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再聊橡树和木棉花
1.昨晚,吃晚饭、锻炼,忙完一切杂事后,都要准备睡觉了,突然想到了那几张不知道名字的花的图片。当时问过识花君,它竟然也说不认识,激起了我想知道花名的渴望。
于是在公众号里编辑,打算问下其他朋友。没想到,牵出来关于花的一段回忆,又不由得去复习了舒婷的诗。
我就是这样的夜猫子,每到夜深人静,文字就会悄悄地出来与我约会。
可惜昨晚,我狠心没有与她长纠缠,草草收笔,就赶紧休息了。
今天早上醒来一看,很多个微信,还有公众号私信。
真是功能强大的公众号和朋友圈。
成都姐姐晚上十二点半第一个告诉我,这花是芙蓉花,是成都市的市花。
有好友告诉我拍的是木芙蓉,叶子和花都很像棉花,她的家乡也叫木棉。还给我发来真正木棉树的图片,说木棉是广州的市花。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站得笔挺,花叶不相见,在初春时节红硕满枝头。
她说心中对木棉、对《致橡树》有一种执着的喜爱。
是的,她关注了我很久很久了,我们从来没有交流过,因为这首诗她专门给我发微信告知花名。
西安朋友(公众号:简生活录)告诉我叫木芙蓉,因为芙蓉一般是荷花的雅称,比如大家都熟知出水芙蓉。
蝶舞(公众号:蝶舞的阳光房)说,没见过木棉花,只认识诗歌里的木棉花,是独立女性的宣言。只是觉得你这文写的太短,意犹未尽的感觉。
厦大文学院教授(公众号:夜深风雨落弦头)说:哈哈!度娘不知人间事,懵懂妄解《致橡树》。
咋,我们都理解错了?
教授说他空了进行解析。
秀琴姐(公众号:散碎的日子)说,再读《致橡树》,觉得就算作者不同意,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木棉对橡树的深情理解为坚贞不渝的爱情!
感谢,可爱的友友们。
2.后来教授有时间了,在微信上讲述了舒婷与《致橡树》的故事。征得他的同意,放在这里和大家共享。
舒婷一天大学都没有上过,但她早已被厦大聘为客座教授,可见舒婷老师的了不起。我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听到舒婷老师提到《致橡树》,现摘录三段,以帮助诸位对舒婷老师的这首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代表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橡树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这两棵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
“因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木棉树和橡树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所以非常抱歉,很多人把这个(《致橡树》)作为能够并肩站在一起的象征,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的,当时写的时候也知道这一点。”
“《致橡树》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有一种悲剧性的东西,但是人人都把它当成了喜剧。”
那时网络不发达,作者或许表达过这个观点,但很多读者没有看见,所以很多读者的理解和作者的创作还是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我在百度上看了一下,大部分都还是说橡树代表的男性和木棉代表的女性,比肩而立,各自独立而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就像教授所说,对诗歌的理解,没有对与错,只有深与浅。
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我们没有理解原作者的初衷,但不妨碍大家的喜欢,以及该诗对当时青年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
3. 我查了下,这首诗写于1977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早已提出男女平等,但还属于包办婚姻的年代,那时婚姻一般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人自己谈对象,有的被社会上人非议,有的遭到父母的棒打鸳鸯。
记得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我们村里有一位姑娘,自由恋爱找了驻地的一位军人,当时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因为当时年龄小,也不太明白村人都说些什么,只是她跟军人走时很是替她担心,结果人家到现在都生活得非常幸福。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这首优美深情的抒情诗,表现出了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的爱情基础,应该是一面世就得到了当时渴望独立,追求幸福,想要主宰自己命运的青年人的喜爱和热捧。
我忘了自己接触这首诗具体是什么时间,想来最起码是九十年代左右。那个时候喜欢席慕蓉、汪国真的诗,三毛的散文,有的诗句和片断耳熟能详。
除了看和读,还经常摘抄,摘抄本和同学互相交换着看。出去散步时,还会捡些树叶,采些鲜花,夹在本子里,做成干花后,按契合的内容进行粘贴涂画。
经常和同学在课后,听着广播里的校园歌曲,坐在操场上,静静地读诗。
那时,没有手机和网络。
木心先生说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们常常仰望着蓝蓝的天空,鸽子吹着鸽哨从天空飞过,天气晴好,微风不躁,读着那些美丽经典的句子,年轻的心一次次被感动。
多年来,为了梦想和生存而努力奋斗,在追梦的过程中,有汗水也有泪水,当人生到了一定阶段,蓦然回首,当初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是否还记得那为诗而感动的青葱岁月?
我们有多久没有读过诗了?
往事不可追,未来仍可期。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下手机,看看小说,读读诗歌,听听音乐,写写字,安放好自己的情绪,一切,都还是很美好的。
人间值得!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