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案》风温

[卷一] 风温
    初六日风温,脉浮数,邪在上焦。胸痞微痛,秽浊上乾清阳。医者误认为痰饮阴邪之乾清阳,而用薤白汤。又有误认伤寒少阳经之胁痛,而以小柴胡治之者。逆理已甚,无怪乎谵语烦躁,而胸痞仍不解也。议辛凉治温以退热,芳香逐秽独以止痛。
    连翘(三钱)知母(钱半)藿香梗(二钱)银花(三钱)苦桔梗(二钱)牛蒡子(二钱)人中黄(一钱)薄荷(八分)石膏(五钱)广郁金(钱半)牛黄清心丸一丸,日三服。
    初七日风温误汗,昨用芳香逐秽,虽见小效,究未能解。今日脉沉数,乃上行极而下也,渴甚。议气血两燔之玉女煎法,合银翘散加黄连。夜间如有谵语,仍服牛黄丸。
    生石膏(八钱)连翘(四钱)知母(四钱)生甘草(二钱)丹皮(五钱)真川连(钱半)银花(六钱)细生地(六钱)连心麦冬(六钱)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初八日大势已解,余焰尚存,今日脉浮,邪气还表。
    连翘(二钱)麦冬(五钱)银花(六钱)白芍(钱半)丹皮(二钱)炒知母(一钱)黄芩炭(八分)细生地(三钱)生甘草(一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九日脉沉数有力,邪气入里,舌老黄微黑,可下之。然非正阳明实证大满、大痞可比,用增液足矣。
    元参(两半)麦冬(一两)细生地(一两)煮成三碗,分三次服完。如大便不快,再作服,快利停服。
    初十日昨服增液,黑粪已下。舌中黑边黄,口渴,面赤,脉浮,下行极而上也。自觉饥甚,阳明热也。仍用玉女煎加知母,善攻病者,随其所在而逐之。
    生石膏(八钱)细生地(五钱)生甘草(三钱)生知母(六钱)麦冬(六钱)白粳米(一撮)断不可食粥,食粥则患不可言。
    十一日邪少虚多,用复脉法,二甲复脉汤。
    姚三十二岁三月初二日风温误认伤寒发表,致令神呆谵语,阳有汗,阴无汗,大便稀水不爽,现下脉浮,下行极而上也。先渴今不渴者,邪归血分也。
    连翘(二钱)银花(三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丹皮(二钱)犀角(二钱)桑叶(一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牛黄清心丸,三次服六丸。
    初三日昨用清膻中法,今日神识稍清,但小便短,脉无阴,大便稀水。议甘苦合化阴气法,其牛黄丸仍服。
    大生地(五钱)真川连(一钱)生牡蛎(一两)黄芩(二钱)丹皮(五钱)犀角(三钱)麦冬(五钱)人中黄(一钱)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明早再一帖。
    初四日即于前方内去犀角,加∶生鳖甲(一两)白芍(一两)初五日大热已减,余焰尚存,小便仍不快,用甘苦合化阴气法。
    细生地(八钱)炒黄柏(二钱)丹皮(四钱)炒知母(二钱)连心麦冬(六钱)生甘草(二钱)生白芍(四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黄芩(二钱)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初七日温病已解,邪少虚多,用复脉法。
    真大生地(六钱)炒白芍(六钱)连心麦冬(六钱)炙甘草(二钱)麻仁(三钱)生牡蛎(六钱)知母(二钱)黄柏(二钱)生阿胶(三钱)三帖三日。
    十一日热淫所遏,其阴必伤,议于前方内去黄柏、知母,加鳖甲、沙参,以杜病后起燥之路。即于前方内去知母、黄柏、加∶生鳖甲(六钱)沙参(三钱)汤甲子年四月十三日风温自汗。
    连翘(三钱)银花(二钱)甘草(一钱)苦桔梗(二钱)杏仁(二钱)牛蒡子(三钱)薄荷(八分)豆豉(二钱)芦根(三把)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午前服完。
    十四日即于前方内加∶连心麦冬(三钱)细生地(三钱)王十岁风温发疹,初起肢厥,脉不甚数,势非浅鲜。
    连翘(五钱)薄荷(三钱)甘草(二钱)牛蒡子(五钱)桑叶(三钱)荆芥穗(三钱)藿梗(四钱)郁金(三钱)桔梗(五钱)元参(五钱)芦根汤煎共为细末,六钱一包,一时许服一包,明日再服。
    李六十岁三焦浊气不宣,自觉格拒,用通利三焦法,仍以上焦为主。
    藿梗(三钱)广皮炭(二钱)郁金(二钱)桔梗(三钱)黄芩炭(钱半)杏仁(三钱)连翘(钱半)服三帖病痊。
    陈氏七十岁风温,咳嗽粘痰,脉弦数,曾吐血丝、血沫,此风温而误以治风寒之辛温法治之也。当用辛凉甘润。
    桑叶(二钱)生甘草(一钱)白扁豆皮(三钱)沙参(三钱)杏仁(二钱)桔梗(二钱)茶菊(二钱)麦冬(二钱)梨皮(五钱)以上三人,温病日久不解,六脉全无,目闭不言,四肢不动,宛如死去。有一日一夜者,有二日者,有三日者,有手足不温,亦不甚凉者,有凉如冰者,有微温者,诚如吴又可所云体厥脉厥之证。佥用紫雪丹续续灌醒,继以复脉汤收功。
    赵二十六岁乙酉年四月初四日六脉浮弦而数,弦则为风,浮为在表,数则为热,证现喉痛。卯酉终气,本有温病之明文。虽头痛身痛恶寒甚,不得误用辛温,宜辛凉芳香清上。
    盖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
    桔梗(五钱)豆豉(三钱)银花(三钱)人中黄(二钱)牛蒡子(四钱)连翘(三钱)荆芥穗(五钱)郁金(二钱)芦根(五钱)薄荷(五钱)煮三饭碗,先服一碗,即饮百沸汤一碗,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后,第二、三碗不必饮汤。服一帖而表解,又服一帖而身热尽退。
    初六日身热虽退,喉痛未止,与代赈普济散。日三四服,三日后痊愈。
    赵四十二岁丙戌年正月初九日脉浮,风温,咽痛,项强,颈微肿,舌伸不长,宜开提肺气为主。
    桔梗(三钱)连翘(三钱)僵蚕(三钱)人中黄(二钱)银花(三钱)牛蒡子(二钱)荆芥(三钱)薄荷(二钱)张六十七岁甲申年正月十六日本有肝郁,又受不正之时令浊气,故舌黑苔,口苦,胸痛,头痛,脉不甚数,不渴者年老体虚,不能及时传化邪气也。法宜辛凉芳香。
    连翘(三钱)桔梗(三钱)豆豉(三钱)荆芥(二钱)薄荷(钱半)生甘草(一钱)郁金(二钱)元参(三钱)银花(三钱)藿梗(三钱)共为粗末,芦根汤煎。
    十七日老年肝郁挟温,昨用辛凉芳香,今日舌苔少化,身有微汗,右脉始大,邪气甫出,但六脉沉取极弱,下虚阴不足也,议辛凉药中加护阴法。
    桔梗(三钱)麦冬(三钱)元参(五钱)甘草(钱半)豆豉(二钱)细生地(三钱)连翘(二钱)银花(三钱)芦根(三钱)今日一帖,明日一帖,每帖煮二杯。
    十八日老年阴亏,邪退十分之七,即与填阴,耳聋脉芤,可知其阴之所存无几,与复脉法。
    炙草(三钱)白芍(六钱)阿胶(三钱)麦冬(八钱)麻仁(三钱)大生地(八钱)十九日较昨日热退大半,但脉仍大,即于前方内加鳖甲六钱,以搜余邪。
    二十日脉静便溏,再于前方内加牡蛎八钱收阴,甘草三钱守中。
    风温者,震方司令而化温也。温邪化热,先伤乎肺,继而变证甚繁,总之手三阴见症为多,治法宜辛凉,不宜辛温,宜甘润,不宜苦降。盖辛温烁肺,苦降伤胃。今观先生之治,则有辛凉解肌,甘寒退热,芳香利窍,甘苦化阴,时时轻扬,存阴退热诸法,种种有条,方全法备,则先生不亦神圣工巧之手乎。                                                                                                                                                                                                                                                                                                                                                   章七十岁温热发斑,咽痛。
    生石膏(一两)人中黄(二钱)苦桔梗(六钱)知母(四钱)射干(三钱)芥穗(二钱)元钱)苇根、白茅根煎汤,煮成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温斑三日,犹然骨痛,胸痛,咽痛,肢厥,未张之秽热尚多,清窍皆见火疮,目不欲开,脉弦数而不洪,口干燥而不渴。邪毒深居血分,虽有药可治,恐高年有限之阴精,不足当此燎原之势,又恐不能担延十数日之久,刻下趁其尚在上焦,频频进药,速速清阳。再以芳香透络逐秽,俾邪不入中下焦,可以望愈。
    约二时间服紫雪丹二分,宣泄血络之秽毒。
    连翘(一钱)银花(一钱)犀角(五分)薄荷(三分)牛蒡子(一钱,炒研)丹皮(五分)人中黄(三分)桔梗(一钱)白茅根(五分)元参(一钱)郁金(四分)藿香梗(五分)炒黄芩(三分)芥穗(三分)马勃(三分)苇根(五分)射干(五分)周十二时八帖。
    照前方加金汁五匙,仍周十二时服八帖。
    照前方加犀角三分,黄连三分,炒枯,仍周十二时八帖。
    邪有渐化之机,但心火炽盛,阴精枯而被烁,当两济之。
    犀角(一两,先煎)银花(六钱)生白芍(六钱)细生地(八钱)连翘(六钱)麦冬(一两,连心)黄连(四钱,先煎)丹皮(一两)生甘草(四钱)白茅根(五钱)鲜荷叶(四钱)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仍用前药一帖,先煮半帖,约八分二杯,除先服昨日余药一碗外,晚间服此二碗,余药明早煮成,缓缓服之。
    如前日法,邪去八九,收阴中兼清肺胃血分之热而护津液。
    生白芍(六钱)大生地(一两)沙参(三钱)炙草(三钱)柏子霜(三钱)火麻仁(三钱)麦冬(八钱)白茅根(五钱)八分三杯,三次服。
    里热甚,胸闷骨痛,必须补阴而不宜呆腻。
    生白芍(四钱)沙苑子(二钱)细生地(五钱)沙参(三钱)麦冬(五钱)柏子霜(三钱)冰糖(二钱)广皮炭(钱半)王三十八岁五月初十日温热系手太阴病,何得妄用足六经表药九帖之多。即以《伤寒论》自开辟以来,亦未有如是之发表者。且柴胡为少阳提线,经谓少阳为枢,最能开转三阳者。今数数用之,升提太过,不至于上厥下竭不止。汗为心液,屡发不已,既伤心用之阳,又伤心体之阴,其势必神明内乱,不至于谵语颠狂不止也。今且救药逆,治病亦在其中。温病大例四损重逆难治。何谓四损?一曰老年真阳已衰,下虚阴竭;一曰婴儿稚阴稚阳未充;一曰产妇大行血后,血舍空虚,邪易乘虚而入;一曰病久阴阳两伤。何谓重逆?《玉函经》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犯逆药至九帖之多,岂止重逆哉!连翘(三钱)银花(三钱)薄荷(八分)麦冬(八钱)丹皮(五钱)桑叶(三钱)元参(五钱)细生地(五钱)羚羊角(三钱)辛凉芳香甘寒法,辛凉解肌分发越太过之阳,甘寒定骚扰复丧失之阴,芳香护膻中,定神明之内乱。
    十一日过服辛温,汗出不止,神明内乱,谵语多笑,心气受伤,邪气乘之,法当治以芳香。
    紫雪丹(五钱)每服一钱。其汤药仍服前方,日二帖。
    十二日《灵枢》温热论曰∶狂言失志者死。况加以肢厥,冷过肘膝,脉厥六部全无,皆大用表药,误伤心阳,致厥阴包络受伤之深如是。现下危急之秋,只有香开内窍,使锢蔽之邪,一齐涌出方妙。且喜舌苔之板者已化,微有渴意,若得大渴,邪气还表,脉出身热,方是转机。即于前方内加犀角三钱,如谵语甚,约二时辰,再服紫雪丹一钱。
    十三日肢厥脉厥俱有渐回之象,仍服前方二帖。晚间再服紫雪丹一钱,牛黄丸一粒。
    明早有谵语,仍服紫雪丹一钱,不然不必服。
    十四日厥虽回而哕,目白睛,面色犹赤。
    连翘(二钱)元参(五钱)丹皮(三钱)银花(二钱)麦冬(五钱)犀角(一钱)细生地(五钱)石膏(三钱)羚羊角(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即于前方内加∶柿蒂(六钱)黄芩(二钱)郁金(三钱)日二帖。
    十六日诸症悉减,但舌起新苔,当防其复。
    连翘(二钱)元参(三钱)丹皮(二钱)银花(二钱)麦冬(三钱)犀角(五分)黄芩(二钱)郁金(二钱)牛蒡子(二钱)柿蒂(二钱)细生地(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谢五月初三日酒客脉象模糊,苔如积粉,胸中郁闷,病势十分深重,再舌苔刮白,大便昼夜十数下,不惟温热,且兼浊湿,岂伤寒六经药可治。
    连翘(钱半)滑石(三钱)郁金(二钱)银花(二钱)藿香(二钱)生苡仁(三钱)杏仁(三钱)黄连(钱半)豆豉(二钱)薄荷(一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四日温病始终以护津液为主,不比伤寒以通阳气为主。
    连翘(三钱)黄芩(二钱)桑叶(三钱)甘草(八分)麦冬(五钱)银花(三钱)薄荷(一钱)豆豉(二钱)黄连(二钱)滑石(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五日旧苔已退,新苔又出,邪之所藏者尚多。脉象之模糊者,较前稍觉光明。
    连翘(三钱)麦冬(四钱)通草(八分)银花(三钱)薄荷(八分)天花粉(三钱)桑叶(二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杏仁(三钱)藿香叶(八分)黄连(二钱)鲜芦根(三钱)初六日脉洪,舌滑而中心灰黑,余皆刮白,湿中秽浊,须重用芳香。
    连翘(三钱)荷叶边(二钱)豆豉(三钱)银花(二钱)通草(钱半)郁金(三钱)薄荷(一钱)滑石(五钱)藿香(三钱)黄芩(二钱)芦根(五钱)黄连(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七日温病已有凉汗,但脉尚数而协热下利不止。议白头翁汤法。
    白头翁(五钱)生白芍(二钱)秦皮(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初八日热邪虽退,而脉仍未静,尚有余热未清。大泄十余日,大汗一昼夜,津液丧亡已多,不可强责小便。再胃之上脘痛,有责之阳衰者,有责之痰饮者,有责之液伤者。兹当热邪大伤津液之后,脉尚未静,犹然自觉痰粘,断不得作阳衰论。且阳衰胸痹之痛,不必咽津而后痛也。与甘苦合化阴气法,既可以保胃汁,又可以蓄水之上源,得天水循环,水天一气,自然畅流。
    麦冬(六钱)炙草(三钱)大生地(五钱)火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黄连(一钱)炒黄芩(一钱)沙参(三钱)象贝母(二钱)煮三碗,三次服。渣煮一碗,明早服。
    初九日即于前方内加∶丹皮(三钱)赤芍(三钱)初十日肺脉独大,仍渴思凉。
    连翘(三钱)知母(二钱)银花(三钱)桑叶(三钱)黄芩(二钱)杏仁(三钱)生甘草(一钱)石膏(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左关独大,仍喜凉物,余热未清,小便赤,用苦甘法。
    黄连(一钱)知母(二钱)黄芩(二钱)生草(一钱)丹皮(五钱)细生地(二钱)桑叶(三钱)赤芍(二钱)木通(二钱)麦冬(二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长氏二十二岁温热发疹,系木火有余之证,焉有可用足三阳经之羌防柴葛,诛伐无过之理,举世不知,其如人命何?议辛凉达表,非直攻表也∶芳香透络。非香燥也。
    初四日连翘(六钱)银花(八钱)薄荷(三钱)桔梗(五钱)元参(六钱)生草(二钱)牛蒡子(五钱)黄芩(三钱)桑叶(三钱)为粗末,分六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初五日温毒脉象模糊,舌黄喉痹,胸闷渴甚。议时时轻扬,勿令邪聚方妙。
    连翘(八钱)银花(一两)薄荷(三钱)元参(一两)射干(三钱)人中黄(三钱)黄连(三钱)牛蒡子(一两)黄芩(三钱)桔梗(一两)生石膏(一两)郁金(三钱)杏仁(五钱)马勃(三钱)共为粗末,分十二包,约一时服一包,芦根汤煎。
    初六日舌苔老黄,舌肉甚绛,脉沉壮热,夜间谵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喜凉饮。
    议急下以存津液法,用大承气减枳朴辛药,加增液润法。
    生大黄(八钱)元明粉(四钱)浓朴(三钱)枳实(三钱)元参(三钱)麦冬(五钱)细生地(五钱)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快便止后服,不便或不快,进第二杯,约三时不便,进第三杯。
    初七日其势已杀,其焰未平,下后护阴为主,用甘苦化阴。
    细生地(八钱)黄芩(二钱)元参(三钱)生草(一钱)丹皮(五钱)麦冬(六钱)黄连(钱半)煮三杯,分三次服。渣煮一杯,明早服。
    初八日脉浮邪气还表,下行极而上也。即于前方内加∶连翘(三钱)银花(三钱)去黄连初九日脉仍数,余焰未息,口仍微渴,少用玉女煎法,两解气血伏热。
    细生地生甘草麦冬连翘元参银花生石膏知母各等分,服法如前。
    初十日脉沉微数,自觉心中躁,腹中不爽,舌上老黄苔,二日不大便,议小承气汤微和之。
    生大黄(三钱)浓朴(三钱)枳实(二钱)水五杯,煮二杯,先服一杯,得利止后服,不快再服。
    赵七十岁五月十二日温病之例,四损重逆为难治。今年老久病之后,已居四损之二。况初起见厥,病入已深。再温病不畏其大渴,引饮思凉,最畏其不渴。盖渴乃气分之病,不渴则归血分。此皆年老藩篱已撤,邪气直入下焦之故。勉议清血分之热,加以领邪外出法。
    丹皮(二钱)细生地(二钱)连翘(二钱)郁金(二钱)桔梗(一钱)羚羊角(钱半)甘草(五分)桑叶(一钱)银花(一钱)麦冬(一钱)茶菊花(一钱)薄荷(八分)日三帖,渣不再煎。
    十三日今日厥轻,但老年下虚,邪居血分,不肯外出,可畏,用辛凉合芳香法。
    连翘(三钱)牛蒡子(三钱)藿香(钱半)元参(三钱)豆豉(三钱)薄荷(八分)银花十四日六脉沉数而实,四日不大便,汗不得除,舌苔微黄,老年下虚,不可轻下。然热病之热退,每在里气既通以后。议增液汤,作增水行舟之计。
    元参(二两)细生地(一两)栀子炭(六钱)丹皮(六钱)麦冬(一两)牛蒡子(八钱)水八碗,煮三碗,三次服,均于今晚服尽,明早再将渣煮一碗服。
    十五日仍未大便,酌加去积聚之润药,即于前方内加∶元参(一两)细生地(一两)十六日脉已滑,渴稍加,汗甚多,邪有欲出之势,但仍未大便,犹不能外增液法,少入玉女煎可也。既可润肠,又可保护老年有限津液,不比壮年可放心攻劫也。
    元参(三两)知母(三钱)细生地(二两)麦冬(一两)生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银花(六钱)连翘(五钱)十七日渴更甚,加以保肺为急,即于前方内加∶黄芩(三钱)生石膏(一两)知母(二钱)十八日大便已见,舌苔未净,脉尚带数,不甚渴,仍清血分为主,复领邪法。
    麦冬(三钱)生甘草(二钱)细生地(一两)元参(五钱)丹皮(六钱)银花(三钱)连翘(三钱)黄芩(二钱)煮三碗,三次服。
    苗十七岁初一日温热本木火有余之病。无奈世人不识四时,乃以治冬日之羌防柴葛治之城为要。
    麦冬(一两,连心)生石膏(六钱)元参心(六钱)犀角(五分)莲子心(一两)竹叶心(三钱)细生地(五钱)黄连(二钱)连翘(五钱,连心)丹皮(五钱)勾藤勾(三钱)再按∶痉厥神昏,故以清宫为主。血分太热脉极数,故以地黄汤犀角为佐。邪气在血分虽多一辙,其势不得不用复方也,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明日渣再煮半碗服。
    初二日诸证俱减而未尽除,脉之至数亦减。但老年下虚,咳声不满喉咙,可畏之至。
    议搜邪之中,寓补阴和阳之用。
    麦冬(二两,连心)丹皮(八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连翘(三钱)生石膏(一两)细生地(一两)大生地(一两)犀角(五钱)初三日脉证虽减,犹在险途。
    大生地(一两)黄连(二钱)犀角(五钱)黄芩(三钱)细生地(一两)麦冬(二两)丹皮(六钱)连翘(三钱)焦白芍(五钱)熟石膏(五钱)初四日神识略清,脉洪数有力,周身尽赤若斑,大便大频,用玉女煎加苦以坚阴。今晚明早,如神识不甚清爽,再服紫雪丹三五钱。
    大生地(一两)黄连(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犀角(六钱)细生地(一两)丹皮(六钱)麦冬(二两)生石膏(八钱)炒京米(一撮)头煎煮三杯,二煎煮二杯。今日服三次,明早服二次,各一杯。
    初五日即于前方内加∶元参(六钱)去京米此证服紫雪丹共一两八钱,牛黄丸五粒。神识清,大便通,舌苔退,脉静身凉,后二甲复脉汤十八帖。
    普四十四岁五月二十九日温热月余不解,初用横补中焦,致邪无出路。继用暑湿门中刚证非浅鲜,议甘寒、苦寒合化阴气,令小便自通。若强责小便,不畏泉源告竭乎!生石膏(一两)元参(一两)细生地(六钱)知母(四钱)连翘(八钱)丹皮(五钱)麦冬(八钱)银花(三钱)生甘草(二钱)炒黄芩(二钱)黄连(二钱)煮成三碗,今日分三次服完,明早再煮一碗服。
    三十日昨用玉女煎、银翘散合法,再加苦寒,为甘苦合化阴气,又为苦辛润法。今日已见行舟,复入阴搜邪法。
    麦冬(一两)丹皮(六钱)生甘草(三钱)黄芩炭大生地(六钱)北沙参(五钱)生鳖甲(八钱)生牡蛎(六钱)柏子霜(三钱)黄连(钱半)史三十八岁温病汗后,法当脉静身凉。今脉虽为汗衰,究有五至,且不能弱。况对医者说病刺刺不休,岂一二日内欲虚脱者,而能若是乎?此证人佥畏其虚,我独畏其实也。现下大便溏泄频频,势若可畏,然不可与收摄肾胃两关。盖伏邪藏深,为日已久,兹方有出路,而可骤行纳缩乎?但柔滑之品,须暂行停止。议热淫于内,治以甘苦,佐以咸寒法,妙在即寓坚阴收纳于其中。
    生牡蛎(二两)炙甘草(五钱)生鳖甲(二两)黄柏炭(三钱)黄芩炭(三钱)周六十三岁六月初八日温热最忌足三阳药,且柴胡直升少阳,不至于下竭上厥不止。且即系伤寒,从无用柴胡十数日之多。现下呕而便血,《灵枢》所谓不治之症。勉议犀角地黄汤,加黄连苦甘合化法。
    大生地(六钱)犀角(二钱)黄连(一钱)生白芍(四钱)丹皮(四钱)麦冬(六钱,连心)黄芩(二钱)分作二次服,以不呕不便血,小便不赤为度。
    十一日诸症稍减,但为日已久,以重护津液为主,复苦甘合化阴气法。
    大生地(一两)黄芩(二钱)生白芍(五钱)黄连(八分)麦冬(一两)元参(一两)丹皮(六钱)广郁金(二钱)梁六十二岁丙辰年六月二十三日脉数急,身热头痛,思凉饮,暑伤手太阴,切忌误认伤寒而用羌防柴葛。
    连翘(三钱)桑叶(钱半)甘草(一钱)银花(三钱)石膏(四钱)苦桔梗(二钱)薄荷(八分)豆豉(钱半)知母(二钱)二十四日即于前方内加∶藿梗(二钱)广郁金(三钱)杏仁泥(三钱)荷叶边(一张)二十五日六脉洪大而数,渴思凉饮,纯阳之症,气血两燔,用玉女煎。
    石膏(一两)细生地(八钱)知母(五钱)元参(四钱)麦冬(一两)生甘草(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梁二十二岁壬申年六月初四日温热自汗,脉浮,舌满白,最忌足三阳表药发汗。
    用辛凉法。
    苦桔梗(五钱)杏仁(三钱)甘草(三钱)薄荷(二钱)银花(六钱)藿香(二钱)连翘(六钱)郁金(二钱)牛蒡子(五钱)初六日温病脉浮自汗,喘喝,舌苔白浓,思凉饮,用辛凉重剂。
    生石膏(一两)桑叶(五钱)知母(五钱)牛蒡子(五钱)连翘(六钱)元参(一两)银花(六钱)人中黄(三钱)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
    初七日疫后肢痹。
    杏仁泥(三钱)连翘(三钱)石膏(六钱)银花(二钱)防己(三钱)生甘草(一钱)广郁金(钱半)十一日肢痹。
    桂枝(三钱)生薏仁(三钱)生石膏(五钱)防己(三钱)杏仁泥(三钱)片子姜黄(三钱)海桐皮(二钱)温热复作,身热身痛,舌苔重浊,忌羌防柴葛,议辛凉合芳香法。
    荆芥穗(五钱)元参(三钱)藿香叶(二钱)薄荷(三钱)豆豉(三钱)连翘(六钱)苦桔梗(六钱)银花(八钱)甘草(三钱)牛蒡子(三钱)郁金(三钱)共为细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大渴思凉饮,大汗如注,脉数急,非辛凉重剂,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两)知母(五钱)麦冬(一两)生甘草(三钱)细生地(一两)连翘(三钱)银花(三钱)桑叶(二钱)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凉重剂,大热已解,脉小数,以养阴清解余邪立法。
    麦冬(八钱)丹皮(三钱)细生地(五钱)知母(二钱)生甘草(二钱)元参(五钱)煮法如前。
    甘五岁壬申年六月十八日温热七日不退,渴思凉饮,脉仍洪浮而长,急宜辛凉退热,加入芳香化浊,最忌羌防柴葛发表。腹痛者,秽浊也。勿认作寒,用温药。
    连翘(六钱)牛蒡子(三钱)银花(六钱)石膏(六钱)广郁金(三钱)藿香叶(三钱)苦桔梗(六钱)豆豉(三钱)知母(二钱)人中黄(二钱)黄芩(二钱)丹皮(二钱)共为粗末,分六包,约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去渣服。
    十九日热稍减,脉势亦减过半,气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麦冬(一两)知母(三钱)细生地(八钱)郁金(钱半)丹皮(六钱)豆豉(一钱)生甘草(三钱)元参(六钱)生石膏(六钱)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幼童温病,热退七八,以存阴退热,为第一要着。
    麦冬(二两)生甘草(一钱)细生地(八钱)知母(钱半)元参(两半)丹皮(三钱)头煎两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热渐退,手心热特甚,阴伤之象,用存阴法。
    大生地(五钱)焦白芍(三钱)细生地(五钱)麻仁(三钱)丹皮(三钱)炙草(三钱)沙参(三钱)麦冬(六钱)二十三日幼童热病退后,一以存阴为主,最忌与枳朴开胃,黄芩清余热,医者诚能识此,培养小儿不少矣。
    焦白芍(五钱)炒玉竹(二钱)炙草(二钱)麦冬(五钱)元参(三钱)沙参(三钱)大生地(五钱)丹皮(三钱)陈氏甲子年四月初三日温病误汗七次,以致心阳受伤,邪入心包,神昏不语,膈上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浊,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牛黄丸三丸,约一时服一丸。服后如神仍不清不语,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开膻中,是治邪法。恐老年阴气告竭,自汗而脱,再用复脉法护阴,是固正法。二更后服。
    炙甘草(三钱)生地(五钱)丹皮(三钱)白芍(三钱)生鳖甲(六钱)麦冬(六钱)阿胶(二钱)麻仁(三钱)元参(五钱)初四日老年温病日久,误用风药过多,汗出伤津,以致大便坚结不下,口干舌黄,系阳明症,当下之。但气血久虚,恐不任承气。议增液汤,一面增液而补正,一面去积聚以驱邪,增水行舟计也。
    元参(两半)次生地(两半)麦冬(一两二钱,连心)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后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脉仍有力,舌黄黑,仍有宿粪未净,再服增液一帖。
    元参(两六钱)细生地(二两)麦冬(二两)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大便后仍用二甲复脉法,以复其丧失之真阴。
    炙甘草(六钱)大生地(八钱)炒白芍(六钱)阿胶(一钱)麻仁(三钱)麦冬(八钱)沙参(三钱)牡蛎(五钱)鳖甲(五钱)浓煎三碗,零星缓服。
    于温病误表,面赤神昏谵语,肢掣肉。先用牛黄丸清包络之邪。
    牛黄丸(三粒)汤药用麦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今日脉浮,鼻息太粗,粗甚则为喘矣。温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绝也。再手指与臂,时时掣动,螈之象也。勉与玉女煎法。
    细生地(五钱)大生地(五钱)生石膏(一两)元参(五钱)知母(三钱)生甘草(二钱)麦冬(一两)丹皮(五钱)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石膏(五钱)犀角(三钱)以清包络而护肾水。
    十五日脉浮为邪气还表,渴甚加石膏。
    连翘(五钱)银花(五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犀角(三钱)麦冬(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细生地(六钱)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渴止服一帖,不热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温病误治日久,上焦之热未净,下焦之液已亏,用清上实下法。
    细生地(五钱)大生地(五钱)麦冬(六钱)生鳖甲(六钱)知母(五钱)石膏(八钱)甘草(三钱)牡蛎(五钱)丹皮(五钱)生白芍(三钱)明日热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凉饮,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头煎二碗,二煎一碗。
    十九日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渴止脉静身凉,用复脉法。
    杨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温病自汗,脉浮芤,神气昏,时有谵语,可先服牛黄丸二丸,继以人参白虎汤。
    生石膏(八两,先煎)洋参(四钱)知母(四两)京米(二合)炙甘草(一两)神清止牛黄丸,热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于前方内加洋参(四钱),共成八钱。
    初六日大用白虎,脉为敛戢,热未全退,咳而腹痛,议甘苦合化阴气法。
    麦冬(六钱)生甘草(二钱)沙参(三钱)杏仁粉(五钱)连翘(三钱)细生地(五钱)黄芩(三钱)银花(三钱)知母(三钱)黄连(二钱)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今日脉少敛,但手心热甚于手背,温热未净,而津液已亏。用存阴退热法,兼润肺燥。
    沙参(八钱)桑叶(三钱)麦冬(二两)柏子霜(三钱)细生地(一两)丹皮(六钱)知母(六钱)生甘草(五钱)元参(五钱)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脉复大而芤。
    生石膏(二两)知母(八钱)甘草(六钱)京米(一撮)洋参(二钱)麦冬(八钱)细生地(六钱)五杯水煮两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脉势火敛,但手心热甚,应治里。议热淫于内,治以甘苦,佐以咸寒。
    炒知母(三钱)甘草(三钱)细生地(六钱)生鳖甲(八钱)麦冬(八钱)生牡蛎(五钱)黄芩炭(二钱)头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脉复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黄芩,加石膏、洋参。
    十三日脉少敛,热未净,左脉仍空大,用存阴退热法。
    细生地(八钱)丹皮(五钱)元参(四钱)白芍(六钱)麦冬(一两)桑叶(三钱)知母(三钱)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邪少虚多,且左大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议复脉法,复胃中之阴,渐有驱邪之势。
    炙甘草(五钱)阿胶(三钱)麦冬(六钱)麻仁(三钱)生白芍(六钱)大生地(六钱)生鳖甲(六钱)生牡蛎(六钱)知母(四钱)头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温病愈后十五日,未服真元,复中暑温卒厥,俗名暑风,治在厥阴足少阳。
    桑叶(二钱)杏仁泥(钱半)羚羊角(二钱)菊花(二钱)银花(二钱)连翘(二钱)钩藤(钱半)生甘草(一钱)荷叶边(三钱)日三帖。
    岳七十八岁二月十八日右脉大于左,滑而且数,舌苔老黄,渴欲凉饮。诊尺篇,所谓尺肤热为温病者是也。法宜辛凉解肌,合芳香化浊。切忌辛温发表,甘热温里。
    连翘(二钱)银花(二钱)藿香叶(钱半)薄荷(一钱)元参(钱半)牛蒡子(二钱)郁金(二钱)杏仁泥(二钱)豆豉(二钱)芦根(三把)水三杯,煮一杯,日三服。
    十九日其人素有痰饮,又以客气加临,身热,苔黄,脉数,思凉,为温病。昨用辛凉芳香,今日大便后,病势仍未除。仍须辛凉解散。《金匮》所谓先治新病,旧病当后治也,但当回护痰饮耳!生石膏(四钱)杏仁粉(三钱)连翘(三钱)芦根(二钱)郁金(一钱)牛蒡子(二钱)薄荷(八分)藿梗(钱半)生甘草(一钱)今晚明早共三帖。
    二十日病势虽较前稍减,脉体亦小,黄苔亦彻。但寒从左升,热从入分,寒少热多,颇似温疟。议白虎桂枝法,加青蒿等,使陷下之邪,一齐涌出,庶不致缠绵日久,坐耗真元也。
    石膏(三钱)知母(钱半,炒黑)甘草(一钱)桂枝(三钱)京米(一撮)青蒿(八分)二十一日痰饮是本病,温热是客气。客气易退,本病难除。现下客气已减六七,胁下常痛引痛,系痰饮为患。大温大凉,皆在难施之际。仍议以辛而微凉者,清不尽之邪,复以芳香降气开痰止痛。如下半日渴思凉饮,仍如石膏三钱。
    降香末(三钱)苏子霜(二钱)制香附(三钱)连翘(二钱)杏仁泥(三钱)银花(三钱)旋复花(三钱,包)郁金(二钱)二十二日脉静身凉,舌苔悉退,温热已尽。惟余痰饮胁痛,一以宣通悬饮为法。
    生香附(二钱)降香末(三钱)广皮(钱半)旋复花(三钱,包)小茴香(三钱)半夏(四钱)苏子霜(二钱)郁金(二钱)杏仁泥(三钱)甘澜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明早一帖。
    二十三日今日大便后,面微赤,脉微大,舌微苔,胸中热思凉饮,又有余邪上泛之故。议芳香之中,仍稍加辛凉。
    旋复花(三钱,包)杏仁泥(五钱)连翘(二钱)降香末(二钱)小枳实(三个)银花(三钱)生香附(二钱)郁金(二钱)芦根(三把)二十四日犹有余热,舌苔未化,仍用前法。但小便不禁,去枳实。
    二十五日脉静身凉,惟头微热,余邪已去八九,一以宣肺透饮为主。须能入胁者宜之。
    杏仁泥(三钱)郁金(二钱)茯苓(二钱)旋复花(三钱)藿梗(三钱)降香末(二钱)生香附(三钱)甘澜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
    三月初四日食复,脉弦细而滑,胁痛胀,舌苔重浊,不思食。其人本有痰饮,与两和肝胃法。
    旋复花(三钱)青皮(钱半)郁金(二钱)制香附(半钱)广皮炭(钱半)红曲(八分)降香末(三钱)半夏(三钱)神曲炭(二钱)脉虽安静,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饮食。胁下刺痛,开胃兼与和络。
    半夏(五钱)新绛(三钱)乌药(二钱)广皮(钱半)旋复花(三钱)归须(二钱)青皮(钱半)降香末(三钱)郁金(二钱)生香附(二钱)延胡索(一钱)小枳实(一钱)章丙寅年二月十一日头痛身热,脉芤数,口渴,自汗,喉痛,舌苔重浊而尖赤甚,温病也。势甚重,法宜辛凉,最忌发汗。
    连翘(三钱)银花(三钱)麦冬(三钱)桔梗(三钱)桑叶(钱半)细生地(三钱)甘草(一钱)薄荷(八分)射干(二钱)元参(三钱)牛蒡子(三钱)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二日温热咽痛之极,阴本亏也。
    桔梗(八钱)人中黄(三钱)马勃(三钱)牛蒡子(八钱)元参(八钱)连翘(六钱)射干(四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银花(三钱)薄荷(二钱)荆芥穗(二钱)细生地(四钱)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服一包。芦根汤煎,去渣服。
    十三日大便通,咽痛减,脉渐静,不可躁。
    桔梗(三钱)麦冬(五钱)黄芩(一钱)银花(三钱)元参(五钱)连翘(二钱)射干(二钱)人中黄(一钱)丹皮(二钱)芦根(二钱)黄连(一钱)细生地(五钱)白茅根(三钱)牛蒡子(三钱)煮两碗,分二次,今晚明早各半帖。
    十四日脉静,痛止大半,小便未畅,余焰尚存,仍不可食谷。
    细生地(五钱)连翘(二钱)射干(二钱)丹皮(三钱)银花(二钱)人中黄(钱半)元参(三钱)牡蛎(三钱)桔梗(二钱)黄芩(一钱)麦冬(六钱)黄连(八分)二帖共煎四碗,分四次服。明日午前服完,计今日两碗,明日两碗,如服完后,喉仍微痛,小便不畅,明晓再服一帖。如喉痛已止,小便亦畅,可少啜粥汤,静俟十六日换方服药。
    十六日脉静身凉,用一甲复脉汤。
    炙甘草(六钱)大生地(六钱)阿胶(三钱)麦冬(五钱)白芍(六钱)麻仁(三钱)牡蛎(八钱)赵初六日热病脉七至,烦躁无宁晷,谵语神昏,汗出辄复热,脉不为汗衰。《内经》所邪,获效亦不少。但黄帝岐伯所云之死症,谁敢谓必生,勉与玉女煎法。
    生石膏(四两)次生地(八钱)知母(一两)麦冬(八钱)甘草(五钱)京米(一合)煮五杯,分五次服。外服紫雪丹。
    初七日温热未清,又加温毒,喉肿,舌肿,唇肿,项强,面色反青。伏毒不发,与痘科之闷痘相似,可与代赈普济散。
    一时许服一包,鲜荷叶边汤煎,其紫雪丹照旧服不可断,有好牛黄清心丸亦可。
    初八日热病螈,痉厥神昏,脉洪大而芤,与育阴潜阳,咸以止厥法。但喉舌之肿,未能一时消尽,可与代赈普济散间服,其紫雪丹仍用。
    细生地(一两)麦冬(四钱,连心)生白芍(五钱)勾藤勾(三钱)丹皮(四钱)生鳖甲(八钱)生牡蛎(八钱)犀角(三钱)黄芩(二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十日左脉洪而有力,右脉甚软,是温邪日久,陷入下焦血分无疑。古谓三时热病,深入下焦血分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仍用紫雪丹五分一次,约三次,热退神清能言即止。
    次生地(一两)丹皮(三钱)生鳖甲(六钱)生白芍(五钱)麦冬(五钱,连心)生龟板(六钱)生牡蛎(六钱)生甘草(五钱)生阿胶(五钱,药化入)十一日汗已得而脉未静,宿粪已解而肿未消、神未清,其代赈普济散仍服一二次,紫雪丹仍服三五分,其汤药与重收阴气。
    生白芍(五钱)细生地(一两)生甘草(五钱)麦冬(五钱)黄芩(三钱)生牡蛎(二钱,研粉煎汤代水)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煎一杯,明日服。
    十二日汗出脉静身凉之后,甫过七八日,忽又身热,脉洪数有力,便涩口渴思凉。乃余邪续出,以当日受邪之时,非一次也,并非食后劳复之比。但久病不宜反复,恐气血不支也,与玉女煎法。紫雪丹(三分)一次,身热神昏螈则服,否则止。
    生石膏(八钱)生甘草(三钱)知母(五钱)细生地(五钱)麦冬(五钱)黄芩(三钱)京米(一撮)十三日减石膏。
    十四日今日脉浮大,下行极而上也。
    生石膏(二两,另煎),有热则加。
    知母(五钱)次生地(八钱)生鳖甲(五钱)生甘草(四钱)龟板(五钱)麦冬(六钱)生牡蛎(五钱)京米(一撮)头煎三杯,今夜服。二煎两杯,明早服。若能睡熟但令稳睡,不可呼之服药。
    十五日今日右脉已小,左脉仍壮,邪气又归下焦血分。先用紫雪丹以搜之,继之培阴清热。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
    知母(五钱)生甘草(四钱)生牡蛎(六钱)次生地(一两)丹皮(四钱)生鳖甲(六钱)黄柏(三钱)麦冬(六钱)生龟板(六钱)生白芍(三钱)煮五杯,今晚服三杯,明早两杯。
    十六日今日右脉复浮而大,犹思凉饮,暂与玉女煎法。其芳香搜逐邪浊之法,仍不能止。
    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四钱)次生地(六钱)麦冬(六钱)生鳖甲(六钱)京米(一合)煮四杯,分四次服。
    十七日今日右脉稍沉而小,左脉仍洪大而浮。余邪续出,神识反昏,微螈,肢微厥,非吉兆也。舌上津液已回,大便甚通。自始至终,总无下法,只有护阴,一面搜逐深入之伏邪。
    大生地(一两)生鳖甲(五钱)生甘草(四钱)丹皮(三钱)勾藤勾(三钱)生白芍(六钱)生牡蛎(五钱)麦冬(六钱)阿胶(三钱)生龟板(五钱)煮五杯,分五次服。
    十八日神清改方。
    十九日温毒日久,诸症渐减,惟脉未静,应照邪少虚多例,其不尽之邪,付之紫雪可也。
    生白芍(四钱)钩藤(三钱)生鳖甲(五钱)大生地(八钱)麦冬(六钱)生龟板(五钱)炙甘草(三钱)羚羊角(三钱)生牡蛎(五钱)丹皮(四钱)阿胶(三钱)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病虽渐次就退,伏热犹未清楚。暂与少加清热之品。
    生白芍(四钱)钩藤(二钱)次生地(一两)生甘草(三钱)羚羊角(三钱)丹皮(三钱)麦冬(六钱)生牡蛎(六钱)黄芩(二钱)生鳖甲(四钱)煮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一日犹有螈,仍从少阳中求之,再用紫雪丹(一钱),分二次服。
    刘六十岁癸丑年七月初九日温病误表,津液消亡。本系酒客,热由小肠下注,溺血每至半盆,已三四日矣。又亡津液,面大赤,舌苔老黄而中黑,唇黑裂,大便七日不下,势如燎原,与急下以存津液法。
    大承气,减枳朴分量,加丹皮、犀角。
    初十日昨日下后,舌上津液已回,溺血顿止,与清血分之热。
    焦白芍(四钱)犀角(四钱)麦冬(四钱)丹皮(五钱)银花(五钱)细生地(五钱)生甘草(二钱)天冬(二钱)十一日照前方。
    十二日前方加麻仁(三钱)。
    十三日前方四帖。
    十七日邪去七八,已能进粥,阴虚甚于余邪。
    复脉汤去参桂姜枣,二帖。
    十九日照前方加生牡蛎、生鳖甲,二帖。
    二十一日照前方又加生龟板,服二十一帖。
    八月初十日照前方又加海参(二条),鲍鱼片(五钱),服二十帖。
    史氏二十七岁癸丑年七月初一日温热误汗于前,又误用龙胆芦荟等极苦化燥于后,致七月胎动不安,舌苔正黄,烂去半边,目睛突出眼眶之外,如蚕豆大,与玉女煎加犀角。以气血两燔,脉浮洪数极故也。
    生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炙甘草(四钱)犀角(六钱)京米(一撮)细生地(六钱)麦冬(五钱)初二日烦躁稍静,胎不动,余如故。照前方再服三帖。
    初五日大便不通,小便数滴而已,溺管痛,舌苔黑,唇黑裂,非下不可。虽有胎,经云∶有故无殒,故无殒也。
    生大黄(六钱)元明粉(四钱)川朴(一钱)枳实(一钱)煮两杯,分二次服,得快便即止。
    初六日下后脉静身凉,目睛渐收,与甘寒柔润。
    初十日复脉汤去刚药。
    十四日复脉加三甲。
    二十日服专翕大生膏十二斤,至产后弥月方止。
    赵五十五岁癸丑年六月二十六日体瘦无子,过服桂、附,津液枯燥。于二十二日得温热,自服补中益气汤三帖,致邪无出路,服辛凉轻剂二帖,竹叶石膏汤三帖,至七月初二日,烦躁不寐,并不卧床,赤身满地混抓,谵语干热,无汗舌黄,与调胃承气汤,加元参一小剂,得大便少许,随出赤红疹数十枚,少安半日,其症如前,与沃阴之甘凉法。二三日大躁大狂,又与调胃承气汤一小帖。又出疹数十枚,又少安,热总不退,脉总不静。如是者前后共下十三次,出疹十三次。而后脉静身凉,服复脉汤七帖后作专翕大生膏半料,计十二斤,半年后始撤消。此证原案已失,举其大略,以备一格。
    王三十八岁温病狂热,大渴引饮,周十二时,饮凉水担余,癫狂谵语,大汗不止。
    每日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石膏用半斤,日服二帖。外用紫雪一两有余,间服牛黄清心丸五六丸。如是者七八日,热始渐退,药渐减,后以复脉汤收功。
    温疫者,厉气流行而兼秽浊,户户皆然,如役所使也。是证也,悉从口鼻而入,先病手太阴,而后延布三焦。治法一以护阴、清热、逐秽为主。然法者规矩也。规矩不能使人巧,巧用在人也。今于其证中之有证者,先生则法中之有法。病见极重之证,方施至重之方,然未尝有一毫护此失彼之弊。如案中王、赵、史、刘数姓之,非先生胸有定见,法施奇绝,安望其生耶?真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岂庸手所能乎!至于精微妙旨,善读者细玩案中,自知其妙,予不敢再加妄论也。
(0)

相关推荐

  • 透表大法的各种运用-郭生白【大医传承】笔记

    麻疹症状:必呕,喷嚏.流少量鼻涕不像感冒那样多,咳嗽.眼泪这都是向上的趋势不必治.发热是阵发性的,一阵高一阵低,恶寒不明显,部分人时尔有点汗,如果皮肤不是很光滑干燥就不必用向外发散的药,若一点汗没有, ...

  •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清)著 1936年 大东书局

    中医,医学类书籍 医案相关 4册 180+m 250+页<吴鞠通医案>,医案专著,4卷.清代吴瑭(鞠通)撰于嘉庆三年(1798年).本书共收载病案457例.卷1为温病.伤寒专篇,列病10种 ...

  • 【王雨三】论吴鞠通误认风温温热等证在肺,用泻肺以害人

    仲景云:太阳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温病由足太阳而发,决然无疑者也.数千年来,名贤辈出,从未有温病之邪谓由手太阴而发者.乃近世吴鞠通,将风温.温热.瘟疫.冬温等证,皆归纳于手太阴肺经,以肺为表 ...

  • 《吴鞠通医案》经方医案(选)赏析 – 经方派

    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名遍大江南北,令温病学说得以发展.定型.世人无不知"桑菊"."银翘".以至"古方不能治今病".&quo ...

  • 医书一赠 | 吴鞠通医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能真正的学好中医药?无数的医家,无数的学者,无数的爱好者,无数的中国人都做了若干的设想--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医 ...

  • 旋复花湯的正宗配方组成及剂量附:吴鞠通医案

    ​泽泻混合并用汤治高血压 作者:民间偏方大全网发布时间:2016-07-31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过高,即舒张压超过12千帕(90毫米汞柱),或收缩压在40岁以前超过18.7千帕(140毫米汞柱).可分 ...

  • 《吴鞠通医案》

    肝厥 高氏 四十五岁 乙丑十一月十一日 肝阳上窜,因怒即发,十余年矣.经云∶久病在络,岂经药可效?再肝厥之症,亦有寒热之不同.此症脉沉而弦细,其为寒也无疑.大凡寒厥必死,今不死者,以其为腑厥而非脏厥也 ...

  • 《吴鞠通医案》序

    医案之作, 于明人.<四库全书>医家类着录薛己.陈桷两家医案,世鲜传本.惟明·江 <名医类案>.国朝魏之 <续名医类案>,乾隆间长塘鲍氏刊行之,同治间有重刻本.江氏 ...

  • 《吴鞠通医案》温疫

    章 七十岁 温热发斑,咽痛. 生石膏(一两) 人中黄(二钱) 苦桔梗(六钱) 知母(四钱) 射干(三钱) 芥穗(二钱) 元钱) 苇根.白茅根煎汤,煮成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温斑三日,犹然骨痛,胸痛, ...

  • 《吴鞠通医案》暑温

    甘 二十四岁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细生地(六钱) 知母(五钱) 银花(八钱) 元参(六钱) 连翘(六钱) 生甘草(三钱)麦冬(六钱) 竹叶(三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