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韩国,还是吞巴蜀,若你是秦王会怎么选?

公元前316年,秦国君臣面临着兼并天下过程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这一年远在四川盆地的巴国和蜀国爆发矛盾,对秦国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介入机会。不过与此同时,秦国大力东扩的努力也逐渐收到成效,眼下只要消灭东进道路上的韩国,就有望进入洛阳,进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

两利相权之下,秦惠文王不知取舍,于是找来群臣商量,结果御前会议分为两派:一派以张仪为首,主张东进;另一派以司马错为首,主张南下。历史结果大家都知道,最终秦王听了司马错的建议先南下吞并了巴蜀,若你是秦王,当时会做何选择呢?

按照张仪的说法,秦国与蜀地相距遥远,而且道路艰险难行,即便打了下来秦蜀之间也隔着高耸的秦岭,很大程度上相当于飞地,因而短期内不见得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反观韩国位于中原腹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且在三家分晋之后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如果能够吞并韩国的话,就等于打通了秦人东进中原的道路,这个诱惑太大了。

若我是秦王,可能就受不了这个诱惑,将出兵灭韩作为优先选择。作为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代表,张仪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却没有考虑到秦国究竟是否有这个实力,而且即便能够打下韩国,可接下来秦国将会面对什么?

图-宜阳之战示意图

因为韩国一直是周王室的藩篱屏障,如果韩国亡于秦人之手,秦国面对的将是东方诸侯的联合绞杀,其中必然以赵、魏两国的反应最为强烈,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反之如果发兵蜀地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盆地尚属偏僻之地,秦国向巴蜀用兵其实很难引起中原诸侯们的关注。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国所在的关中盆地已经开发到极致,其所能供养的军队和支撑的人口达到上限,如果秦人想要在统一战争中对其他诸侯形成国力优势,就必须额外开辟新的“粮仓”。

图-秦灭巴蜀示意图

当时蜀国所在的川西平原是有名的产粮基地,而巴国所在的川东丘陵则垄断着长江上游的盐巴供应,如果这样的“天府之国”并入秦国版图,那么由此带来的国力提升必将无可限量。就张仪与司马错的主张而言,前者注重的是短期效果,后者看重的是长远影响,因此最后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秦军从关中翻越秦岭向蜀国进发。

图-俯瞰成都

当时巴蜀两国已然互有龃龉,而秦将司马错以调解纠纷为名顺利地控制蜀王,川西平原遂被秦人控制。一年之后,独木难支的巴国也不得不交出统治权,巴蜀两国从此不复存在。张仪和司马错的建议都没有问题,关键是秦王面对二选一的情况下怎么选。若秦王选了张仪的建议,后面的历史如何走就很难说了,秦王就是秦王,牛人总有独到之处,后来的结果证明他选对了。

图-修鱼之战示意图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兼并四川盆地给秦国带来的影响远超秦国君臣在御前会议上的设想。巴蜀不仅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食,而且从四川盆地可以沿长江顺流而下对楚国开辟新的作战方向。

当楚人意识到巴蜀之地的战略优势时,秦国已经在此经营了三十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长江上游发兵攻取黔中和江汉平原,楚国西部的核心区域遂不复为楚人所有。从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上看,关中平原总计3.4万平方公里,而光是川西平原就有2.3万,也就是说秦国的南征差不多将耕地凭空翻了一倍。

图-俯瞰新郑

当关中、川西和川东凝结为一体,并源源不断地支撑秦人的统一战争时,韩国的覆灭已然不在话下。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韩国成为战国七雄当中首个被灭亡的国家。秦王二选一选对了,最终让秦国一统天下,若换做是你的话,面对秦国当时所处的境况,你是听张仪的,还是听司马错的呢?

文:闫老师  图:卫大将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