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兴趣
职业与兴趣
文/沉吟先生
职业,按百度的说法,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其实,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职业,就是工作。这就像你在单位叫许文强,回了村里叫二狗子。
每个人的职业都不同,但不管什么职业,最终的目的,往大了说叫“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往小了说叫“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其实,对于“并满足精神需求”这一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不一定所有的职业(或工作)都能做到“满足精神需求”。所有的职业最初衷最单纯的目的,只是“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说文雅一点,是为了生活,如果再赤裸一点,是为了生存。没有人是带着“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崇高目标生下来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不过是工作者在为了养活自己而工作的同时,客观上也在养活着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上初中时政治课本从价值观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其实没错。
那么,“并满足精神需求”这句话应该往哪里放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题目,这就涉及到了题目中的第二个词,叫“兴趣”,或者说叫“爱好”,这也像你在单位叫许文强,回了村里叫二狗子。所以,这篇文字,也可以叫“工作与爱好”。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最简单的数学排列组合题。先给定三个元素:工作(A)、喜欢(B)、不喜欢(C),进行组合,从数学角度,结论是这样的:A-B、A-C、B-C。但实际上B-C的组合在我们这里是无效组合,因为“喜欢”和“不喜欢”是冲突的。那么只剩两个结论:A-B、A-C,即喜欢的工作和不喜欢的工作。现在我们将这两个组合再进行排列:A-B、B-A、A-C、C-A,四个答案,即“工作—喜欢”、“喜欢—工作”、“工作—不喜欢”、“不喜欢—工作”。我们来看这四组答案:当你的工作恰巧是自己喜欢干的事的时候,A-B和B-A的模式其实是无分别的,不需要选择,谁排前面无所谓,因为自己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享受乐趣,既是工作,也是兴趣,或者说既是兴趣,也是工作。问题在A-C和C-A的这两组模式上,你是选择A-C还是C-A?
在就业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恰好是他喜欢干的事(即A-B、B-A模式),那么他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所从事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所谓“成功者”,至不济,他也是一个快乐的工作者。因为他会很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会倾注自己的感情,使工作这件枯燥的事情有了灵气。对于这种职业,我们通常有一种更高大上的说法——事业。
但在现实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否则,也不会有“业余爱好”这个词了。在你所必须要从事的职业和喜欢干的事有冲突的时候,你必须要做出选择,A-C还是C-A?要么是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你不喜欢的事而放弃了喜欢干的事(A-C),要么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好而放弃必须干的事(C-A),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爱好是坚持不下去的,因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没了,连生存都是问题,谈什么爱好?在A-C模式中,还有一种处于夹缝中的生活状态:在干你不喜欢的事的余暇干点喜欢干的事(业余爱好)。
命运就是这么奇怪,按数学排列组合的逻辑推理,“A-B、B-A”、“A-C”和“C-A”这三种模式应该是最常见的模式了,但偏偏不是。
先说“A-B、B-A”,能有幸将职业和爱好集于一身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果有,前面说了,至不济也是个快乐的工作者,如果再加上一点天赋和勤奋,那么他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天才就是这样炼成的。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一开始,职业和爱好是相融的,但当爱好变成职业,慢慢就不是爱好了。因为兴趣爱好是用来休闲消遣的,自然会很放松。一旦变成职业,就有了责任和压力,所谓“心关得失便艰难”。所以能够将职业和爱好集于一身,融为一体,并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取得耀眼成就的人,有,但不会多。
再说“A-C”和“C-A”这两种模式,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趋利避害是一个人最正常的思维方式。以前喝过一碗鸡汤,原话忘了,但大概意思是你活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喜欢干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在“生存”和“爱好”的选择中,如果只能单选,那就选生存吧。所以,在“A-C”和“C-A”两种模式中,选择“A-C”模式的总要多一些,因为谁都要生活,这叫“为生活所迫”。至于“C-A”模式,其实是一种柏拉图似的选择,或许有人选,但下场一般都很惨。
现在,答案出来了:“A-C”模式胜出。但在这种被迫的劳动中,工作者会感到一种痛苦,因为你所做的事并不是情愿的,而是被迫的,所以,就有了“差事”,这就是绝大部分人会觉得上班痛苦的深层原因。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你在做你并不喜欢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我们前面说过的处于夹缝中的生活状态:在干你不喜欢的事的余暇干点喜欢干的事(业余爱好)。也就是说,你生存的手段是你所不喜欢的工作(必须要做的),同时,也得有点业余爱好,否则,这生活是多么的无聊。人,总是要有点爱好的。
很奇妙很诡异的答案出现了,逻辑上最不应该出现的事出现了:处于夹缝中的生存状态所占比例竟然是最大的。
也许有人说,还有一种生活状态,叫我不上班,但我活得很好,想干嘛就干嘛。嗯,你说的是官二代或富二代甚至渣二代,但我跟你说,这种东西是一种畸形产物,不是常态的东西,所以,请你闭嘴。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还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宋徽宗赵佶、明熹宗朱由校、南唐后主李煜。他们是皇N代,他们的工作是做皇帝,但他们的兴趣却不是做皇帝。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和院体花鸟画独步古今,李煜的词称绝一时,他们在文艺界的地位远高于其在皇帝界的地位。而明熹宗朱由校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木匠,每天不务正业,就喜欢拿几块木料敲敲打打,一不小心就会做出一件精美绝伦的木器,乐此不疲,废寝忘食。魏忠贤往往在他干木活儿干得起劲儿的时候去请示汇报,这时候校哥儿就会很不耐烦地说:“你看着办,别来烦我,忙着呢”,魏忠贤就是这样掌权的。这几位爷在本职工作上其实是相当不称职的,赵佶和李煜把江山丢了,沦为阶下囚。朱由校好一点,没成为末代皇帝,但明朝天启年间被魏忠贤搞得乌烟瘴气,朱由校这个皇帝不能说没有责任。
所以,最常态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干着自己不喜欢干但必须干的工作,在工作的闲暇之余,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一点业余爱好,俗一点的,可以是麻将扑克,雅一点的,可以是琴棋书画。但是,如果爱好还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或者说转化所产生的价值还不足以支撑你的生活,那么,业余爱好最好只是爱好,那份你不喜欢的工作才是你生活的本钱,生活,要兜得住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