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面对明朝是“不死小强”,面对清朝怎么就“弱不禁风”了?
李自成于崇祯二年起兵反明,最终于崇祯十七年灭亡明朝,历时仅仅15年,这与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用时15年的时间一样,只不过李自成只是一统北方,并没有更进一步统一天下,而且在清军入关以后是一蹶不起,更是在一年之后在湖北遭到当地村民误杀,落幕的多少有些随意。
要知道李自成在明朝时期,说他是传奇都不为过,因为他的经历让人总是想起“不死小强”四个字,是屡败屡战,最落魄时仅仅只剩下十几骑躲于深山之中,也没有稳定的地盘,却一次次地在被击败以后重新站起来,最终是建立了大顺政权,颠覆了明朝,只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李自成在明朝时堪称“不死小强”,什么样的打击都击不倒他,在清军入关以后,虽然依旧是屡败屡战,但是败的一塌糊涂不说,而且仅仅1年以后,就被人稀里糊涂的误杀而死,都不是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
这其中差距也太大了,在明朝堪称“不死小强”,在清朝就弱不禁风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李自成自身能力不足,虽可借势崛起,但势没有了就跌下去了
李自成之所以可以快速崛起,主要在于明末的局势对他而言有着太大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当时天灾人祸之下,北方大地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李自成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所以提出“均田免赋”政策,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这样一来自然一呼百应,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因此可以快速灭明,这是李自成借的最大的势。
其次当时明朝处于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如果没有外患,李自成也没什么崛起的空间,但面对关外后金(大清)外患,明朝不只是精锐军队被牵制在边境,镇压李自成等起义军队并非主力不说,更是因为边关战事紧张之时,军队还要调到边境,给了李自成喘息之机。
在这种局势下,李自成站在风口之上,自然是乘风而起,但是明朝灭亡以后,这阵风就停止了,真正考验自身实力的时候,李自成是昏招频出。
首先是军事上,虽然重视关外大清的威胁,但并没有充分做出防备,像山海关这样的重地,没有派嫡系将领去镇守,只是派降将唐通带领八千人去接防吴三桂而已,等到吴三桂降而又反之后,轻轻松松就将唐通所部击溃。
而且在北京这样的军事重地,李自成并没有将主力军队集中于此,一部分是驻扎分散在新占领之地,更有一部分派往南方,所以面对吴三桂降而又反以后,在关外大清虎视眈眈情况下,李自成根本调动不了太多军队,结果是与吴三桂激战之时,清摄政王多尔衮突然率部杀出,李自成一方是大败。
其次在政治稳定人心上,李自成太差劲,之前攻城略地之时,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是以战养战,每到一地,主要是依靠查抄当地藩王宗室,还有官绅,但到了北京以后,依旧如此,是大搞“追赃助饷”,这样一来打击面太广泛了,彻底得罪了前明官绅,也意味着不能迅速接受前明遗留的政治势力,得不到前明官绅真正支持,统治并不稳固,这也是后来山海关大败以后,李自成并没有坚守北京,直接退出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风口过去以后,李自成借势虽然达到了高峰,但向上的风借不到以后,要靠自身硬实力以后,李自成是不堪一击,最终是爬得高,跌的更快更惨。
二、时代背景使然,明清两个对手大为不同
李自成崛起于明末,他面对的是腐朽不堪的明朝,明朝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多多,所以他自然可以屡败屡战,并且最终趁机崛起,因此可说是“不死小强”一般。
但清军入关以后,可就不一样了,清朝是新兴的王朝,不是腐朽不堪的王朝,对外军队战斗力强大,对内也没有诸如党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
这样的对手,李自成真搞不定,面对腐朽不堪的明朝,他都只能做到屡败屡战,面对新兴的清朝,不说失败一次就是死,但是一失败就意味着持续的失败,意味着崛起的空间越来越小。
像清军一开始政策就正确,就是追着李自成这个大顺政权领袖打,李自成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使得李自成就没有喘息之机,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经营调整,没有时间调整,最终在被持续追击下,李自成应该是率领少数亲兵侦查情况时,稀里糊涂的被当地村民误杀,简直太过突然,太过儿戏,使人每读史至此,总是感觉不真实,感觉比小说情节还要不真实,偏偏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最后总结来说,李自成之所以可以前期成功,自身固然有其闪光点,但他绝非雄才大略的开国之主,主要是当时的环境,太有利于他崛起了,使得他成功的太简单,以至于没有扎实的基础,如无根浮萍一般,看似飘的高,实则面对真正的狂风暴雨却不堪一击,所以等到真正的狂风暴雨来临以后,是迅速地泯然众人矣,后期是失败的一塌糊涂,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所以有时候还是要认清楚自己的实力,要稳打稳扎,不要急于求成,不然即使有着一时之功,但往往不会长久,反而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这样又是何苦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