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应该向演奏家“索取”加演吗?

文 | 张可驹

观众是否应该在演出结束之后,向回到舞台的演奏家“索取”加演?这里的“索取”,指的是观众用他们的热情,几乎是逼着演奏家抛出返场曲。这和一场演出自然走向热烈的结尾,演奏家不能自已地加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拾起这个话题,还要从今年9月小提琴家宁峰演出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上海独奏会说起。这套曲目一场拉完,可说是对一位小提琴家的极限挑战。将其中几首作为一组来演奏已不轻松,连续演奏则是另一个概念。真正能称为帕格尼尼专家的小提琴家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拉好,因为这些作品问世之初,本不是用来完整演奏的。但无论如何,宁峰以惊人的完成度将24首逐一攻克,之后也不出意料地将巴赫无伴奏中的慢乐章作为加演曲目。

听众很热情,这是在意料之中的。此时,我听到有人半开玩笑地喊出:“伊萨伊”“魔王”。这是他们希望小提琴家加演的曲目。同样的场景,在宁峰的协奏曲音乐会之后也发生过。但此时,小提琴家的体能消耗和演出一首大型协奏曲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说实话,此时我对这样的呼喊多少有些反感:开玩笑也要分场合,现在要求他加伊萨伊的某一首无伴奏或恩斯特的超技难曲《“魔王”变奏曲》,根本就是在起哄折磨演奏家。不料,宁峰真的加演了《“魔王”变奏曲》,算是缔造了一个传奇现场。

结果似乎是很好,可那样要求加演的行为,是否就因此显出某种合理性?恐怕还真的未必。加演,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安可”(Encore),是演奏家在正规贴出的曲目结束之后额外演出的作品,通常都是听众反应热烈顺势抛出的曲子。演奏家弹什么、弹几首或者不弹,往往事先会有所准备。当然,也有真正兴之所至的情况发生。宁峰这次究竟属于哪类,也实在很难讲,我怀疑当时除了他自己,全场几乎无人相信他真会这么加。既然此刻要将超技大师的光彩照亮人群,那么超乎想象的操作本身也就成为合理。但这是特例,是偶然。

听众不应该向演奏家“索取”加演,我想很多人也会同意。演奏家整体上只该为节目单上的内容负责,况且到音乐会的结尾,他们往往确实比较累了。但有时他们的确愿意加,那么究竟怎样算是“索取”加演呢?至少有两种情况:1.和演奏者所提示的思路相反,当他并不想加演或加演了一首,便已露出疲态的情况下,不应再以热情不断拽住他;2.整场听众的反应平平,甚至还有各种杂音出现,到结束之后却突然热烈起来,这种脱节式的反应。

基本上每一位演奏家对加演都有自己的思路。不少加演曲目是预定好的,我在演出方的内容规划当中就不时看到。霍洛维兹进行他著名的还乡演奏之前,还特别让大卫·杜巴尔为加演提供参考。但也有人完全不愿意加演。或许演奏家看待加演最极端的态度,一种是以施耐贝尔为代表的完全不加,这位大师有句帅气的名言“掌声是收条而不是账单”;而另一种,就是古有安东·鲁宾斯坦,今有安德拉斯·席夫作为代表的加演狂。

席夫在上海的独奏会结束后,一首一首加了一个小时。我很遗憾地错过了那次,后来听他弹贝多芬协奏曲的两场,各自也差不多加演了半小时。当然,多数演奏者是摇摆在两个极端之间。有时,你会明确地发现演奏家想要加演,就以席夫弹贝多芬的两场为例,在独奏加演之后,他在两晚都分别和乐队合作加演了两首协奏曲的后两个乐章。这是席夫给听者惊喜的方式,当你以为他就加演慢乐章,钢琴家会连着演奏终曲。他对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也有这种操作。面对这样的“大放送”,听者不难明白,钢琴家就是要将慷慨的、即兴的、有准备的、让听众疯狂甚至略略有些吃不消的加演,作为他对音乐会整体性规划的一部分。其实,坚持不加演的钢琴家也是一样的。

施耐贝尔说“掌声是收条而不是账单”,部分体现了他的幽默感,当然也因为他确实知道自己是谁。这里面没有什么耍大牌的浅层因素,而是钢琴家对整场演出的规划,从曲目的组织到不同作品的完成,在他的观点之中都是一个完整构思的产物。因此他不会额外添加一些作品来破坏这个构思以讨好观众,而是希望人们进入他的意图,沉浸在那样的整体之中。当然,目前基本没有演奏家如此坚持了,指挥家倒是偶尔为之。但这本身并非关键,关键在于,听者应当学着去理解演奏者的意图。简言之,如果你认识到今晚的意境已经圆满,就不要再拖演奏家的时间了。

如果演奏家明显累了,也不应该继续拖住他。但毕竟,有时我们真的很想鼓掌啊,因此有另一些方式,能更高效率地表达自己对演出的赞美,如起立鼓掌。这方面,作为上海听众倒是要说一句:很多人说,上海的古典音乐听众是比较理想的,有很多优点。的确如此,但也实在有一个不足,就是不太愿意站起来鼓掌和欢呼。不用把演奏家唤出来几次,如果你真觉得演出够好,就起身向他致意。如果很多听众都起来,那么这个欢呼的仪式也不会持续很久。因为这往往是一场演出真正到了结尾的体现。说实话,在某些音乐会现场,我发现几乎只有我一个站起来,还真有点失望。

某次,身后一位父亲问我能否坐下,免得挡住他幼儿的视野。既然你开演前还记得让孩子涂护手霜,我就迁就你的父爱。但我真的很想说,不该是我坐下,而应该是你站起来,你和你的孩子。当然,值得的演出才值得起身,否则就真的不要再拖了。先前的反应一般,到现在才热情起来,简直摆明了想要加演的增值部分,无聊(好的,终于明说出来了)。

宁峰那次独奏会的反应倒是热烈,但他拉到那个程度,无论如何该多一点人起身,可是并没有。而那样呼唤加演难曲,实在让人无法认同。所幸宁峰还是能够显明:既有把握,又放手一搏,才是超技大师的本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