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模式”看智慧路灯新应用
10月28日,“未来城市、未来照明新模式、新路径”高峰论坛,在南京市路灯管理处“智慧照明——智慧杆创享空间”举办。记者从论坛获悉,南京部分路灯杆已经具备智慧路灯的基础形态,并在城市管理等领域探索智慧路灯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城市照明管理走向智慧化。在南京,3.3万盏路灯的日常维护,使用“滴滴修灯”模式。南京市路灯管理处设施运营中心副主任王鹏展介绍,传统的路灯维修,采用“巡修结合”方式,即人工边巡边修,效率低、周期不可控。“滴滴修灯”模式,是在路灯上安装一个手机大小的单灯监控终端,其具备通信、检测、开关、调光等功能,可以与控制中心“对话”,即实时传输路灯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对每一盏路灯的精确管控,达到亮灯率的在线监测。
2018年开始,南京市路灯管理处在奥南片区的3万盏路灯上安装单灯监控终端,今年2年初又将城南地区的3000多盏路灯纳入“滴滴修灯”范围。这3.3万盏路灯,维护管理的人工与机械投入下降30%,轻松达到亮灯率99%以上的管理要求。
除了“单灯监控”,南京还在探索“单灯调光”,即通过单灯控制器与LED灯具的结合,分路段、分时间、分场景对路灯进行调控。目前,“单灯调光”正在洪武路等31条主干道、支路街巷的路灯上进行试验。
智慧化是城市照明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江苏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开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李奔,用“塑形、通络、刻脑、赋神、组网”来描述路灯智慧化之路:通过塑形,完成软硬件结构和接口的标准化,实现载体结构、软硬件应用设备共享,大幅降低二次开发、对接、升级的技术壁垒,提高应用的灵活性、机动性;通络就是完成电力能源网络、通信网络等的贯通;刻脑,使单杆机器人对自身加载的所有设备形成智能自治管理,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精确的维护管理指令、动作;赋神就是完成逻辑、算法、规则支撑的功能场景的落地;组网意味着一个个智慧路灯机器人“手拉手”协作。
从2016年启动智慧路灯的基础性工作,到2019年正式开始智慧路灯建设,南京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南京夫子庙、河西青奥村等地的5000多个灯杆,已经具有智慧灯杆的基础形态。今年4月,该市在鼓楼区下关街道,结合宜居街区建设进行灯杆升级改造,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智慧路灯可以识别35米半径以内的人、车、设施,敏锐发现倚门出摊、乱丢垃圾、车辆乱停等情况,并及时喊话,提醒当事人改正。如果需要,智慧路灯会通知城管执法队员。
路灯逐步从传统市政配套设施,向智慧赋能的“新基建”转型。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南京市路灯管理处副处长姚牧表示,组织高峰论坛,并且建设“智慧照明——智慧杆创享空间”,就是要解决行业聚合力不高的问题,搭建共享、共创、共赢平台,推动城市照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