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发生防务摩擦和军事冲突的根源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冲突的根源是经济模式作为基础决定了文化意识。文化冲突又必然导致了防务冲突,东汉百年羌乱,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对峙,都是结果。

艰苦的环境、贫瘠的地缘条件,稀少的人口,落后的游牧经济模式,都决定了游牧民族不以劫掠为耻,重视生育轻视伦理,重视掳掠人口等价值观念

游牧民族崇尚强者,并不以抢劫为耻辱,认为这是生存的必须,弱肉强食,有能力劫掠是一种荣誉,这本质上是合理的,事实上,农耕民族本质上也是弱肉强食,只是因为生存压力相对小从而在文化外衣上更加光鲜。对于这个问题,阿拉伯半岛的游牧的贝因都牧民曾经有一个歌谣可以作为参考:

食物短缺的时候,我们以劫掠为职业,我们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那么,我们就劫掠我们的朋友和兄弟。——白衣大食伍麦叶王朝诗顾托密

经济文化差异决定了必然的军事冲突

例如,东汉和羌族100多年的长期冲突-----羌乱的根源,是汉朝把河西走廊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水草最优良的适合耕种的谷地盆地等小平原地区都控制了,并试图让当地羌人汉化从事农耕,造成当地桀骜不驯的牧民的反叛。

而反面的例子是食物短缺的游牧民族,一次次入侵中原,烧杀掳掠,造成惊人破坏!经济基础决定的军事文化,使不以掠夺为耻的游牧民族有相对更低的成本组织军事行动,同时也因为相对小农经济模式的汉人或者印度人有相对军事优势而容易得手,从而进一步鼓励了军事冒险!

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的军队以轻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生产和防务技能高度一致,组织成本低,后勤维持成本低

而农耕民族主要只有步兵,象印度人有少数象队

游牧民族的轻装枪骑兵 正面突击力量

以步兵为主的汉人农民组成的中原军队

2 游牧民族一旦突入农耕民族的核心区域,他们的劫掠和破坏就会加速小农系统的财政破产,同时,他们劫掠所获得财富和粮食壮丁等资源,也使他们能招募或者裹挟更多的农耕民族的叛军作为前驱 扈从和向导作为炮灰伪军同盟。

例如 蒙古裹挟华北汉人一起进攻南宋,当四川作为南宋重要的财赋基地被摧毁后(1200万南宋四川人只剩余90万),南宋也就无力回天了

有如 阿富汗回教徒穆斯林军队(德利苏丹国的建立者)入侵印度后用劫掠所得招募了大量突厥雇佣兵,加速了印度军队的瓦解。

3 游牧民族人口虽然少,但是牧民因为游牧和骑射功夫就是生产技能,比汉人农业壮丁先天有更强的战斗技能

同时游牧民族就地抄掠补给 不需要太多后勤,而汉人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典时期落后的小农生产力和高成本的运输消耗,使的汉人军队的防务动员成本极高,汉武帝对匈奴 隋炀帝对高丽的战争都消耗了几百万农业壮丁和几十年的粮食积累,高昂的战争成本带来的消耗和饥荒使得人口大幅度减少

例如:

契丹人崇尚强者,弱肉强食,行军基本不带粮草主要靠就地补给和抄掠,他们的价值观也不以抢劫为耻,反而认为是强者的表现。大同元年,契丹人进入中原后,在耶律德光的纵容下,开始“打草谷”,就是打着给马找草料的旗号公然抢劫,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据《辽史·兵卫志上》记载,在辽国初年,军队出征时,“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被辽人称作“打草谷”。

耶律德光在和后晋的战斗中,杜威率汉人军队叛变作为契丹军的前驱和向导一起进攻汴梁。等到汴梁被攻克,后晋灭亡,耶律德光有心做中原的皇帝,犹豫不决。赵延寿看到契丹军士在汴梁胡作非为,于是进宫见耶律德光,请求他给契丹兵发放饷银。耶律德光说:“我统兵在外,从来没有给他们发过饷银,要是他们实在没钱,就自己去打点草谷好了。”他所说的打草谷,其实就是纵容契丹将士烧杀抢掠,于是开封四近的百姓被契丹兵杀戮抢劫一空。

他留下述律平的侄子萧翰任宣武军节度使,留守汴州,自己则带着大批文武官员起程回国。临走时,他还不忘带走晋朝的6000嫔妃美女、十万壮丁,大批书籍,工匠和财物,几乎把开封城掳掠一空,留下一群饥饿的老弱病残的开封居民。归途中,他对敢于反抗的地方残忍地采取了屠城之法,走一路杀一路(例如契丹军撤退中,河水以北的相州因为拒绝接纳契丹军入城获取补给被屠城,十几万人被屠杀。)。

耶律德光消灭晋朝之后,发现后晋后宫佳丽六千,个个都是貌美如花的汉人女子,在返回国家的路途上,耶律德光患上了疾病,太医劝告耶律德光最好不要靠近女色,但是耶律德光依旧在每天不停的疯狂奸淫后晋的嫔妃,结果因为自己过度的纵欲丧失了自己的性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