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系列第六篇:秦朝灭亡和楚汉相争
一、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即位,从楚地征发到北方渔阳地区的九百名戍卒因下雨,无法按时赶到。戍卒首领之一陈胜振臂一呼,开始反叛秦朝。
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瞬间放大了秦朝分兵策略和官僚体制的缺陷。陈胜吴广所向披靡,中原各郡县缺乏统一指挥,被各个击破。而陈胜在吸收了秦朝降军后,战斗力迅速提升。起义军占领陈邑(今河南省睢阳县)时,已有骑兵千人,士兵数万人。随后陈胜定都陈邑,建立张楚政权。
陈胜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山东六国中饱受压抑的有识之士。张楚政权建立之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反叛。特别是六国的残余贵族后裔,重新建立了贵族政权。
陈胜派往赵国旧地的大将武臣,收复赵国土地后自称“赵王”,后被李良斩杀,而李良又被其部下张耳斩杀,选立原赵国宗室后裔赵歇为“赵王”,赵国复辟。武臣部下韩广收复燕国地界后,自称“燕王”。齐国王室后裔田儋起兵收复齐国,被秦军杀后,齐国人推举齐国投降秦国前最后一个国君的弟弟田假为王,齐国复辟。楚国人在陈胜死后,立楚怀王孙熊心为王,号楚怀王,楚国复辟。其麾下就有叱咤天下的刘邦和项羽。陈胜部将周市立魏国宗室魏咎为王,魏国复辟。韩国人张良立韩国宗室公子成为韩王,韩国复辟。山东六国纷纷复辟,使得秦朝统治疆域又退回到了关中一隅。
二、秦朝最后的灭火
陈胜起义军最盛之时,曾派大将周文帅军夺取函谷关,进入关中平原,企图颠覆秦朝。此时秦国大军主力大部分兵力都在北部地域抵抗匈奴和南部镇压南越,情急之下秦朝派大将章邯临时拼凑了犯罪的刑徒,组成了一支杂牌军队。
在章邯的指挥调度下,相对业余的秦军击败了周文的军队,收复了函谷关。不仅如此,他率军出关进攻陈胜国都,大败陈胜,致使陈胜在撤退中被部下叛徒斩杀,为北方地域匈奴的秦军得以部分返回。章邯和返回的秦军合兵后,转战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于临济歼灭魏王咎,杀死了齐王田儋,于定陶消灭了项梁为首的楚军主力,迫使楚怀王退回彭城。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章邯北上企图灭赵。当赵王歇战败逃入巨鹿城中后,向齐、楚、燕三国求救。三国纷纷出兵救援,却又作壁上观。此时,一位年仅二十四岁的项羽不满楚军统帅宋义的拖延,杀死宋义自任统帅,以破釜沉舟之计大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为保存实力,章邯帅军后撤企图坚守关中,但项羽趁胜追击,在邯郸南截住了秦军,逼迫章邯二十万秦军投降。为防止秦朝军队背叛,项羽选择坑杀了二十万降军。可悲可叹,几十年前叱咤六国的秦军,重蹈了韩魏赵楚军队被活埋的覆辙。
章邯的大败,致使秦朝短时间内无法聚集起有效的反抗力量。
三、秦朝灭亡,霸王分封诸侯
就在章邯和项羽对抗时,另一支武装力量由刘邦率领,从彭城出发进攻洛阳,企图打通函谷关通道。但是刘邦的军力实在太弱,面对秦军留守的老弱病残也无法短时间内击败。于是采取迂回战略,通过南阳盆地直插武关。老辣的刘邦准确抓住了战略机遇期。此时秦军主力在函谷关全力对抗项羽,秦军已经无力量再支援武关,致使武关军备空虚。刘邦一举攻克武关,打开了进入关中平原的大门。在蓝田大败秦军后,秦朝关中陷入大乱,政局出现了严重的内斗,宦官赵高杀死了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而子婴又杀死了赵高。最后,缺乏执政经验的子婴在获悉蓝田战败后,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此时项羽还没有到达关中。子婴投降后,刘邦谋士萧何第一时间将亲丞相府和御史处的法令、文书和天下图籍收藏起来。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咸阳,将财物和武器抢夺一空,又一把大火烧掉了阿房宫,被人冠以“沐冠而猴”。之后,项羽对各路诸侯论功行赏,按照周代封建模式分封了十九路诸侯。自己则为“霸王”,扮演楚庄王的角色,监管国际秩序。
四、西楚霸王的战略失误
灭秦战争中,由于需要封赏的人太多,项羽把原来七国领土分割成了大小不等部分。原齐国被分成了三国,韩赵魏燕各自被划分成了两部分,秦国和楚国各被划分为了四部分。项羽把自己封到当时最为富庶的西楚,定都彭城,掌管楚地九郡,处于现今的江苏、安徽、河南东部一带。而把刘邦分封到秦国最偏僻的汉中,同时为了防止刘邦崛起,项羽事先安排了三位秦朝的降将:张翰、司马欣、董翦,于关中封为诸侯监视刘邦。
但事后来看,项羽的分封极度缺乏战略眼光。一方面项羽和刘邦年龄相差很大,按照史料考证,此时身为天下“霸主”的项羽年仅二十六岁,而刘邦已经五十岁了,不论人生阅历、识人用人经验,还是分析能力和把控时局的能力等方面,刘邦都要远胜于项羽。另一方面,年轻的项羽有着现代年轻人都有的短视和高傲,只看到西楚之地是产粮的好地方,却看不到西楚在战略上的无险可守。
他忽略了楚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粮仓,还因为楚国控制着拥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山川地带,让楚国西部、南部、北部都被高山包围,当年秦国灭楚正是耗费了几代国君,才逐步占领了这些山川之地,之后多条战线共同出击才打败了楚国。而项羽却放弃了这些雄关险隘。反观刘邦,虽然表面屈居在汉中一隅,但是汉中和巴蜀之地是一个封闭的地域,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易守难攻,退可称王,进可争天下。
稳住了在汉中和巴蜀地位的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一个月就扫平了关中的三王。这一下子让刘邦瞬间获得了当年秦国一统天下的战略优势,拥有巴蜀、汉中和关中之地,俯瞰山东各国。不同的是,当年秦国面对的是强大的山东六国,而如今的刘邦面对的是更加散沙化的中原十五国。
相比刘邦的崛起,项羽的处境就显得困难重重。项羽分封诸侯后,就扮演楚庄王维持国际秩序,但就像现在美国“霸权”政治一样,如果涉足外国事务太深,就会影响自己国内事务,可是如果不参与国际事务,不去维持秩序,又受到各国的批评,秩序的制定者王王对秩序本身的维持具有天然的义务。最终,美国只能在参与和收缩之间不断摇摆,被多国所诟病。和美国的处境非常类似,项羽分封诸侯之后仅仅几个月,山东十五国就打的不可开交,西楚霸王疲于应付,却丝毫没有效果,惹得各个诸侯都抱怨他处事不公,对他怨恨不已。
五、刘邦的连横伐楚
公元前205年冬,被项羽忽略的实力派田荣起兵灭亡了三个齐国,重新自立齐王。同时田荣扶持项羽的敌人陈余击败了常山王张耳,把张耳的土地给了代王赵歇,赵歇改称“赵王”,把代国送给了陈余。而燕国的两个诸侯也打得不可开交,辽东王韩广被燕王臧茶击败杀死,统一了燕国。看到自己制定的秩序乱作一团,项羽只好出兵惩罚首恶,陷入了同齐国的长期对峙。
刘邦和他的智囊团迅速捕捉到了出兵中原的战机,同年强大统一的关中大军,击败了项羽在韩国战略要地上安置的韩王郑昌。同时充分运用秦灭六国的连横策略,仅仅两个月就招降了河南王申阳,另立了韩王信,将河南西部占领,打通了函谷关。之后招降黄河以北的西魏王魏豹和殷王司马卯,收复了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随之联合常山王联合伐楚。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秦朝百年的大业。标志着秦统一天下摸索出来的战争模式,开始变得纯熟和有效。从项羽分封诸侯,到西楚首都彭城被破,仅仅过去了八个月的时间。
和齐国激战正酣的项羽,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首都彭城被刘邦攻占了。他急忙回军,在刘邦还在大肆庆贺之时,沉重的打击了他和他的盟友,刘邦二十万兵马被项羽消灭。刘邦仓皇出逃,直到荥阳才稳住阵脚。这一仗打的刘邦的盟友纷纷背叛,第一次联合伐楚宣告失败。
彭城之战把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充分展现,项羽是当之无愧的战术大家,喜欢亲力亲为,任何人和项羽对阵都不容易讨到好处;而刘邦是合纵连横和驾驭人的高手,习惯于将民政和军事委托给相应的奇才,善于发现并抢占战略优势。刘邦的弱点是,正面战场缺乏战术应对能力,而项羽的弱点是,虽然每一个战役都能保持绝对的优势,但却无法处理多个战场的复杂事务。
刘邦战败后,他事先布局的战略优势就显现出来。虽然盟友纷纷背叛,但却牢牢掌控河南和山西的所有战略要地,而且关中、汉中、四川源源不断补充兵源和战略物资,只要荥阳为核心的光武、修武、虎牢关不被项羽同时击败,项羽就进不了关中,刘邦就伤不了元气。反观项羽控制的后方一片坦途,危机重重。
经过几个月的鏖战,刘邦项羽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正面战场刘邦获得不了优势,他就开辟第二、第三、第四战场。
首先收买了项羽的敌人彭越和其旧部英布,让彭越在山东、江苏和河南牵制楚军,让英布从南方进攻楚军的粮仓,致使项羽一度缺粮作战。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许可韩信进入黄河西岸临晋关(今陕西蒲板一带),攻克了魏王豹的布防,活捉魏王,灭了魏国,打通了刘邦运输线,随后韩信向北对战老将陈余,一战灭了赵国,留下了“背水一战”的经典案例。随后招降燕国,击溃齐国和楚国援军,让整个北方都成了刘邦的天下。
韩信、彭越、英布和刘邦用四个战场共同织造了庞大包围网,把项羽压缩成了东南部的弱小政权,彻底孤立了楚军的势力。虽然项羽的英勇和战术布局让楚军胜多负少,但整个战争的天平已经彻底转向了刘邦。
公元前202年,疲于奔命的项羽向刘邦请和,以鸿沟为界划定疆土,鸿沟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项羽缺乏战略眼光的弱点又一次暴露,在这看似公平的合约之下,势力对比已然定型。鸿沟以西全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鸿沟以东则一马平川。这意味着,战争的主动权全在刘邦,项羽退无可退,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紧接着,疲倦的项羽又犯了另一个致命错误,订立合约后立刻帅军返回了彭城,丝毫没有做战略防御。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撕毁合约,组织大军伐楚,大败项羽,结束了四年的楚汉争霸,大汉王朝建立。
好,本周的文章就到这里,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01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下周我们共同回望大汉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