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中的大智慧

榫卯是中国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中式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

榫卯本身“开以阴阳,凹凸结合”,木材本身是主要建筑材料,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就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曾制作了一部故宫专题纪录片,其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进行的故宫模型通过榫卯结构硬是抗下了10地震,由此可见蕴藏在榫卯中的大智慧!

故宫模型硬抗10级地震

 榫卯,是连接山河
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运用榫卯技艺来建造房屋。唐宋时期,人们用其来修建木拱廊桥,不费一钉一铆,便能持久耐用,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浙江泰顺的泗溪姐妹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青山碧水中,灰瓦红身,檐角飞挑,脊兽灵动,如蛟龙飞腾,如“新月出云”。
廊桥特点在于廊屋于桥相结合,在提供渡河便捷的同时,也能供人休憩避雨,不过桥面的廊屋还有一个作用——为桥身增加压力,助其稳固。这也是廊桥的有趣之处,压力越大,它越坚固。
走到桥下,方可看见排排梁木综合交错、严丝合缝。纵横交错间承托着廊桥走过岁月沧桑,数百年的时光,站在桥上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唯有这“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木拱廊桥,静静伫立于此,淡看风吹雨打花落去。
榫卯,是以柔克刚 
榫卯结构中,常见于古建筑的是斗拱。
在一般的常识中,由于材料性能和缺乏机械,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能做得非常高大,即便帝王的居所一般也就10米、20米高,纵然如太和殿这般象征皇权的建筑,也不过35米高。
但梁思成当年爬过、拍过的那座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却是个例外。巧手工匠用数年时间,砍伐了2600多吨红松木料,才成就了这座高塔。

梁思成拍摄的应县木塔塔尖

其结果就是,相当于今天20多层楼的,高达65.84米的应县木塔,成为了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纯木结构古建。

木塔外看有五层,内还有四层暗层,所以其实一共是九层。从释迦牟尼到毗卢遮那,里头的佛像足够让礼佛者逐层膜拜。

这座塔的由来,还和辽宋结下停战的“澶渊之盟”颇有联系。当时的辽国与宋停战之后,王公贵族终于腾出了时间满足精神需求,此时这里普遍礼佛,于是辽国的皇后一心要修座佛塔。

应县木塔中的三位辽国皇后像

于是,在层层榫卯、斗拱的加持下,900多年里,这座木塔一直伫立在这座县城旁。

榫卯,是中国人的智慧
这些年,人们喜欢上了明式家具,其中关键便是榫卯结构。

王世襄先生说中国传统家具有五美:“木材美、造型美、结构美、雕刻美、装饰美”。其中,结构美是榫卯的灵魂。

榫卯讲究互相避让,以柔克刚,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一如中国人的“礼”——为人处事的智慧。

时至今日,榫卯结构筑造的古建筑,却如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以被遗忘的方式慢慢消逝。
但总有人不舍得。比如画家李乾朗,便花了20多年的时间,走遍中国,画下五十多个古建筑。
他说:“每次看到一个几百年的建筑时,都会跟他敬个礼,因为它要躲过多少劫数才能留到今天。”
呼吸之间,就是千年的风霜,是古人的智慧让它们绵延至今,更是冥冥之中的运气,才能幸存于世。
或许,中国的古建筑终究有一天会消逝在土地之上,古老的智慧也将随着掩埋。
回想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对于古建筑的热爱,林徽因即使身着旗袍,也要攀爬到木梁构架上,俯仰细量。因为“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
机缘难得,寻游不易。在古建筑还“活”着的时候,不如多去看一眼……

作品赏析 元盛隆:独板罗汉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