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大学》赏析(10)齐家治国
《大学》赏析(10)齐家治国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传九章》。本章对“八条目”中的“齐家”进行释义,阐释为什么治国必先齐其家。主要讲了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家庭基本伦理“孝、悌、慈”,可用以教化国人,并推移到国家治理上来。《大学》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意思是说,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在家里就可以受到治国理政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用于使役民众。《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中国人历来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深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与家、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的道理。为什么治国要先从齐家做起呢?因为能齐家才能成就教化于国人,而齐家的关键是遵循家庭伦理,以孝事亲,以悌事兄,以慈抚幼。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里受到“孝、悌、慈”等良好的教育,走向社会以后,就可以运用到治国理政上来:以孝亲之心事君,以悌兄之心事长,以慈幼之心使众。三者之中,《大学》尤其看重以慈幼之心使众,引述《康诰》中“如保赤子”,也就是“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样”的教诲加以发挥,强调只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就是说,只要内心真诚地去追求这个境界,即使不能够完全符合,也不会相差太远。果能如此,何愁国之不治?
第二,国君的家庭和家族,对于整个国家影响力巨大。《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就是说,国君一家能够做到仁爱,全国民众也会兴起仁爱之风;国君一家能够做到礼让,全国民众也会兴起礼让之风;国君一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国君不仅是家人最直接的榜样,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表率。作者列举圣君尧、舜和暴君桀、纣施政的例子,印证了国君兴仁爱,民众也随之仁爱;国君兴贪暴,民众也随之贪暴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国家治乱的关键,往往系于国君一人的言行举止。当今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君不存在了,但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仍然系于最高决策层。为什么从严治党、端正党风、反腐倡廉,都必须抓住“关键的少数”呢?原因就在于此。《大学》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说,国君自己有善行,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行善;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可以指责别人的过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大学》指出的这个道理是贯通古今的,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失去光彩。
第三,引用三首《诗经》中的诗句,进一步深化“治国在齐其家”的道理。第一首是《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描述一位在娘家受到良好教育,品貌双全的女子,出嫁以后能和家人和睦相处。作者认为,这就可以成为国人效仿的榜样。第二首是《诗经·小雅·蓼(lù)萧》:“宜兄宜弟。”意思是说,同姓和异姓的诸侯,都要像兄弟一样和好,国运才能长远。第三首是《诗经·曹风·鸤(shī)鸠(jiū)》:“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意思是说,国君自己的仪容举止没有差错,然后才能匡正四方的国家。作者以此得出的结论是,“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所谓“足法”,就是足以使人效法。这句话中的两个“法”字,都是指效法、榜样。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在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弟时都足以成为别人的榜样,然后民众才会效法他。这就是“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之所在。
孔子十分重视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经他整理的《诗经》,成为古代的士大夫们写文章,以及在内政外交场合陈述、应答时经常引用的经典。《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人们反复吟诵本文引用的这些诗句,就会对齐家治国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梁启超在《呵旁观者文》中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身为中国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绝不能当旁观者,而要兼顾小家与大家,把对家庭的情意凝聚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把个人价值的体现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奋斗与奉献之中。这样,才能实现自己人生出彩的美好梦想。
附: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通“悌”,音tì,指敬爱兄长)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使众:使役民众)也。
《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曰:“如保赤子(原文‘若保赤子。’意思是保护平民如同母亲养护婴儿一样。赤子,婴儿)。”心诚求之,虽不中(中:音zhòng,符合,此指如保赤子),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指国君)贪戾(贪戾:贪婪暴虐。戾,音lì,暴恶),一国作乱;其机(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如此。此谓一言偾事(偾事:败坏事情。偾,音fèn,败坏),一人定国。
尧、舜帅(帅:通“率”,领导)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有:指有善行)诸(诸:“之于”的合音)己,而后求诸人;无(指无恶行)诸己,而后非(非:责备,指责)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自身不具备恕道。藏,怀藏。引申为具有。恕,即恕道),而能喻(喻:晓喻,教导)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夭夭:音yāo yāo,鲜嫩,美丽),其叶蓁蓁(蓁蓁:音zhēn zhēn,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位女子)于归(于归:指女子出嫁),宜(和睦,亲善)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诗经·小雅·蓼萧》)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诗经·曹风·鸤鸠》)云:“其仪(仪:仪容举止)不忒(忒:音 tè,差错),正(匡正)是四国(四国:四方之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足法:足以使人效法。法,效法,榜样),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在家里就可以受到治国理政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使役民众。
《康浩》说:“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够完全符合,也不会相差太远。没有人先学会养孩子,再去嫁人的啊!
国君一家能够做到仁爱,全国民众也会兴起仁爱之风;国君一家能够做到礼让,全国民众也会兴起礼让之风;国君一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其中的关键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能够败坏大事,一个人也可以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领导天下,民众就跟着仁爱;桀、纣用暴虐领导天下,民众就跟着暴虐。为政者颁布的政令,与他的实际做法相反,民众就不会服从。所以,君子自己有善行,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行善;自己没有过错,然后才可以指责别人的过错。自己本身不能心怀恕道,而能晓喻别人听从,那是没有的事。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那样的娇嫩鲜美,枝叶那样的美丽茂密。这位女子出嫁了,一定能和家人和睦相处。”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教化国人。《诗经》说:“和兄弟和睦相处。”能够和兄弟和睦相处,然后才可以教化国人。《诗经》说:“自己的仪容举止没有差错,然后才能匡正四方的国家。”自己在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兄、为人弟时都足以成为别人的榜样,然后民众才会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