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 (8卷) 选入79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言律诗 (1)

五言律诗 (2)

五言律诗 (3)

五言律诗 (4)

五言律诗 (5)

五言律诗 (6)

五言律诗 (7)

五言律诗 (8)

五言律诗 (1)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作者介绍】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祖籍陇西。睿宗李旦之子。睿宗延和元年(712),受禅即位。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安史之乱,出奔蜀中,后其子李亨(肃宗)即位,尊为太上皇。至德二载末回长安,后即抑郁而卒。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明皇。

他爱好音乐,讲究声律,能自度曲,并亲自教导梨园子弟,又善书法,在艺术上不失为一个行家。对大臣文士也能礼遇,贺知章回乡,曾作诗送之。唐之能诗诸帝中,他要算是高明的一个。唐诗之革新发扬,并能吸收外来的乐曲,达到盛唐的境界,他的爱好倡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曾至孔子宅亲自奠祭,因写此诗。

孔子一生,变化多端,此诗只写他栖遑不遇的一面,如纪昀所谓“只以唱叹取神最妙”。又说:“五六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亦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围绕望月终夜怀念远人的诗。先是从室内走出到室外,后来又回到室内,应该是天将亮了。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作者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年十四即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乃客蜀中。为虢州参军时又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福畤因受累而谪迁交趾令,勃前往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才气最高,相传作文先具“腹稿”,初不加点,也善为骈文,名作有《滕王阁序》,承六朝藻饰之风而特为雄放,也象征当时政局正处于上升时期。其诗以“高华”著称,内容较六朝宫体诗扩大,音调的宛转变化,则又吸取乐府之长(如《采莲曲》)。也由于四杰的努力,诗风已有所改变,于五律的格律逐渐树立,故使杜甫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称。明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也是说得很公允的。

此诗起句严整雄阔,三四两句则承以散调,即由实转虚。这八句皆送别时慰勉之词,却非信笔应付的话。全诗开合顿挫,却又气脉流通,应是唐人律诗的正格,也是王勃的杰作。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⑩;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介绍】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史,又因赃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辩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赡,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据清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中所载,高宗仪凤三年(678),作者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讽谏,被诬以赃罪下狱。此诗即作于此时。他另有一首《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有“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句,也可证与赃罪有关。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作者介绍】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巩义市(今属河南)人。因他属于襄阳杜氏一支,故新旧《唐书》作襄阳人。高宗咸亨间进士,历任尉、丞等职。武则天时迁膳部员外郎。因结交张易之等流峰州。后起复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以有他这样的祖父而自豪,他自己也恃才傲世,颇为自负,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旧唐书》本传)。年轻时又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称“文章四友”,而以审言诗最卓著。近体诗虽梁陈已有,但到杜审言却发展得更完备了,王夫之所谓“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薑斋诗话》)。杜甫的排律也从他那里有所承受。

入选的这首诗,也有作韦应物作的。

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贴“物候”二字。中间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杂 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间进士。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郎。他与宋之问齐名,有“沈宋”之称。又皆谄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曾因受赃被劾,未追究,值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在今越南境),后复起用,官至太子詹事。卒于开元初。他的主要活动在武则天时期,其作品也多是陪幸奉侍之作,如《唐诗纪事》所录,全是这类颂诗,一方面也因这时国力较为强盛的缘故。除此之外,写闺思的如本书所选两首,谪贬后如《夜宿七盘岭》、《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还是较有抒情色彩之作。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从古律过渡到真正的律体,沈宋是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的。律诗在形式上要求声调谐和,对偶整齐,他们是达到定型的地步的,而这正是律诗所以成为律诗的重要条件,如卷六中的《独不见》,前人也有推为唐诗中一气呵成的七律之冠。

高棅《唐诗品汇序》云:“沈宋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律诗的历史地位。

诗以闺中少妇为主,实也包括她远戍的丈夫,末两句便是共同的愿望,也即上通首两句: 只要把龙城拿下,就可解黄龙之兵,回来共赏团圆之月。于凄怨中仍含积极意义。

五言律诗 (2)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年轻时即知名,曾任左奉宸内供奉,实近弄臣,故得倾附张易之兄弟,受知于武则天,并随从游宴。二张败,谪泷州,忽又逃还。睿宗即位,以之问曾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今属广西)。玄宗先天中,赐死于谪所。其友人武平一将之问诗编为一集。

他的诗以律诗见长,间工五古。他与沈佺期齐名,为人则谄事武、张,巧于奉承,善看风色;为诗则使五七律体制益臻完美,值得在文学史上一提;既经贬谪,处境骤变,故也写出若干较有情致之作。这一些,沈宋都是近似的。

作者另外还有一首五律《度大庾岭》,也是写南谪时心情,《旧唐书》本传说:“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此篇即其一。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任荥阳主簿,后参加群书整理工作。以洛阳尉终。

他早年即以诗著名,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但今收录在《全唐诗》的只一卷,十首。

此诗题目,《河岳英灵集》作《江南意》。写冬末江行途中所见所感。一二两句的客路、行舟实是互文,意即旅程在青山绿水之间。五六两句见锻炼功,《唐诗纪事》卷十五云:“诗人以来,无闻此句。张公(指张说)居相府,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其倾赏如此。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 惟闻钟磬音。

这是常建的名篇。从头到尾,都是写出“清晨”二字,而且愈转愈静,其曲径通幽一联,尤为欧阳修爱赏。

原诗是五律,但起首两句是对的,而以警策见称的三四两句,反而对得不工,如以“通幽处”对“花木深”。又如第六句“空人心”的“空”字,也应用仄声而却用平声,沈德潜说是“此入古句法”,也即还带些古体诗的作法。

起首一联,前人叫做“十字对”,因其十字一意,完全浑成之故。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等曾荐岑参可充谏官之职,故诏以参为右补阙。次年乃作此诗。下半首借白发而自伤迟暮,如已到花落时节,无可尽力,别人却像鸟入青云那样飞腾,实也有些牢骚。因这时他只四十四岁,还比杜甫小三岁。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此诗为孟浩然遣归南山时,李白送行所作。从诗中“白首卧松云”句看,当已是浩然晚年。旧注云:“盖始相识而尊礼之如此。”

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因爱重孟浩然诗律,欲荐之朝廷,俾为颂诗。“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饮不赴。由是闻罢,浩然不之悔也。”与诗中所引“中圣”典故正相吻合。李白之所以故用僻典“中圣”而不用“中酒”,盖“中酒”只能平写其醉态,“中圣”还包含他的品格;与下句的“事君”相对,也更见工巧。唯第三句“弃轩冕”与第六句“不事君”,意有重复处。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开元十四年(726)刚刚出蜀东下,在长江途中作。年二十六岁。当时是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心情的。

诗中三四两句,胡应麟《诗薮》说:“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王琦注引丁龙友曰:“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此诗语言流畅而情意宛转蕴藉。沈德潜云:“苏李赠言多唏嘘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李白五律,往往于一气不断中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思,此诗即其一。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李白在《劳劳亭歌》中也提到谢尚与袁宏的故事,都是抒写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虽为五律,却并无对偶,孟浩然《舟中晓望》中的“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二联,句法也同。后人颇有解释,王琦注引赵宦光说,李、孟“二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故调律则律,属对非律也”。这说法终嫌牵强。“属对非律”一语尤费解。杨慎说:“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这话有一点道理。《唐诗三百首注疏》中引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却不能说明孟浩然的一首。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李白《鹦鹉洲》的话最得要领:“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这就是能从诗的发展观点来看,因而也适用于上述孟浩然诗。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此类诗“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五言律诗 (3)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在长安作。当时长安在叛军占据下,经过烧杀劫掠,景物全非,感时之余,也益切思家之念了。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携家逃难,最后安家于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中途被叛军所执,带到长安。这首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妻之作。杜夫人姓杨,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由于两人共经艰苦的流亡生活,每逢分离,常有怀念之诗,如另一首在梓州时所作《客夜》,也有“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之句。

诗本来写他自己思家,却写成妻子在想念他,故而感情也曲折而深刻。

春宿左省

杜 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杜甫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此诗为次年(乾元元年)在长安时作。左拾遗是谏官,所谓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诗中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写情,也即自暮至夜,又自夜至朝时的情景。纪昀在《瀛奎律髓》中评云:“平正妥帖,但无深味。”这时期杜甫写的有些诗,还不脱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的习气,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的:“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

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 甫

此道昔归顺, 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 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 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 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杜甫身陷长安时,曾于四月间冒险走出金光门,由小路到了凤翔行在(因二月间肃宗已自灵武至凤翔),即授以左拾遗。十月,肃宗返长安。次年(乾元元年),因宰相房琯战败去职,杜甫上章辩护,触怒肃宗,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又进谗言,遂贬华州司功参军,于是又从金光门而出,但此后即不再回到长安了。

此诗选在紧接《春宿左省》之后,使题中的“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云云有所照应,也见出本书编选者的用心。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有弟四人,即杜颖、杜观、杜丰、杜占。这时唯杜占同在。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夜在秦州时,怀念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而作。月亮本来普照大地,可是因忆弟而念家,因念家就连故乡的月色也比他处可爱了。下半首四句,写虽有弟而皆分散,分散又皆无家,以致死生不明,于是想写信去问,却又老是寄不到,何况还是烽火连天。曲折的心事尽现于此二十字中。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本诗与五古中《梦李白》二首,同是乾元二年(759)秋作。诗中设想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会经过汨罗江,其实这时李白已遇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了。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能建立。文人相重,末路相亲,竟于杜甫身上见之。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 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诗作于代宗宝应元年(762),送严武奉召还朝。

杜甫在蜀时,生活上很受严武的关怀,所以他对严武也很感激。本诗末两句写严武走后杜甫彷徨寂寞之感。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也云:“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即是说,严武一走,他也不想老死蜀中,准备回长安了。这都说明他对严武依恋之深。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镇蜀,次年四月,死于任所,年仅四十。五月,杜甫也去蜀东下。

严武治蜀,以“恣行猛政”称,史多不满之词,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后人读杜诗的,因推重杜并也推重严。唐代镇蜀者甚多,庸懦贪污辈固不必说,像韦皋、杜鸿渐,也有政绩足纪,而其名反不及严武,其原因就是由于杜诗的影响,“然则公之倚赖武者在一时,而武之倚赖公者在万世矣”。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 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 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 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代宗广德二年(764)在阆州(今四川阆中市)时将赴成都作。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交,晚年又视为“醇儒”。这时看到孤坟在外,林花摇落,故也倍觉凄凉。

谈到杜甫生平,必及严武、房琯,故选此二诗。

方回《瀛奎律髓》评首句云:“他乡已为客矣,又复行役,则愈客愈远。此句中折旋法也。”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四月,严武卒。五月,杜甫即率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当舟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四。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出峡后漂泊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此诗当为同年冬天作。诗中写景实只两句,可是这两句却已尽其大观,表现出它的“虽小而大”的高度技巧。正如黄生所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五六书怀,却又如此暗淡落寞,然于感怀生平,俯仰身世之间,就显得波澜顿挫。通过最末两句,则又把全诗的主题,统一在诗人的怀抱上,正如黄生所说:“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参见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说明”)所谓杜诗的“沉郁”,在这些地方正是曲尽其能。

五言律诗 (4)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已经是秋深山寒了,山景应该是萧瑟的,却反而显得苍翠;水也应该是涸而无声,却还是潺湲成流,竟日可闻。单这两句,就写出这一带山光水色之如何可爱,又写出了诗人之如何有情。

此诗也像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一样,一二两句对得很工,三四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从“竹喧”(竹林中众语声)一句中,见得洗衣女不止一两个。由于古代西北地区得水不易,刚巧逢到一阵雨后,便于月夜结伴而去,难怪洗涤回来,一路上语声不绝。黄培芳于《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评云:“写景太多,非其至者。”这话也有一定见地。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辞官归隐时的心情。第三句的流水喻一去不还,第四句的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末句则隐露自己不想再与闻世事。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末两句写山远人少,不同于一般写景: 如果山里的人家多,作者即可就近借宿,也不必“隔水问樵夫”了。八句四十字,尽摄终南山之大。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王维晚年的心情,在这些诗中约略可见。这种心情,也和他不满当时朝政有关,三四两句,即隐含牢骚。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作者曾闻香积寺之名,却不知究在山中何处,此诗写偶然经过其处,初不知寺在山中,及至听到钟声,惊讶于这古木葱茏、人迹不到的深山里,如何会有钟声。末两句言看到深潭已空,想必毒龙已制,不觉又悟禅理之高深。通篇未写寺院风光,而寺院已在其中。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诗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此炼实字。”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此诗兼写蜀中风土故实,故方回《瀛奎律髓》入风土类。但正如纪昀所说:“然此诗佳处不在五六。”佳处实在头四句之挺拔流动。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写作者泛览汉江时所见,而这一带的水脉也隐括于开头两句中: 南接三湘,东通长江九派。

全诗最警策的为三四两句,也最为历来所传诵。五六两句差,纪昀说是“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二句故也”。因为“郡邑”句,也是说水势之盛,却不及“江流”句之自然雄浑,接下来的“波澜”句,仍是在说水势,却又嫌过熟,说明“复衍”是诗家之忌。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五六两句,是写景也隐含哲理: 随遇而安的结果,自有一种意外的收获。

此诗赵殿成笺注本入古诗,他本多入律诗。高步瀛云:“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齐梁人诗皆可以此意求之。”高见甚是。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作者游长安,以此诗相赠,实际是向他乞仕。后张九龄出镇荆州,曾招之于幕府。故浩然有“共理分荆国,招贤愧楚材”句。

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全诗之可取实也只此二句,但刘诗确实不能相抵,正如纪昀所说:“叠浪二句似海诗不似洞庭,工部乾坤日夜浮句亦似海诗,赖吴楚句清出洞庭耳,此工部律细于随州(指刘长卿)处。”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这是晚唐郑谷在《卷末偶题》中的话,可见题诗岳阳,当时是看做一件大事情了。

旧时评者以此诗长处在干乞不露痕迹,倒是沈德潜说得有意思:“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我们还可以和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牢骚联系起来,更可看出他“羡鱼”之情的急切。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全诗主题为天留胜迹,碑志去思。三四两句自然清逸,写来毫不着力,尽孟诗之长。

五言律诗 (5)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 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 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 何惜醉流霞。

作者以隐士而宴于道士山房,故也带点游仙诗的意味。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 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这就是所谓“转喉触讳”。但此事恐系出于附会。《旧唐书》只说他“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全传也只有四十余字)。或者他确有怀才不遇的牢骚,对玄宗也有所不满。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田园诗。读了之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是亲切,也即纪昀所谓“王(维)清而远,孟清而切”。诗里所写的农村面貌,在作者生活的开元年间(作者死于开元二十八年),也还是比较真实的。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家境贫困,又素有退隐之愿,而慧远与陶渊明复相友善,诗里用三径、东林的典故,或许以此比拟远上人和作者自己。

此诗一作崔国辅作。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诗写江上夜色和旅途悲愁,中心意思是他乡虽好,究不及故土。诗人也总是爱他故乡的。这一首尚未到建德,卷七的《宿建德江》,则已进入其境了。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此诗当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与《岁暮归南山》同时作。

诗是律诗,其中两联却写得似对非对。贯串全诗的是失意后的牢骚。七八两句,其实也是勉强说的,即是带些解嘲的意味。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此诗写怀乡情切,终日低徊。首句实也隐含客思。中间是说眼看孤帆远去,自己却没法同行,因而夕海漫漫,更觉望洋兴叹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 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 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 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 长江独至今。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尉、转运使判官。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书·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本书中五律五绝共选八首,也因其五言擅长之故。

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白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惜未收入本书。

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辨》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诗是吊古,以神韵而论,此是上乘之作。末两句近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

诗写久经边疆,晚沦江汉的老将境遇,然而宝剑犹存,自能知其心事。三四两句,又写出他的廉与忠。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此诗首尾相应,情景互通,方东树《昭昧詹言》评为“言近而意皆深”。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 芬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三五两句的白云、过雨,已在写“禅意”,末两句则是以“悟”伸足。从诗意看,似乎未寻着常道士。本书卷一中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也是写寻访隐士不遇,却趁此赏览了雨中的草色松声,因而“颇得清净理”。命意有相似处。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 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 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从今又几年?

作者曾由苏州长洲尉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此诗当是这时期作,故有“岭猿同旦暮”及“已似长沙傅”句,本书卷六有作者《长沙过贾谊宅》的七律,可参看。

送僧归日本

钱 起

上国随缘住, 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 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 万里眼中明。

【作者介绍】

钱起(?—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与郎士元齐名,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他们的诗风承接王孟之后,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有“右丞之后,员外(指钱起)为雄”之语,但视王维,究嫌浅露。其诗律体为精,写景为长。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大历刘、钱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澹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本书中所以在紧接刘诗之后而选钱诗,大概因钱刘常被并提之故,只是没有选郎士元的诗。

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国的僧人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诗题为送归,前半截却偏写日僧来处,后半截也偏写海上景物,这样就使诗境宽而不散,诗情蕴而不晦。

五言律诗 (6)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 起

泉壑带茅茨, 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 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 昨与故人期。

诗写谷口书斋一带的景物: 连竹都因新雨之后分外可爱了,因为生命里多了水分;夕阳之山所以可爱,因为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境界。这样也更促使杨补阙能践约前来。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诗写一别十年的故人忽在淮上相遇,因而也颇有感慨。韦集中尚有《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后一首有云:“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则他在淮上还住过一段时间。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此诗好处是切题。虽是微雨,却下得很密,所以连船帆也饱满了。冥冥句,又隐寓客人不忍离去意。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 翃

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 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 不觉已鸣鸦。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天宝末进士。曾两为节度使幕僚。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高仲武称其诗“匠意近于史”。其生平有两事为人传播,一是“两韩翃”,详见《寒食即事》说明;一是他曾作《章台柳》词,也即唐传奇许尧佐《柳氏传》之所本,晚唐孟棨的《本事诗》中也载其事。

为了酬诗,不觉通宵未眠,从而见得彼此心期之深切。全诗前六句都是紧扣“秋夜”。颔联“秋”字、“夜”字,本是熟字,用在这里便显得生辣。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作者介绍】

刘眘(古“慎”字)虚,《全唐诗》作江东人。据谢先模先生考证,应是新吴人,即今江西奉新县人。详见1980年第四期《学术月刊》。开元进士,曾任洛阳尉及夏县令。

他为人较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像这首《阙题》,殷璠就说是“方外之音”。今存诗仅一卷,存年约五十岁。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殷璠又称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可见其作品在唐时之影响。

从语气看,当是写友人暮春山中的读书生活,写得从容自然。末两句是拗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意谓力小者不能胜重负),仍以谐音为妥帖。”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 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 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 相留畏晓钟。

【作者介绍】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参湖南、江西幕府。后为抚州刺史,《新唐书》本传有“耕饷岁广,狱无系囚”之称。又迁容管经略使,也以清明仁恕见称。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岑仲勉先生《唐史余瀋》疑叔伦非从进士科出身。

他的《过申州》、《女耕田行》、《屯田词》等,都是反映战乱之后的民间惨苦,如“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等。其余写景抒情之作,也明净流宕。

乡思与故人,常常占着人的感情里的重要位置。如今居然在月满长安的秋夜,偶集于客舍,大家自有意外之感。因为相见之难,故也最怕晓钟一响,就要分手。

送李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 风尘何所期。

【作者介绍】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市)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安史之乱时,曾客居鄱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宰相元载取其文进荐之,补阌乡尉。迁检校户部郎中。后入浑瑊河中元帅府,德宗驿召之,适卒,当在贞元十四十五年间。

诗是送别,时当故关衰草,岁寒暮雪,人则识交于多难之际,但已感相知恨晚,一别之后,又不知后会何期。五六两句的迟、早两字,于工整中尤显得悲凉回荡。

唐姚合《极玄集》中选录此诗,自序说是“此皆诗家射雕手也”。意思是皆高手之作。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家于郑州,他的《送同落第者东归》诗云:“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大历进士。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竞作为供奉的歌词。北游河朔时,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唐宪宗闻其名,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但他自负才能,多所凌忽,故为众不容。文宗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当时有两李益,原籍又都出姑臧)。

他的七绝,在中唐诗人中是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和李白。又因亲历塞上,有不少表现边塞生活的佳作,语言也明净自然。本书中选的几首,或描人情,或写边声,都是十分精致的抒情诗。

另外还有一桩为大家议论的事,唐人传奇蒋防《霍小玉传》中的男主角就是在写他。《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当时因将妒痴者称为“李益疾”,他为此也影响了迁升。可见那时社会上曾盛传着他的故事了。

先问到姓氏,心里已在惊疑,待说出名字,这才想起旧容,不禁化惊为喜。

他们原是表兄弟,但由于乱离之故,平时就没法相见。这种惊喜之情,在沧桑剧变的乱世,也愈见其真切,与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同一情意。沈德潜说是“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所以本书中接着就选了司空曙这一首。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 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 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 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 离杯惜共传。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县附近)人。曾登进士第。韦皋为剑南节度使,曾召至幕府。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家贫,性耿介,曾流寓长沙,迁谪江右。苗发《送司空曙之苏州》中云:“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可见其在外留滞之久。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常有好句,如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三四两句是久别忽逢的绝唱。混乱的时代,使人把分明的现实当作梦境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霍家亲。

卢纶《晚次鄂州》(见本书卷六)中也有“旧业已随征战尽”句,说明当时两人的处境都很艰困,所以也愈加能够互相体惜。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创造了气氛。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 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 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 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 处处伴愁颜。

两人本是一同避乱南来,这时战乱虽已平息,但一路上还是劫后的荒凉景象,自己却留在江南的客地。作者在《峡口送友》中也云:“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五言律诗 (7)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

凄凉蜀故伎, 来舞魏宫前。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旧唐书》作彭城人,生长于江南。贞元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后入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又随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政,他和柳宗元皆被叔文引入禁中,参与谋议,曾有意于革新。王叔文失败,他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即八司马之一。时年三十四,有名的哲学论文《天论》即作于此时。

后召还长安,因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又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如他自己所说“一坐飞语,废锢十年”(《谢门下武相公启》)。文宗大和二年再还长安,又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以遣讽。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诗人,又是思想家。他有远大的抱负,却屡遭贬斥,因而诗歌也多桀傲之气,常借虫鸟以讽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可看做他对横逆的态度,犹“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意。怀古诗也低回沉着,启人遐想。

他的竹枝词,自己是很重视的,也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态度,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艺术上能自创一格,在感情上反映了他对下层群众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能大胆接受,相呴相濡。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呼吸了更多的泥土气息,视野因而更开阔了,可惜本书中没有选入。

这是作者任夔州刺史时所作。全诗的用事、对仗都极警辟工整,也颇有后继无人之慨。首句似是泛语,实有针对性,五六两句即所谓“爱憎格”。

没蕃故人

张 籍

前年戍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作者介绍】

张籍(767?—830?),字文昌,和州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人,郡望为吴郡。贞元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他和韩愈关系在师友之间,其任国子博士即由韩愈所荐。最后任国子司业,世称张司业。

早年生活贫困,后入仕途,也只是闲职下僚。节度使李师道欲以书币聘他入幕,他作《节妇吟》却之。

他的诗取材广泛,善于叙事,尤以乐府诗著名,对民间疾苦,社会阴暗,颇多讽喻。张戒《岁寒堂诗话》说: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样,“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对当时妇女的悲惨处境,也以同情的态度为之呼告,如《离妇》篇就是一首有故事性的悲剧诗。结句“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尤其沉痛。

白居易很推重他,曾作《读张籍古乐府》,中云:“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他患眼疾,人家称为“穷瞎张太祝”,从这里也可看到他生活的清苦。

从前六句看,这位故人当是死了,但犹带幸存之想,所谓“疑”,也只是希望之意,故而题目仍作“没蕃”。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旧传这是白氏十六岁时作,并有以此诗谒在长安的著作郎顾况,况为之延誉之说。实不可靠。因为白氏十六岁时在江南。

诗里的原上草,固有所指,但究竟指正面势力还是反面势力就难说。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就说“取喻本无确定”,也可能“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 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文宗大和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及淮南使府之幕。武宗时数为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但少年时已很穷困。生平胸怀大志,又好谈兵,曾注《孙子》。刚直有奇节,曾指陈时政之弊,深忧藩镇的骄纵,吐蕃的侵扰,强调战备的重要。这些其实也是安史之乱以后有政治头脑的士大夫所同感的。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曾说:“宝历(指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即是有意识地借古讽今,这同样可适用于他的若干咏史吊古之作。这些诗的好处是含蓄而不艰涩,不把话说完,读者稍稍思索后,就觉得构思的巧妙。另外也有一些渲染声色、颓废轻薄的作品,如本书中的《赠别》之类,对后世起过不良影响。这主要固由于他自己行为上的放荡,但也与晚唐腐败的社会风气有关,后来他也有所愧悔,故而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作。

由于离家久远,看到旅馆外的钓鱼船也可羡慕,因为人家的渔船就泊在家门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作者介绍】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文宗大和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桥附近,辑录所作,因名诗集为《丁卯集》,其性也本爱山林。韦庄很推崇他,以“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称之。世人熟知之警句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出浑手,但其诗凝练而不甚深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四引《桐江诗话》:“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谓如《洛中怀古》诗云: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若其他诗无水字,则此句当无愧于作者。”

三四两句写潼关的山川形势,雄浑苍茫,两联对仗又工整自然。末句所写,也符合作者爱林泉生活的志趣。

早 秋

许 浑

遥夜泛清瑟, 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 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 自觉洞庭波。

这是作者旅居时作。末两句写水波随晓风而起,补足早秋,便显得神清气足。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此诗起句为闻蝉而兴,末则以蝉自警。诗中的蝉,也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施补华《岘佣说诗》,举唐人诗之同一咏蝉为例,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商隐此诗是牢骚人语,虽皆得《三百篇》比兴之意,而比兴不同如此。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又几千。

此诗据《玉溪生年谱会笺》推为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游江东时作,并以为新知旧好都有所指。诗中一开头即引《宝剑篇》,郭诗末有云:“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实借郭诗以自伤沦落,故云“凄凉”。

落 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 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 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 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此诗专咏落花,却又密结自己心事。末两句,实与卷六《无题》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而出入之。

凉 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 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 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 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 疑误有新知。

当是在南陵时怀人之作。或因作者盼望对方来信,却迟迟未至,故疑有新知。真实的内容不详,但作者唯恐为人所弃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五言律诗 (8)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 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 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因为访的是孤僧,所以诗中也用独敲、一枝、人何在等词眼。第七句的微尘,其实也与孤僧相照应。要说此诗有什么特色,那就是既单纯又多样统一,能够为主题创造出气氛。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3?—870?),字飞卿,原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才思敏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间就写成,故有“温八叉”之号,但行为放荡佻,出入歌楼妓院,“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他的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又得罪权贵,其终身未中进士或与此有关。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

世以温李(商隐)并称,但温实不及李,或许因其行为有某些相似处,诗歌的倾向也有另一方面相通的地方。

他的诗,有的受六朝宫体的影响,用脂粉珠宝来装饰,然而也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句子,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如《过新年》、《五丈原》、《过陈琳墓》、《蔡中郎坟》、《苏武庙》等,则意气苍凉,曲达心事。本书中选的四篇,恰好代表了他的写景、吊古、闺情这三方面题材。

此外,他又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称为“花间鼻祖”,只是多在“鬓云欲度香腮雪”等所谓侧艳之词上下工夫。

此诗和前面李商隐的《凉思》、《北青萝》等,皆脱去温李秾艳之习,但浑厚就嫌不足,如此诗之起调固高,但通篇总觉缺少深意,结末尤平弱,这也是晚唐之有逊于盛唐。

前人论诗,很重结句,姜夔《白石诗说》即说“一篇全在尾句”,严羽也说“结句好难得”,谢榛《四溟诗话》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作者介绍】

马戴,字虞臣。《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并云:“早耽幽趣,其乡里当名山秦几,一望黄埃赤日……结茅堂玉女洗头盆下,轩窗甚僻。”意思是结茅屋于华山玉女峰下。

武宗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官终太学博士。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诗,严羽《沧浪诗话》说是在晚唐诸人之上。他与姚合友善,落第时姚合有赠诗,他也以诗答之,首两句云:“路歧人不见,尚得记心中。”写失意时的相知之感颇觉真切。

三四两句,写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用俞陛云《诗境浅说》中的评语说,就是“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但这诗的缺点也是结句差,和整篇的气氛不相称。

楚江怀古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诗人身至楚江,正当微阳欲下,水阔山苍的混茫秋晚,而楚多才人,时值晚唐,更易起怀古悼往,自伤不遇之思。

书边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 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作者介绍】

张乔,池州(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人。昭宗大顺时,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以“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句,遂擅场。后黄巢军起,乃隐居安徽九华山。

诗写作者游塞时所感。蕃情指蕃人的心情,但时值晚唐,故实是诗人自己的愿望,和第三句用典也相应。诗里的地名不一定是实指,只是说明作于边塞而已。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明日岁华新。

【作者介绍】

崔涂,字礼山,《唐才子传》说是“家寄江南”。197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光,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僖宗光启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的“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世传诵。

三四两句,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同工,也是用两层夹写法,也即加一倍写法。

五句切“孤独人”,六句是孤独中幸喜还有僮仆相亲,替雪中的除夕添了一点温情。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 孤飞自可疑。

五六两句,写飞途中相随者唯渚云关月,仍是形容雁之孤单无依。末句暗喻客子畏旅途之多不测,故此诗实为赋而兼比。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作者介绍】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扬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唯宫词为唐第一,故而这里就选了《春宫怨》。

此诗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是周朴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三断为杜荀鹤作,并云:“故谚云: 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此诗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意。

章台夜思

韦 庄

清瑟怨遥夜, 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作者介绍】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韦见素之后,屡试不第,诗中自称家贫,年轻时却生活放荡。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他适因应举关系而留在城中,曾写成长诗《秦妇吟》。诗中显露出他对黄巢军的仇视态度,但也抒写了官兵对人民的残酷洗劫,有其认识价值。后曾到大江南北,故有“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关河道中》)句。最后入蜀依附王建为记室。据《唐诗纪事》,当时有县令扰民,他为王建草牒,中有“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语,颇为人传诵。又续姚合《极玄集》而成《又玄集》,修葺浣花溪畔杜甫旧居。王建即位,任为宰相。因颇赏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诗,故殁葬于白沙。

他的七绝,色泽明淡和谐,音节也好,但多个人的哀音。

他又是一个词人,从晚唐到五代,他是身兼两个时期、两个方面的作者。

这诗当是寄给在越中的家属。这时正值黄巢军在长安,故末两句的意思是,秋雁虽已南回,家书却不能寄,因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见《汉书·苏武传》)。

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作者介绍】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自称谢灵运之后。与陆羽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曾以诗见韦应物。应物赠诗云:“吴兴(长城属吴兴郡)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常晏如……茂苑(指今苏州)文华地,流水古僧居。”则他还住过苏州。其诗清淡自然,多写幽境,自和他生活有关。曾著《诗式》五卷,强调高玄,崇尚“貌逸神王,杳不可羁”,也即他创作的主旨,对后来司空图、严羽论诗也有影响。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唐诗僧“中间皎然最为杰出,故其诗十卷独全,亦无甚过人者”。

【说明】

作者另有一首五律,也是访陆羽,也不讲对仗。唐人五律,间有此格,如本书中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是其一例。

(0)

相关推荐

  • “该如何演绎一个狂人?”“你收敛点就行。”

    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某个诗人父亲,在其儿子生日那天,勉励他说道:"诗是吾家事." 这句话说得未免狂放,有唐之一朝,诗人出现过不下两千多位.究竟是谁,竟敢擅作主张,将两千多人全 ...

  • 唐诗与考试

    在初唐诗坛上,有两个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这两位诗人,一位名叫沈佺期,另一位名叫宋之问.在唐诗的语境中,这两位诗人,习惯于被人们并称为"沈宋&qu ...

  •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3卷) 选入37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 ...

  •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 (5卷) 选入64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 ...

  • 《唐诗三百首》七言古诗 (10卷) 选入29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 ...

  •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 (7卷) 选入56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李中丞之襄州》

    今天分享的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这首诗还有个名字<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词内容: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词内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词大意:戍楼 ...

  • 《唐诗三百首》共8卷300篇大全集

    该诗集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都配有注释和评点.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 ...

  • 行书手写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贫女》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行书手写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词内容: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 ...

  • 行书手写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诗圣杜甫《登楼》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行书手写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登楼>,诗词内容: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