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那年,我帮父亲要账,一位老人还钱时的一幕,让我泪流满面!

文:怀之

图:红艳

在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开了一个小诊所。他属于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那种。在乡亲们的眼里,父亲是他们的“大救星”,除了给人看病之外,他还给猪牛羊看病,甚至夸张一点的,有一次,竟然有位大婶抱着她家的母鸡过来,让父亲看看为啥不肯下蛋的。

父亲因为好说话,也很尽责,诊所的生意特别兴隆,几乎每天从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了,直到晚上十点左右,父亲才能坐下来休息一会。

父亲不擅农耕,家里虽有七八亩地,可是产量却是村里最少的,每年的农忙时节,都得在同村叔叔大爷的帮助下,我们家才能把粮食收回家。父亲的诊所虽然生意红火,我家的日子却一直都很窘迫。

父亲治疗皮肤病在周边乡村颇有盛名。用现在的话来说,父亲是那个时代的良心医生。但凡吃药能治好的病,父亲不会给打针,若是打针能治好的病,父亲绝不会给打吊水。

那时候的药也很便宜,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来到父亲诊所,一般只要花个几毛钱拿点药,差不多就可以治愈。因是在家里开的诊所,所以常年无休,二十四小时接诊,半夜被喊起来去出诊也是常有的事。

一些邻居对母亲说,像你那家子生意这么好,日子应该过得如鱼得水才是,但事实上却不然,因为父亲好说话,老百姓每次来看病,都采取赊账的方式。

父亲的诊所不赚钱,除了赊账之外,和他的乐施是好善也有一定的关系。

记得有一年的11月份,我在父亲的诊所里帮忙给他烫针头,这时来了一对堆母女,那孩子脸色特别难看,眼睛始终半闭着,父亲摸了下她的额头,发现孩子高烧特别厉害。于是父亲就问那母亲,为何不早点带孩子过来,要不然有可能会带来性命之忧。

那母亲听着父亲唠叨着,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原来,她家里特别贫穷,公公常年卧床,丈夫有些残疾,孩子生病后,家里无钱医治,还想着熬几天就挺过去了呢,谁知孩子一天天恶化,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孩子过来了。

父亲给那孩子治疗后分文未取,还留那憔悴不堪的年轻妈妈和我们一起吃了午饭,当她端起碗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

由于父亲忙着给人看病,不能下地干活,因此,年幼的我每次都被母亲揪着去田间,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恨死了父亲的诊所。

就这样,几年下来,父亲的欠账记录上,就有了厚厚的两大本。后来父亲实在没钱进药了,才不得不去要账,但他是个注重面子的人,因此,要账的事基本都是让我和母亲出头。

有一次,父亲对我说,既然你不愿意去地里干活,要不你去要账吧,我先把欠账多的人整理出来,你就根据名单上的地址和人名,直接去要就可以了。

那时,我才10岁,谁家欠钱,我并不清楚,只是父亲告诉我,到了这个村庄之后,就直接找我家的亲戚,让他带着我去要账就可以了。

正当我要离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却大吵起来,原来那个村子欠账最多的一家,是母亲的亲舅。母亲说,舅舅家的条件不是很好,尤其这几年,家里劳动力少,孩子多,这个时候让他们还钱,大家面子上都会很过不去,再者,舅舅是个很诚实的人,如果有钱的话,肯定会送过来的。

于是,爸爸就说,舅舅家没钱,就不让他还,让他带着孩子给其他人要账总可以的吧,要不然,这诊所都维持不下去了。

到了母亲的舅舅家,我叫他舅姥爷,他很客气,我留意到,他家的房子看上去特别破旧,一群孩子穿的破破烂烂。舅姥爷看着我手里的账本,就对我说,这次玉米卖了之后,就给你们送去。至于村里其他人家欠的账,他过去要就可以了。

于是,我就和舅姥爷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玩。

不一会,我听到了不远处的吵架声,原来是舅姥爷和一个欠账的人家在互相指责。我只听舅姥爷气愤地说:“当年看病,人家给救急了,现在病好了,却不着急还钱了,你们这都是啥人啊?”

我在院子里,听着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声,才知道要账的艰难,在我的概念里,我还以为只要把账本给欠账的人一看,对方就会马上还钱呢。

过了将近两个小时,舅姥爷拉着脸回到了家里,原来村里欠账的17户人家,只有六户给了钱。

于是,舅姥爷就对我说,别人不还,我还,你父母让你出来要账,肯定有他们的难处,我了解你父母的为人,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让孩子过来讨钱的。

于是,舅姥爷把家里仅有的钱全部交给了我,并对我说,回去告诉你父亲,剩下的哪一点,我卖了玉米后再还。

那天我回到家里,父亲拿着记账本,发现还钱最多的,竟然是舅姥爷,父亲很过意不去,母亲也连声叹息。第一次要账,要回的竟是满心的歉意。

转眼到了寒假的时候,父亲又安排我去要账。因为上次的经历,我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母亲看到我有些不愿意,就对我说:“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不去要钱,家里买年货就泡汤了,没有钱,你和你妹妹的新衣服和新鞋子,就不买了!”

于是,那天早上九点多钟,为了新衣服和新鞋子,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可我再也不想去舅姥爷那个村庄了。

我这次去的是张庄,我奶奶的娘家。

奶奶虽然去世多年,但由于逢年过节,父母一直还在给奶奶的娘家人走动,故和这个村庄的人来往过多一些。

按照父亲事先的吩咐,我首先来到了二舅爷爷家。

二舅爷爷是村里的大佬执,在村里有一定的声望,我把账本交给了他之后,他直接去了村里,在大喇叭上吆喝了一会,大概十分钟之后,还账的人陆续赶到了二舅爷爷家。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二舅奶奶说,目前只剩下一家了,看来,我要亲自出马了,要不你也跟我一块去吧。

午饭后,二舅奶奶带着左拐右弯,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她用手指着里面正在捡拾柴禾的老人说,你父亲就是给她看病时赊账的。

我们走了进去,老人刚把柴禾放进了灶房里。

看到我们过来,老人颤巍巍地用手搭在眼睑上,然后笑容满面地问:“你们来干啥?”

没等我回答,二舅奶奶就我推到她面前,给她大声地介绍着我来此的缘由。

听说是来要账的,老人的表情一下子僵住了。随后,用挂在胸前的小手绢,不停地擦眼睛。随后老人说:“我儿子外出还没有回来。今年家里特别困难,前些日子还在说起这件事呢,可家里今年太难了,秋天的收成不好,价格也低,到现在还没卖呢!”

二舅奶奶忙说:“他婶子,孩子大老远跑过来,天气这么冷,总不能让她跑空趟吧,没多有少,多少总要给她一点!”

老人说,那我找找看。

随后,只见她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床头,从自己的枕头里面,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了一层又一层,最后,我看到最里面的手绢里,包着一叠小面额的钞票,她递给了二舅奶奶。老人说:“这是闺女给我的零花钱,让我买豆奶粉的,家里这么难,我也舍不得,就藏在枕头下面了!”

我看着那叠钞票,我的眼泪都在打转,因为有些钞票,都在市场上很久不流通了,也许,老人已经存放了很久很久。

我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头飘出乳白色的炊烟,有萝卜丸子的香味隐隐藏在风里,看来性急的人家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想起刚才老人太家空空的厨房,和苦涩的表情,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酸。

经过几次要账,我心里不再抱怨父亲开了诊所,耽误了干农活,我也主动起早贪黑下地了。那个不起眼的乡村诊所,早出晚归的父亲,是这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从工作的城市回老家,我都要经过那几个当年要账的村庄,昔日贫穷的景象早已一去不返,各家各户,都是造型别致的楼房,花花草草栽种在路边,处处透溢着祥宁与安闲。

但不知为何,我的思绪里,总会想起几次要账的日子,也许,只有经历过困苦的人,才更懂得幸福的味道!

(0)

相关推荐

  • 第784篇:二舅(3)

    第三次见到二舅时,是在表妹的婚礼上. 那时,阔儿三岁了. 那是个很炎热的夏天,知了一直在树上叫着. 二舅安安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望着进进出出的亲朋好友发呆. 二舅似乎消瘦了许多,又似乎不如以前爱 ...

  • 姥爷带我回故乡(6)

    姥爷带我回故乡(6) Tansy口述,老郑记录 2011.09.02. 今天是 8月3日,是我们全家人开心聚会.为太爷爷.太奶奶和二舅太姥爷祝贺大寿的日子.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家里的大人们一直分头为祝寿 ...

  • 一位75岁老人的忠告:被儿女孝顺的老人,大多做到了这六点

    儿女孝顺,子孙绕膝,是每位老人的心愿,可并非每位老人都能达成此愿,有些老人,辛苦将儿女养大,得到的是不被赡养.有些老人,为儿女出钱出力,得到的是不懂得感恩和孝顺. 但是有些老人,没给儿女花多少钱,也没 ...

  • 谈心|一个出家人的美丽乡愁

    法晗法师  祖籍河南桐柏,大学毕业后曾就职于某大型国企.2001年在韶关南华禅寺传正法师座下剃度出家.曾任武汉宝通禅寺<谈心>杂志编辑,获得湖北省第一.二届佛教讲经交流会一等奖.现为安徽省 ...

  • 父亲的婚姻(散文)

    父亲大名赵斌,小名福圆.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一年.故去于一九七六年. 父亲八个月大时,爷爷就去世了.大姑比父亲大十五岁,那时,太爷.太太还活着,帮着奶奶一起拉扯几个孩子. 在父亲 ...

  • 清明了,那些逝去的亲友,你们在天上还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似乎每逢清明,人们最容易想起的就是这句诗. 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流传之所以如此深远,怕是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在清明祭祖扫墓,追思逝者的真切心境. 不然,也不必想要借酒 ...

  • 罗兰之声||《​我的老舅》&《老旱之烟》作者:仲晋明 朗诵:罗兰

    提示:点击上方"罗兰之声"↑免费订阅本刊 我的老舅 作者:仲晋明  朗诵:罗兰  配乐:傅冰 在我们晋南,通常把父亲的舅舅称老舅.老舅是我初二唯一投靠过的亲戚.他老人家名叫众管,取 ...

  • 老年人最大的禁忌是什么?

    问答百晓君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07-05 22:09 关注 我们村里的王大爷65岁的时候才结婚,他娶到的是一位34岁的女子.虽然晚婚,但是他的幸运,让村里的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不已.只可惜他不懂得自律, ...

  • 10岁那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天津招生,张静...

    10岁那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天津招生,张静林陪二姐一起去考试.谁知副校长跑过来指着她说:"这孩子是谁呀,来做几个动作看看!"张静林没学过戏曲,就随便做了几个动作,没想到当场就被录取了 ...

  • 10岁那年,我一个人出过一次远门

    10岁那年,我一个人出了一趟远门. 起因是我那失而复得逃婚的二姐突然从几千公里的宁夏发来一份电报,电报只有四个字:急事,速来. 我本来因为二姐的事情已经急疯过的母亲,半夜爬起来又进入那种疯魔的状态,我 ...

  • 10岁那年的鸭梨好甜 作者/王力光

    [总第288期]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梦圆医巫闾>入驻作家 王力光  张利杰  黑马  崔盈  曲素梅 王莹  千之叶  刘俊瑾  晴耕雨读  李月华  谢凤钰   ...

  • 10岁女儿填“父亲姓名”,写的竟是别的男人?!爸爸怒了!

    女儿的<柳州市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以下简称"素质报告书")上,"父亲"一栏写的是继父的名字.广西柳州市民李宏发得知此事后,感觉人格受到了侮辱,名 ...

  • 李健的传奇爱情:娶10岁那年遇见的女孩,恩爱20年

    神仙眷侣人人都羡慕,希望自己能够遇到那个携手一生的他或她.而现实是很残酷的,有的人虽然遇到了挚爱,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娶了或嫁了一个自己不爱但是看起来适合的人.有的虽然娶了或嫁了自己所爱之人,却抵不过 ...

  • 老人强制要10岁女童让座,妈妈一番话让老人脸红耳赤

    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的的传统美德,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老人"倚老卖老",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令人十分反感. 老人强制要10岁女童让座,妈妈一番话让老人脸红耳赤 让座是情分, ...

  • 那两位老人还好吗 赵金浩

    作者简 那两位老人还好吗 赵金浩 雷声之后的这场瓢泼大雨来得很突然也很急.站在楼上望着天井里逐渐细小的雨线.听着这莎莎的雨声,我沉浸在大自的天籁之音里,突然间想起两年前在沭阳县仁慈医院的日子,想起未曾 ...

  • 三位老人闲谈的开心一幕!转发点赞吧❤️

    三位老人闲谈的开心一幕!转发点赞吧❤️

  • 后宫娘娘们爱吃的糕点,有位老人还做,清朝御厨第三代传人杨鸿年

    后宫娘娘们爱吃的糕点,有位老人还做,清朝御厨第三代传人杨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