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人文:桂平西山脚下武陵桥边的红梅树,见证了苏轼的停留
挖掘少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桂平风情!
《大桂平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1
很多人说,苏轼没有来过广西桂平。以他没有像贵县(如今的贵港)那样,留下了痕迹作为依据。还说他“枉道”去贵港,就是为了见一下大孝子梁诏。
因为在古代,尊行的是儒家的“仁义礼智孝”,这是古人日常行为准则的规范。其时,苏轼已经是年逾花甲的人了,在那个时候,是妥妥的一个老人家了。不像如今,六十岁的大爷大妈还生龙活虎地热衷于广场舞和健身器械场地。
他带着小儿苏过(老三)“诏使三子前往谒,”也有一种让苏过去受教育的意味。
民国《贵县志》记载:
“甘露亭在县东一里,宋梁诏母墓也碧林亭在梁诏庐墓侧,苏轼易亭名曰甘露,林曰瑞松,书以赠之。里遭兵燹先严首倡修葺改亭为祠”。
“薰风亭在县东郭,宋梁诏读书处,今废。宋梁诏读书楼苏轼南迁留署今名,苏轼南迁诏使二子往谒,轼留语为署今名。按东郭即县东一里登龙桥孝子里,薰风二字乃东坡题诏二子读书处”。
这里先不说民国《贵县志》的严谨与否,总之,苏轼去过贵港是毋容置疑的。“东湖”,“南涧”,“熏风”等题字那是招牌证据啊!
不过对于“东湖”二字是否符合苏轼的书风?这个就难以苟同了。公元1894年,书法家陈璚欣然挥笔补书的“东湖”二字,怎么看都不像苏轼的书法风格。当然了,这里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重点!
重点是,他有没有在桂平停留过呢?
在贵港和桂平坊间争论不休,更多的人是觉得,桂平是在攀附名人声名在作势。也不想想,苏轼在桂平又没留下只言片语,还有题刻之类。有什么好作势的?
就像如今的布山县治之论。
贵港已经言之凿凿,并根据发掘到的汉代墓,汉代城,并且有一定的文献支持等等,就把秦代桂林郡布山县,汉桂林郡布山县定义在了贵港。更是以“布山文化”为文章,在各种城建项目中广而告之,套上“布山”二字。比如布山古郡,布山遗址公园,布山小学,布山路等等。
一句话,“布山在我家,宣传靠大家”。
2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轼被一纸贬书,从惠州贬至儋州,从惠州上梧州,在藤县和弟(苏辙)相见,子由(苏辙)给他规划了一条路线,就是过龚州(平南),达桂平(浔州),再到贵县。
为什么要这样走“枉道”呢?
因为理学大家周敦颐曾在龚州(平南岩)和浔州(桂平)(那时候桂平城还在山上)讲学,二程(程颐及程颢)也在那里读过书。并且他们在桂平西山上住过!
畅
当时的苏轼已经是老人,人老思旧,听到这些昔日的旧人的痕迹离他这么近,难免会勾起他的很多回忆(苏轼和“二程”都是嘉佑二年同科进士出身)。那个时候,周敦颐已经作古,老大程颢也已去世,而老二程颐则被贬四川,到了故友曾经生活读书过的地方,他怎么能不去看看呢?不认识的梁诏都去“往谒”,那熟人更加要去看看了。
还有,他作为被一贬再贬之人,加上都已将花甲之年,想到将要出海去儋州,无异于九死一生,还能不能北归都难说。趁这个机会不如再多走走看看?
这也是为什么他从惠州到儋州时间多走了半个月有余的理由了!
3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 》(宋)苏轼
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学小桃红杏色,闲识。
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碍。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籁。只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定风波》是苏轼到了桂平西山脚下,看到了梅树林有感所作。
很多人就奇怪了,如今的桂平基本没有梅花树,西山脚下的武陵桥畔更无梅树,苏轼是怎么看到梅树的?
这就跟北宋年间的气候有关了。北宋时期,正处于地球的“小冰河时期”,那时候的桂平是挺冷的,这样的气候时候梅树生长。后来随着0度线的北移。梅树渐渐退出了桂平的地域!
在隋唐时候,地方官员都有红梅迎宾,风柳送客的习惯。当时,桂平城还建在山上,而武陵桥相当于入城的入口,所以,在桥跟前栽梅树迎宾。而送客的风柳则是在如今的官桥边的秋柳亭旁。
只是现在,武陵桥畔的梅树林没有了,只有一些参天大树的荫萌,使那里显得清幽。而秋柳亭边的柳树也没有了只有那一片芭蕉树在摇曳,似乎在诉说着那些迎来送往的故事!
4
至于思陵山中,当时山高林密,民居凋然,人们都已经从窝西坪窝的旧城里,迁下到临江的新城中生活。苏轼在山中的流连,恐怕只有濂溪飞瀑才知道了!
不知道他有没有喝过乳泉的水?恐怕那时候的乳泉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泉眼而已吧?
这些都只不过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停留而已,不被人们提起,都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只是,对于桂平来说,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一个和文学巨匠擦身而过的遗憾!
待续,下篇更精彩!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