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煤油灯

这篇文章写于2018年9月20日,刚又翻出来看了看,又一次感受到当初写下时内心的触动,也许这就是记录的力量,让你随时回到记忆中的时刻。
成年之后我经常回想,为什么自己总要写出点什么,这样用文字倾诉的源头来自哪里。不费多大力气就想起来,读小学时的某一天放学后,我突然有一股很强的冲动,想记下奶奶的事情,于是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作业本和笔铺在面前,然而坐到天黑还是没能写下一个字,那是第一次,我发现脑子里想的很多事用笔是表达不出来的,这种感觉很惆怅很无力。
现在我终于能写下来奶奶的故事了,虽然写的不好看的人也不多,但是《口述历史:奶奶的前半生》这篇文章在某个平台还是收到了一些回复,看着这些回复挺感动的,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单纯记录的心态,没想到还能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家人,这是意外的惊喜,在能陪老人的时候,多多陪陪他们吧!
————以下为正文————
最近厨房的灯坏了,一时半会也修不好,晚上只好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做饭。昨晚就这样在模糊的灯光下切菜时,看到墙上自己的影子,突然就想起来奶奶家的厨房。
上次回老家,去村子里的一个只有两个老人住的院落拍的
九十年代初,奶奶家的厨房用的还是煤油灯,一个罐头瓶子里装满煤油,点燃棉芯,豆大的光在屋里晃啊晃,奶奶在厨房里忙碌地准备一大家人的晚餐,那就是我的童年的记忆。
那个厨房大概是2000年左右翻修的,翻修之前,屋子里还是土地,墙壁上因为常年的烟熏黑黝黝的,锅台在厨房一头,油盐在厨房另一头,做饭时得走十来步才能取过来调料。
那时候两个小叔还没有各自成家,爷爷的身体也还好,奶奶要做一大家人的饭。父亲是老大虽然自立门户了,但是冬天时要早早起床上学,父母起不来做早饭,我常常跑到奶奶家吃饭。
老人养的鸡
记忆中,一年365天奶奶都是早上五点多起床的,先烧一大锅水装满暖壶,顺便打两个荷包蛋给爷爷吃——这荷包蛋爷爷大概吃了有几十年。然后才开始准备早饭,冬天的早饭一般是红薯玉米糁,柴火熬的粥香浓,红薯被煮得几乎融化,如果不是赶时间我能喝上两大碗。煮好早饭,已经是七八点,待一家人吃完饭收拾锅碗,喂猪喂鸡,忙完九点多,半晌子要过去了。这样忙碌的早晨,奶奶过了一辈子,印象中没有哪一天是起不来床或者起迟的。过去我只是默默吃好她做的早饭,从没想到这背后是一位主妇就这样从青春熬到了白头。如今写下来,才意识到她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
按照农村规矩,孩子婚后就该分家,自立门户,所以我出生时已经搬出了老房子。但初中、高中那几年,父母不在家,我作为留守儿童,周末和假期依旧是跟爷爷奶奶住的。初中时住校,每周五下午上完两节作文课可以回家,那时候还没有补习班,一下课几百个小孩冲到车棚领取自己的自行车骑回家。每逢周五,奶奶做午饭时都会在蒸笼上给我留一些吃的,我到家狼吞虎咽地吃。
如果人生中可以选择一些画面来定格,我一定会选在那个时候的一幕。那时候老房子还没有拆,刚放学的我坐在厨房吃东西,她在案板前揉面,家里的大黄狗蹲在我身旁等着吃掉下来的渣,院子里一群鸡咕咕地走来走去,当时那个十几岁的小女孩从未想到自己会一生都会记得那个画面。
老式轧井
读高中时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临走,奶奶也是要煮一大兜鸡蛋,让我带上。现在我一年只能回去一两次,她依旧提前几个月就把我爱吃的咸鸭蛋腌上,捡出品质最好的花生,或是留着树上摘下来的柿子让我带走。
现在她已经75岁了,不用再为一大家人做饭,但是她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一个人要照顾瘫痪几年的爷爷,并不比年轻时候更轻松。
上次回去,她想蒸一些我喜欢吃的豆包,揉了一会面就开始腰疼,我在旁边搭把手,这才发现她的头发已经花白。多希望时间慷慨一些,在她身上过得慢一些。

水萝卜

这篇文章,想写的很多,但又觉得语言表达不出,删删减减,只留下了这一点。前几年有次回家,一边择花生一边和奶奶聊天,她讲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事,战时和饥荒时期,都说了一些。我把她的讲述记录了下来放在印象笔记里,一直想再整理一下,却一搁置就是几年。(现在已经整理好发出去了——口述历史:奶奶的前半生
写这些文字时,有好几次被泪水模糊双眼,不仅仅是有点想家,而且是第一次发现这世上有人不计回报地对你这么好。要知道世上存在这么两三个人,一生就该知足了,他们是奶奶,是父母,是丈夫。而我也会将这种感情传递下去,让我自己的子女、儿孙感受到无私的爱——像奶奶对我那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