都与颜面神经有直接关系,以之治疗颜面神经的疾患,是不是可行呢?

承岐安慰老人说:”我只给您扎一针,如果有效,明天咱接着来。如果无效,我明天就不给您扎了。“老人胆怯地说:“咱可说好了,就这一针。”承岐就用一寸毫针在老人的健侧公孙穴扎了一针,得气后让老人做张口、睁眼闭眼的动作,自己则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反复捻转针柄,一直操作半个钟头。第二天老人高兴地告诉他:口眼基本不喎了,主动要求再给他扎一次。

案例二

2003年10月,家住灵寿的季某来找承岐,说他2个月前左侧上下牙剧痛,找医生吃了好多消炎止痛药都不管用,左侧脸频肿得像个馒头。后来就口眼喎斜了,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在当地多次找医生扎针、吃药、割治无济于事,后经人介绍来找承岐针灸治疗。

患者年近六旬,口眼向右侧明显喎斜,左眼不能闭合,自述喝水时左侧口角漏水,心情郁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象微弱。承岐原意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相结合进行针灸治疗,但转念一想,患者的病程这么久了,又找人割治、针灸多次了,用常规扎法肯定无效,遂决定扎公孙穴一试,同时公孙穴又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针刺后还可能增进食欲。就取患者右侧公孙穴,进针得气后让其反复做张口闭眼动作,他则用补益的方法反复转针,持续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连续3次为一个回合,第二天再进行下一次治疗。针刺3次后,患者口眼喎斜明显减轻,食欲增强,心情好转,再连续针刺3次,诸症悉平。

后来,他用此方法治愈了许多面瘫的患者。

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早期采取规范化综合治疗,效果远较单一疗法为好,后遗症的发生率也低得多。

  患者彭某,男,32岁。4天前因吹冷风后突然出现左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裂增大,流泪,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吹口哨障碍,人中沟歪向右侧。无头晕、头痛及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口干、口苦。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浮。针刺治疗: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取穴:患侧攒竹、阳白、迎香、地仓、牵正、水沟、合谷(对侧)。浅刺轻刺,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不加电针。处方:防风10克,白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丹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7剂,水煎服。外用中药加味附乌散:制附片90克,制川乌60克,制乳没各30克,制马钱子10克,研细末分10份,粉剂外敷,每晚1次,睡前开水调糊状外敷于患侧,上至额部,下至地仓穴,宽约3厘米,晨起后洗净即可。患者前后共治疗10次,症状基本消除。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中医辨证主要分为风寒、风热、气虚血瘀三型,临床多以牵正散为基础方,结合不同兼证加减治疗。风热者去白附子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蝉蜕、丹参;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川芎、当归;气虚血瘀者加黄芪、当归、川芎、红花;湿热甚者加黄芩、蒲公英;肝阳上亢者加生牡蛎、珍珠母、钩藤。除热证外皆可加用中药加味附乌散外用,但过敏者禁用。

  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医家认为不宜针刺,而有些医家主张早期针刺治疗。笔者认为在周围性面瘫的全过程中皆可行针刺治疗,但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针刺的深浅及手法的轻重应有所不同。急性期针刺宜少,浅刺为主,不宜重手法,不用电针。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深刺、透刺为主,同时加用电针,以断续波治疗20分钟左右,以肌肉抽动为度。主穴:地仓、颊车、阳白、合谷(对侧)、牵正、四白。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头维;闭目困难、流泪加后溪;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夹承浆;耳后疼痛加翳风;正气虚或久治不愈者加足三里(双侧);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阴(双侧);虚证及寒证皆可加灸法。每日1次,具体补泻手法因人而异。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治疗了很多周围性面瘫的病人,有因吹冷风的,有因熬夜的,也有因牙痛的,也有因疱疹的,还有因血糖高的.总之,发病的原因各不相同.这期间有病人恢复后的喜悦,也有恢复不好的挫败.最近看到王居易教授治疗面瘫的体 ...

  • 透穴疗法治疗面瘫

    概述 透穴刺法,又名透针法.透刺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透穴"意味着针刺深度较深,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 ...

  • 【视频来啦!】基于针刺手法浅析杨骏教授治疗难治性面瘫经验

    解鸿宇,袁爱红,潘  宾,刘  振, 石  杰,顾  光,查必祥,指导:杨  骏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二科) 难治性面瘫 refractory facial paralysis 在临床 ...

  •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 ...

  • 李可老中医治疗面瘫误治坏病(内风误治案)

    翟XX,49岁,供销社采购员.1983年2月23日初诊:1982年12月27日晚8时许,与人闲坐,忽觉眼跳,舌硬,说话漏风,左眼不能闭合,嘴向右歪斜,大渴引饮,服牵正散类方20余剂,最重时防风30克, ...

  •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神经麻痹,在中医讲属于小中风.中医认为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痰湿内生,阻于经络,气虚血滞,经脉失濡而诱发本病.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 ...

  • 王净净教授中医治疗面瘫经验方

     王净净,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年.谨遵"主病主方,专方专病"之临证思维方式,精于神经 ...

  • 中医治疗面瘫特效秘方

    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消失.患侧面部运动功能丧失等.该病危害性可导致部分患者可有听觉改变.味觉减退以 ...

  • [转载]面瘫的中医治疗

    原文地址:面瘫的中医治疗作者:他山之石 面瘫的中医治疗 □ 曹元成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学的" ...

  • 中风偏瘫中医治疗方:通络复瘫汤

    [组成]黄芪60-120g,当归10-20g,丹参30g,赤芍30g,地龙15g,炮穿山甲10g,水蛭6g,鸡血藤30g. [用法]每日水煎服3次,每次200ml.水蛭.炮穿山甲亦可研极细末冲服,用量 ...

  •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1.水不涵木型治...

    高血压中医治疗,分三型. 1.水不涵木型 治疗: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方药:枸杞子,白菊花,生地,黄精,天麻,川芎,泽泻,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石决明,钩藤(后下). 注意: 杜仲应生用,生用阴阳双调 ...

  • 听说了吗?中医治疗肿瘤也很牛

    大多数的患者发现肿瘤后 切瘤心切 第一时间想到的 可能是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法 一般到了中晚期 才会想到中医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走进中医门诊寻求帮助 其实这对中医药治疗肿瘤 是一种误解 在肿瘤治疗当中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