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马江华丨 太阳照耀丁冶村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太阳照耀丁冶村

□ 马江华 /  文

人的一生,总是在现实生活和梦想未来之间不断地徘徊,在坎坷中不断地前行。而前行中的黑夜再长,有太阳总会迎来黎明的曙光;前方的路再坎坷,有希望总会到达心中的远方。东岗有这么一条路:从古代穿越而来,在今天又从丁冶村穿越而去。
这里曾经是一片古老又蛮荒的山地,根本无路可走,却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太阳的白光无私地送来光明与温暖,照亮了这一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的豫北地区。日月仿佛天空的二只眼睛,见证了路的变化、经过的前世今生。
不知是什么年代,一个身背包裹手拿木棒的长衫人,从东岗出发顺着河沟北岸,艰难地挑开一条路,胆战心惊地穿越密林抄近路前往东方。是进京赶考吗?是另谋生路吗?也许只有消失的脚印知道。之后的远行者,都希望透过树梢的光线越来越强,好照亮前方的路。当不测之风雨来临时,撑起随身的一把伞,这就是他的家。就这样走出家乡以后,到处都是家,但是到处又没有家。而此时能让人继续向前走的,无不是为了实现过上更好生活的希望。虽然不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只知道每走一步,就离希望近了一步。第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也许谁也不知道,然而他仍然是第一个从这里走过的人,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沿着他的脚步,也看到了前方灿烂的阳光,照亮心中通向远方的路。路,从来都是为向往光明、愿意走向前的人而出现的。
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一条沿着山沟从西往东的小路逐渐清晰起来,绵延弯曲后刺入了远方的山林。又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这条小路开始有牛车经过,两道印迹被日月的车轮辗压而过越来越深,而路的中间,也被逐渐被岁月的脚步踩得寸草不生,洒下的汗水把灰尘凝结成了坚硬的土路。也许,这就是经过丁冶村最原始的道路吧。
明万历年间,东岗还是一个村庄,丁冶村早已成集。村西的龙头山盛产铁矿,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个炼铁场,与东冶、铜冶、水冶等村齐名。当时附近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世代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因此有许多壮丁带着丰衣足食的美梦、前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来到此地从事冶炼业,故称“丁冶”。在明嘉靖年间丁冶属申村管辖,而申村古称“利城”、在唐宋时期曾是国家著名的冶炼基地。
荒野鸟声急,红星乱紫烟;车行明月夜,马蹄动寒川。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里的铁矿?风雨雕刻的丘陵山知道;是谁从事冶铁第一人?推测是这个村庄姓氏最多的人口,他们的祖先最早来到了这里。龙头山不绝于耳的起矿声,打破了千万年来旷野的宁静;彻夜不停的炉火,映红了这一片星空。来往不绝的运矿运铁车队,把附近的村集连结起来。丁冶村落由此逐渐兴旺,市集逐渐形成。谁在这里搭建了第一座茅草屋?只有那云彩掩映的日月曾经看到过。是谁冶炼了最后一炉的生铁?只有那被岁月深埋的铁炉知道。无息无声的岁月长河,逐渐冲刷和掩埋了古老的冶金遗迹,悠悠的阳光下仅有一块顽强的石头还在原地留存至今——丁冶村。历史似乎是博物馆里面的一幅卷轴,刻意地去打开并寻找,才会得到想要知道的答案。
当星星点点的草房,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破败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远离河沟、依山就势随坡而建的砖石土木结构房屋,多为一层、高度较低。丁冶村的后代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定居生活,不再回故籍往返流动。
原始小村静静地沉睡于群山环绕之中,经过很长的男耕女织时代,逐渐形成了集群而居的大村落。雨后的街巷小路会变成了条条小河,顺势而下冲刷了前人走过的脚印;干旱时节太阳下的热风顺巷而上,吹起了今天村民的头发。历史的沧桑风雨,在民居墙壁上随意地画写了斑斑驳驳的印迹。历朝历代都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跳不出圈子的祖祖辈辈,一生的贫困成为了他们世代都摆脱不了的魔咒,就象头顶的乌云遮住了太阳。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可望不可及地遥远而又漫长。
时光如水千年卷,风景似画万代传。革命战争时期,拿锤子的举起红旗,带领拿镰刀的紧握钢枪。丁冶村的年轻壮劳动力积极参军,跟着红旗向前冲,在阵阵冲锋中闹翻身,在声声呐喊中抗侵略,于熊熊战火里求解放,考验着顽强生存的性格,激发着铁血豪情的意志。炸胸的愤怒,剜心的痛苦,流血的反击,他们用生命以最激烈的方式,换来家国的安宁,后代的幸福。这39名闪光的名字,定格在了美妙的青春年华,硝烟弥漫的火红年代;村民租种剥削者几千年的土地,从此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粮田。硝烟散去、彩霞悠闲地漫游在天空,血色凝聚成灿烂的花朵开满了山川,隆隆的炮声变成了渠水的哗哗声流入了农田。红旗经过的这条路,从此后成为通向安宁与幸福的康庄大道;而这一片古老的土地,又是一片红色的阳光,逐渐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风景。
丁冶村位于东岗镇东部,东与安阳县交界。林(林县庄)清(清沙)公路从古至今穿村而过;多少代人的足迹与汗水,开辟和明晰了这条便捷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人口稳定增长户数过千,成为有名的大村。1961年以穿村公路为界,原丁冶村分成了南、北两个村,公路以南者称“南丁冶”、公路以北者称“北丁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耕地、方便种田,北丁冶从1969年起,将新批的建房户统一安排在了王氏坟西的山坡上。从此以后、林州版图上又出现了一个新山村——“坟西坡”。人口的显著增长特别是新自然村落的形成,见证了经济的繁荣、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
登临招军脑山顶遥望,周围群山高低错落有致,如青绿色馒头、又仿若大海般在心中波澜起伏。眺望西北,曙光渡槽从南丁冶村西南山腰起,向北山笔直而去,飞架两山之间甚是宏伟。
渡槽今天已断流,而渠底的冲积物,沉淀了引水带来的胜利与喜悦、丰收和希望。侧耳倾听,仿佛水花与欢笑的声音还在渠沟中回荡。这凝聚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奔向美好生活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村民用石头和理想粘合在一起的精神丰碑。每一块石头就是一个故事,渡槽就是许许多多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书。昔日修建人的身影变成了渡槽的身影,劳动号子变成了哗啦啦的渠水声;渡槽随着日月的照耀而展示着伟岸的身躯,诉说着水利发展的历史功绩,昭示着农业奋斗改变了生存环境,骄傲地成为了进出丁冶村的标志性建筑。
临风漫步于路中央正上方的渡槽中,好似穿越于历史的回廊。长路与白云相汇,丘陵与村庄相依,田野与树木相交,一片静谧与祥和和景色。山坡退耕还林后,草木迎着阳光逐渐茂盛起来。
万水千山自不相同,时空变换各有千秋。而古今中外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而解决山村贫困的方法与途径,丁冶村自有特色。村两委通过召开会议从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开启、继承、延续了近百年时间;以户为单位的贫困人口信息管理模式,接上了现代科技的高效率平台;工作方法熟练的第一书记和熟悉村情民意的村委成员,成为扶贫工作任务升上去与沉下来的“强强联合”;而为贫困户提供帮助、密切党群关系的帮扶人,体现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实时传递和情感深化。联系帮扶人比联系亲戚还要多的贫困户,见贫困户比见亲戚还要多的帮扶人,就这样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给予家庭经济扶助和人力资源开发,成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两条腿”。
山村丘陵山地,最受欢迎的是种植多年的花椒。这一普遍受欢迎的日常调味品,数量却不多。按户发放数量不等的花椒苗、扩大种植数量,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可获得稳定收入的办法。
几千年前的阳光,现在还是那么灿烂,晒高了玉米,晒熟了小麦,晒红了花椒,也晒黑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而今天的山坡上,多了一片面对阳光的新鲜事物——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这是一个“靠天吃饭”和“不怕晒”的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为贫困户增加收入;此时金色的阳光,送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只要太阳一出来,村民们就可以开始数钱了。
当然,也还有经济果树林等其他“省工省力、收入稳定”的项目。当农户的一部分土地流转以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土地对剩余劳动力的束缚;外出从事劳动力输出,突破本地自然资源的限制,这为农民家庭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提供了机遇。回顾历史,这在封建社会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你能干什么能去哪里干,皇帝涚了算,老百姓哪里会有自由和话语权?抑商和愚民的统治,百姓获取财富的能力和路径被限制了,世代无法改变,只能从美好的神话故事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用虚拟的美好愿望暂时替代贫苦的生活现实。
然而单纯的体力劳动,可预见的将来,不能继续适应创新型社会生产的转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并给予专项补贴。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增强贫困家庭未来获取财富的能力,会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当然其它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有很多,犹如哪吒的三头六臂十八般武器,形成了持久的全面的有效的扶贫力量。
龙头山起矿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冶铁的炉烟已消散于历史的天空。壮丁的汗水浇透了这片土地,而村庄的古迹也被时光的风雨冲刷干净。古老的村庄,在日月星辰的注视下,走过了漫长的时光;山地从不同的时代穿越而来,而原始生活技艺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和遗忘。长长的古路,承载了多少代前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这条路从窄到宽,从近至远,变化的是衣装和车辆、草木和风云,不变的是永远向前的脚步声;路的拓宽和延长,承载了文明的车轮,推动着文明的进程。自然资源是封闭和有限的,冶铁人的后代在今天走出了世代居住的村落,把外面的发展与变化带回了故乡;村庄在时代的号角声中苏醒了,开始大踏步向幸福迈进。
丁冶村,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生存和奋斗、穿越时空留下的宝贵遗产。当代的丁冶村民,用青春汗水浇灌了山地,生命热血解放了家园,艰苦奋斗建起了丰碑,大国与小家的密切联系推动了村庄的历史进程。北京的祥云来到这片山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风光格外明媚。经过几番的春风化雨,村庄正在悄悄地变化中,古老的山村驶向了文明的快车道。新时代的信念播种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在阳光的照耀下,年复一年地发芽、开花,结果、收获。
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山起水转岁月沧桑,历史的云烟已然散去,带给百姓幸福的是今天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丁冶村从古至今一直在变,而通向远方的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没有变。这既是人生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太阳像红旗那么的鲜红,红旗像太阳那么的温暖。今日的豫北山区,绽放着一片绚丽和多彩的天空;丁冶村在这条路上从过去穿越而来,在太阳的照耀下前方的路更灿烂了,又向未来穿越而去。
太阳就是生活和心中的信仰,只要信仰在,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温暖和阳光。
——  The  End  ——

马江华     笔名踏浪,男,1971年生,河南财经学院毕业。林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诗词音乐、电脑网络,作品发表于芝兰园、林州诗词、红旗渠报等。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纳雍平坝:这四年的变化,胜过千年

    平坝这四年,变化越千年 平坝村位于纳雍县锅圈岩乡西南部.曾经的平坝村因为地处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群众生活非常困难,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35.24%,属于深度贫困村.经过几年的持续攻坚,平坝村 ...

  • 扶贫日记:三年扶贫路,一生追忆时

    来到位于江淮分水岭岭脊的宋盛村,宽敞平整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四通八达的循环路,映入眼中的已是崭新的面貌,让人有了一种初闻疑是他乡,细看原是故土的惊艳之感. 一路走来,处处皆有惊喜.村内基础设施 ...

  • 运城最新征地通告,涉及安邑、姚孟九个村庄共2144亩!

    运城最新发布了一批征地通告,共涉及安邑和姚孟办事处的九个村庄,包括下王村.军屯村.陶上村.壕头村.岳坛村.留驾庄村.阳倦村  姚孟村.吕儒村等,土地征收总面积共约2144亩.征收范围和面积都非常之大. ...

  • 道县菖路村:最早见到太阳的土地塘

    道县菖路村:最早见到太阳的土地塘

  • 【方志四川•扶贫路上】杨奎昌 ‖ 花开松浪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 花开松浪 杨奎昌  今年3月18日,旺苍县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送文化下乡走进张华镇松浪村.一路上,我们对松浪的期待化作心灵的雀跃 ...

  • 村庄是一蓬草

    村庄是一蓬草 昨晚和一个叫做故乡的村庄对话,故乡不是很遥远,故乡在一蓬草里葱茏,翠绿,繁茂.故乡在一蓬草里垒窝,修葺,搭建. 我是在梦里赤着双脚回去的,故乡的土地依然坚硬,有一些沙砾样尖锐的东西咯疼了 ...

  • 江华井头湾村

    江华井头湾村

  • 人物 ‖ 营长

    尹君 /文 "营长"是一个人的外号.像许多刚满十八岁的男孩一样,三十年前,高中毕业,他带着一脸青春痘和无处发泄的激情当兵去了遥远的东北.他在部队干得有声有色,当班长.读军校.受嘉奖 ...

  • 专家称“合村并镇”是大势所趋,统一建房也将陆续实现,你咋看?

    现如今各个乡村开始规划,很多地方也纷纷开展试点,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示范房,为得是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居住.当然了建设房子要按照当地特色进行建筑,不能盲目跟风.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进行改造,在去年的乡村 ...

  • 扎根沂蒙大地,展现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丨《赵德发文集》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沂蒙文化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书写 --<赵德发文集>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丽军 田振华 赵德发先生是一位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进行深度思考的当代作家,创作了众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 ...

  • 【地域文化】简单丨 龙山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龙 山 □ 简单 /  文 比起林州小城西侧那雄伟险峻.突兀连绵的太行群山来,龙山显得太小了,小得就像是它身上滚落下来的一块石头,滚着滚着,滚到了林州闹市的身后. 以前的林州叫 ...

  • 【地域文化】李金富丨乘坐林石公交 尽揽太行风光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乘坐林石公交  尽揽太行风光 □  李金富 / 文 太行美,太行美,太行风光惹人醉: 林州雅,林州雅,林州小城赛江南. 林州太行美景享誉国内外,吸引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和不少来自 ...

  • 【地域文化】 方建增丨红旗渠上运煤忙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旗渠上运煤忙 □ 方建增/ 文 在红旗渠纪念馆,有一面墙上,用铜色宋体字,书写着在修建红旗渠时牺牲的81位烈士的名字,同时还书写着为红旗渠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单位--林县大 ...

  • 【地域文化】崔秀丽丨春在凤宝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春在凤宝 □ 崔秀丽/ 文 管业公司宿舍前的桃花耐不住寂寞悄悄地张开了嘴,它仿佛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脸涨得通红,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容.桃叶随着桃花的绽放,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了,开 ...

  • 【地域文化】李林燕丨且敬岁月一杯酒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且敬岁月一杯酒 □  李林燕 / 文 提起人民街,十之六七的老林县人大都会一脸茫然:"哪,你说哪?"但一说"电影院那条街.邮电局十字路口" ...

  • 【地域文化】胡录学丨回忆林县“大礼堂”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回忆林县"大礼堂" □ 胡录学 /  文 近日翻阅资料,想起有关四所和文庙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林州文庙,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北宋年间,是祭拜孔子的庙堂,历 ...

  • 【地域文化】吕安太丨 看 戏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看 戏 □ 吕安太 /  文 门口,站台公示栏前挤了一堆人,正在看着一张大红招贴.同时,招贴也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挤到人前,详细看了看招贴的内容: "农历11月10日 ...

  • 【地域文化】郭玉兴丨黄华河之夏夜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黄华河之夏夜 □ 郭玉兴 /  文 夏天,我有晚饭后去黄华河边散步的习惯.约上三五好友,沿河边走边调侃,吐槽工作中的遭遇,热议社会上的现象,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你看,河边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