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衰落?谁在崛起? — 汽车品牌争霸启示录

作者|李嘉乐

编辑|岛岛

期数:2522

来源:人和岛会员

随着汽车各项技术的进步迭代,以及互联网赋能之下的各种销售和渠道的尝试,关于燃油车和电动车,直营店与授权4S店之间,谁强谁弱,谁是谁的终结者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定论。

今天,我们从制造业发展规律的角度,通过对标其他行业,看看未来还会有哪些默默无闻的品牌将迅速崛起?哪些如日中天的品牌将日落西山?

家电行业中曾经发展速度最快、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电视机行业。目前关于直营、分销,技术革新、代工贴牌,价格管控和区域代理,硬件同质化、网联化、内容订阅等玩法,在电视行业群雄混战的历史场面中,都能看到影子。大家大多经历过电视机行业从无到有,从紧俏到泛滥的各个时期。

电视行业,是中国本土制造类消费品行业中,最先完成从学习到模仿,再到超越和创新,最后打回他们本土市场全过程的完整周期。对标汽车行业,我们汽车经销商的启示有哪些呢?

启示一:国产替代

1、背靠外国  品牌=赚钱

在早期的电视行业,市面上80%的产品都是进口品牌,如夏普、 松下、索尼、东芝,主要是日资品牌大行其道。一是价格贵,二是饥饿营销。在这个时期的经销商,谁能拿到品牌代理权,谁就能躺赚。城市家庭月收入1000元上下时,彩电卖到1300-1500元,利润率30%,而且长期供不应求。

同样,我们去看汽车行业,也是一样。早期桑塔纳卖到20万元,那时候家庭人均收入才几十元。只要上游零配件和核心技术都是外资品牌做主,那么汽车销售的利润空间,就不会太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决定经销商盈利的,就是能不能拿到经销权,能不能拿到车。

2、技术突破,国产大混战

在电视行业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后,先后冒出了上百家国产公司,在同质化的技术和配置之下,进入全面的价格战,直到最后TCL、创维、长虹、小米等剩者为王。

汽车行业目前也处在这个时期,随着入场玩家的增加,主机厂产能过剩。不合理的压库,压缩了经销商的利润以及生存空间。经销商集团在主机厂品牌的混战里,有做大做强的,但更多是不温不火的。车市火爆时,跨行业投资的单品牌和孤店,大概率是大混战之后倒闭跑路。

在某些细分区域,经营高端品牌的经销商,在小而美市场里活得还不错。在主流的价位区间,二线合资品牌首先被挤出市场,例如韩系和法系车。未来德系、日系和美系会如何发展?目前看到斯柯达、福特、三菱、铃木等品牌陆续销量锐减。

随着国产品牌在技术和口碑后来居上,人们对于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的信心加强,合资品牌经销商需要面对一些无解的问题:

首先,外资技术越来越不给力,以德系为例,德国本土大规模裁撤燃油系统的研发,来自外援传统的技术优势一去不复返。在国六排放实施的时候,有些品牌的车直接停产。

同时,在城市化的新阶段,人口结构变迁导致合资品牌的潜客群体缩水。合资品牌的车型大多是按照三口之家研发,按照目前的生育率和结婚率,我们社会新增的三口之家,可能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销量。

作为经销商,是选择继续与经营多年的合资品牌同生共死?还是尝试经销中国品牌、亦或转型高端豪车,还是二手车呢?我们拭目以待!

启示二:价格战

当年所有电视行业巨头,长虹、康佳、TCL等,都有军工行业的背景,核心部件都是早期军工技术。这类企业在各个省,既能解决就业,又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市场扩张欲望。强者恒强的逻辑推动电视市场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以及配置升级战。例如,2010年40寸液晶电视的价格是4000元,到了2020年已经干到600-800元(某多多)。

在国产车把合资车大规模挤出市场的同时,彼此之间为了抢占市场,价格战也愈演愈烈。

最早时候,合资品牌之间竞争很温和,定价又高又稳,配置功能迭代慢,我们买的新车总比国外老一代,甚至国外车型换了两代之后,我们才换一代车。对于经销商来说,厂家的市场营销套路不够凶狠,也不够灵活,复制黏贴、修修补补总能活下来。

但是,当国产品牌崛起后,就慢慢进入车市清场的环节。每款车的定价,都要考虑针对目标客户人群的消费心理,但是同样价格之下,配置多的总会更受欢迎。那么,在各个价格区间内,配价比和性价比,就成为国产品牌变相价格战的胜负手。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新四化。

最了解国人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人。在动手抢占市场时,招招打七寸。电视行业是搞分辨率,搞屏幕尺寸,汽车行业搞的是舒适科技配置,打的大屏导航成标配,打的天窗各个都是全景,其他智能科技配置,也是一言不合就标配,打的合资品牌晕头转向、血流成河。

以语音交互为例,中国品牌在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公司的技术加持下,各种方言均能识别,大部分合资车的车机系统,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

当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却看不到地上的蝼蚁。主机厂把车内配置堆砌得让客户看得直拍大腿,也顺道打得装具展示区寸草不生,装具精品经理们为了开拓新产品,薅光了头发也找不到几个能加装的。

目前隐形车衣,车身改漆在电动车店里成为重要的盈利点,未来燃油车经销商可以借鉴。

启示三:渠道战

在电视行业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出现了产供销联合体,例如长虹彩电在河南的超级经销商-郑百文百货,用十几亿的资金规模拿货,比其他所有品牌的中小型经销商,都低两百块左右。然后,开始往市场上低价销售,拿到市场份额第一,顺道把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也压到底。

汽车行业中,不乏有主机厂的销量是依靠几个大型经销商集团的。与超大型的经销商集团进行合作,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对于代理此类品牌的中小经销上来说,是很难与皇亲国戚竞争的。当然,如果经销商集团的经营出现问题,会连带影响品牌的销售节奏,这类品牌厂家被渠道绑死的经典案例,我们就不举例了。

在某些品牌培养巨无霸时,TCL选择在各地与地头蛇合作,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小经销商,作为分销渠道,避免产生超级巨头。

很多汽车主机厂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尽管管理成本高,却可以更灵活,销售和营销政策更能执行到位。不被某一个单一渠道彻底绑死,就保持了自身的主动权。

目前,关于直营店、特许经营权+分销和特供网约车等渠道的争议较多,具体哪种效率更高,更适合主机厂的发展呢?目前来看,电视行业还是渠道分销模式和电商模式双管齐下,只是售后维修少了很多。如果以后全面电动化和智能化,那么汽车经销商的售后业务,也会大大减少。

启示四:路线选择

降价和渠道,汽车行业还在经历两件大事。

一、布局海外市场

原来的电视市场,从被外资品牌全面占领,到后来的走向海外,吊打全球,被他们以各种理由刁难征税,直到站稳脚跟。未来,我们汽车行业,也会从发展自己、挤压合资、走向海外,交学费、引领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车企海外并购被骗,这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我们也有吉利为代表的品牌,在出海和并购中越来越强大。

作为汽车经销商,能不能跟着出海呢?我们体系化的经销商运营管理能力,能不能输出给周边地区,利用发展的时间差,在当地市场吊打当地经销商呢?

二、技术路线选择。

电视行业的每次技术更新,会影响一批品牌的生死。长虹赌错了方向,屯了70%显像管和相关技术,后来陷入被动。

在汽车行业里,但凡和新能源技术有点关系的,都受到了市场更多的认可。这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是品牌大局观的收益。

有人会说造车新势力死了上百家的PPT公司,换个角度想,他们如果是直接造燃油车,那个PPT和车型都是没人看的。例如,理想汽车的配置和价格,如果抛开增程技术和新势力的元素,想在30万价位区间抢下蛋糕,看看国产品牌和合资品牌旗舰车型的销量就知道了。

作为经销商来说,需要注意“盈亏同源”的问题,有些品牌的新技术,确实对于整车销售很有利,但是对于售后和全价值链,需要做相关转型才能持续盈利。

例如,近期来看,自动驾驶辅助技术迭代,会减少钣喷整形的业务量。长期来看,铝制压铸车身技术,会加速车型升级换代速度,零配件压库的计算方法也要及时调整。

总的说来,行业发展自有其规律,如果总是把“我们行业有我们的特殊性”挂在嘴边,那就是在偷懒。汽车经销商要追随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做好自己的转型。

好文推荐

离开4S店的人去哪儿了?他们过得还好吗?

4S店2022年预算的构思和建议——销售市场篇

4S店总的家庭背景与事业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