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丨儿时的冬天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我自18岁参军入伍离开家乡不觉已有30多年了,时下已进入冬季,生活在江南的我竟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寒冷,却对儿时的冬天多了几分留恋。

儿时的冬天,年关总要下上一二场大雪,满天飞飘的雪花宛如仙女下凡,一夜之间整个村庄变成了银装素裹的银色世界,下雪天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堆雪人,打雪仗,玩雪球,脚踩在一尺多厚的雪地上,咯吱吱吱地响,别提多有趣了。草房的屋檐下结出一二尺长的冰棱,锋利如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孩子们抢着用棍棒敲打把玩。门前的小溪早已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溜冰场。

儿时的冬天,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寒冷,到处是天寒地冻的景象,尤其是西北风刮起来,吹在紫红色的脸上刺骨地疼,肉乎乎的小手上冻裂出横七竖八的血口子,钻心地痛。人们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照样冷的上牙齿碰着下牙齿,不停地直打哆嗦,直好原地蹦蹦跳跳御寒取暖。那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冬天里取暖主要靠火盆或灶堂生火时烘烘手脚,如果遇到晴朗的天气,老年人一般会围在西山头晒太阳聊些家长里短,孩子们倒是不怕冷,玩斗鸡、滚铁环、挤山墙、砸铜钱成了取暖的最好方式,常常大冬天里孩子们总能玩出一身热汗来。

儿时的冬天,吃饭没有更多讲究,每日都是粗茶淡饭,咸菜萝卜干每天必吃,最不缺的是茨菇、山芋和青菜,这些都是自家地里和房前屋后长的。由于粮食比较紧张,常常是米不够菜来凑,吃的最多的要数茨菇粥、山芋饭和青菜面圪塔,以至于吃到想吐,但也没法子,总得填饱肚子。在我们里下河地区的宝应,一日三餐早晚都是喝粥,只有中午吃顿米饭,早晚餐的稀粥汤可以当镜子照,父母更心疼孩子,常常在粥汤中捞出一碗干的油炒饭,吃起来无比香甜。

儿时的冬天,整个村庄仿佛沉睡了一般,房前屋后的枯树杈光秃秃的,不见一片绿,只有远处的麦田绿油油一片,还有三五成群觅食的鸡鸭,相互追赶着,稍有一丝生机。大冬天里农活不多,大人们最多下地挖些茨菇,农闲时节母亲更多的时间忙于纳鞋底,为我们姐弟四人准备过年的新布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只见母亲左手中指带着一只顶针用的铜箍,一针一针地用力顶着,再用牙齿把针抜出来,有时不小心会扎到手。一双鞋底少说也得上千针,母亲为了全家人的新鞋几乎要忙上一个冬天,穿在脚上无比温暖又无比踏实。如今早已不穿布鞋了,但母亲煤油灯下纳鞋底的场景已定格成了永恒。

儿时的冬天,住房非常简陋,七十年代的苏中农村清一色的土坯墙的草房,我家当时只有两间房,住上一家六口人,除去一间生火烧饭的厨房兼堂屋外,其实只有一间房,几乎被床铺占满了。草房按理来说很暖和,因年久失修,几乎是四处漏风,窗户只能简单地用塑料薄膜糊一下,晚上最怕一个人钻进被窝睡觉,一般地喜欢大人先上床焐热被窝,自己在钻进妈妈的怀里,那才叫一个暖和。稍大了一些,我只能与哥哥睡一张床铺,床铺只是用几块木板搭成的架子,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和一张莆席,一床棉花被也非常单薄,加之睡觉蹬被子,半夜里常常被冻醒。

儿时的冬天,现在想来我也不知道如何度过的,忍冻挨饿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农村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成了很多农村人的标配,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用上了冰箱和洗衣机,有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开上了小汽车,过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再寒冷的冬天也不怕了,老百姓的生活比蜜甜,睡梦中都会笑醒。

儿时的冬天虽然远去了,但年少时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却成了我一辈子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今非昔比,如今的好生活更值得珍惜,不管离家多么遥远多么久,也不管贫困或富有,故乡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那片土地、那座村庄。愿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2020年12月12日完稿于弁山脚下。

(0)

相关推荐

  • 赵 梅丨故乡的炊烟

    朋友聚会,相约农家柴火灶,放眼望去,整个大院约有二十几台类似于小时候农村烧柴草的地锅,有单灶的,有双灶的,宽大整洁的灶台权当了餐桌的桌面,十几个人围着两台灶依次坐下,看着久违的地锅,忍不住抢了服务员手 ...

  • 真正善良的亲戚,往往是那些穷亲戚

    真正善良的亲戚,往往是那些穷亲戚

  • 横行胭脂:他们叫我横姑娘

    横行胭脂,原名张新艳.湖北天门人.陕西省文学院第二.三届签约作家.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参加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获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首届黄河金岸诗歌节创作一等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西安市骨干艺术家奖 ...

  • 美丽的小村庄

    美丽的小村庄 ◇丁桂云 我家所在的小村庄,偏僻而宁静,是个背旮旯.无人问津的地方,在我的心中却是个"世外桃源". 母亲说:"布谷叫,春来到." 田间,勤劳的人们 ...

  • 郑希兴|伟大的母亲(连载一)

     本期首条:伟大的母亲(一) 评论员冶丹楓 郑希兴老师[伟大的母亲],素材夯实,史料翔详,语言朴素,感情充沛,叙述针脚密致,节奏沉缓,表现出极大的叙述耐心,与克制铺张遥相呼应却叙事绵密的艺术功底.文章 ...

  • 东北农村百年前的草房,屋内结构非常奇特,八旬老人竟还住在里面

    东北农村百年前的草房,屋内结构非常奇特,八旬老人竟还住在里面

  • 我们为什么回故乡? 为看见中国的眼泪!(深度好文)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 xsha369) 我们为什么要回故乡? 夕阳像个发光的煎饼一样,软弱无力地摊在光秃秃的枝头上.橘红色的余晖撒向辽阔的土地,把一块块青翠的麦田涂抹成墨绿的地毯状. 一 ...

  • 乡土散文丨儿时乡村的土鸡蛋,有着说不完的辛酸故事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作为儿时生活在农村的我,对养鸡养鸭一点也不陌生,养鸡的目的除了食用以外,最主要是用来生蛋,换取日常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鸡屁股"银行的功劳可大着呢! 儿时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 ...

  • 乡土散文丨儿时的土灶台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一年冬至夜,仿佛又闻到了儿时故乡土灶台煮长饺子的香味,我下意识地咽了一下口水,不知不觉离开故乡已有35年了,思乡的情愫倾刻间在冬至夜滋长,我的思绪也早已飘 ...

  • 乡土散文丨穷人怕过年

    图文/江浙一兵 曾经何时,穷人尽管对过年很期盼,但作为大人最怕过年,不是怕虚长一岁人又老了,而是怕过年负担不起,很多时候是勒紧裤腰带紧紧巴巴过了个年. 过年时大人总要给孩子添身新衣服,做双新布鞋,备点 ...

  • 乡土散文:儿时过大年

    犹记儿时过大年 年关又至,不禁想起儿时过年的景象. 儿童时期我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的农村虽说物质匮乏,但人情味十足,传统文化的氛围也很浓,对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的重视程度很高,仪式感也很强烈,以后不 ...

  • 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乡土散文:儿时生产队的老牛屋 文:张宗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土地没有包产到户以前的生产队时代,我们老家山东滕州界河镇东曹东村,共有五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老牛屋.现在,老牛屋成了我们这一代人 ...

  • 乡土散文:儿时读书

    回忆儿时读书 回想七十年代的农村,穿过时光的隧道,忆海的单放机回放到我的童年时代读书的清晰画面.我们的村子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背靠秦岭,傍依建子河.相传钟离权和吕洞宾曾在此修仙成道,终致聪慧超俗,名 ...

  • 乡土散文丨故乡里下河的草垛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我的故乡属扬州里下河地区,到处是一往无际的大平原,村庄沿河而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硕大的草垛,堆的如同连绵的山峰,也是乡村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

  • 乡土散文丨父亲的烟斗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侵删) 我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父亲>,一首是崔京浩的,"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另一首是刘和刚的,"我的老父亲,我最 ...

  • 徐金豹原创散文丨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文/徐金豹(山东) 如果你生活在济南,你就会知道济南根本没有秋天.济南的秋天很短,短的上午是夏天,中午是秋天到了下午就是冬天了. 济南的冬天从阳历的十月份儿就算是开始了!虽然没有雪花,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