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母校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北山中学,我的母校。
1931年创校,庵背名贤曾兆春先生发愿,要让赤脚的人都能读上书。他将在泰国行医赚到的钱都用于家乡教育事业,这是一个应该让整个五经富乃至中国永远铭记的人。
他传递了时代的急需——培英。
为纪念这一大愿,北山中学的教学大楼叫培英大楼,书写人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曾近义先生(石印村人)。
当不少外面朋友题到,五经富,岭南小角,应该没什么胜迹,当我跟他们讲,这个中学,出了不计其数的科教人员、校长,光大学校长,五经富就不下十个,中学校长、小学校长不计其数。
所有人都认为名山庙宇、道观,5A级景区才是胜境,持这种想法的人,就像《论语》上讲的,还在墙外——“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在我印象之中,北山中学朗朗的书声,是整个回忆之中最美的音声。还有兆春先生在1931年亲手从泰国带回的芒果树,当地称之为酸柿,守着在大操场,培英大楼旁时,那是创校的见证,见证了九十年风雨。据说,这棵泰国品种,在中国五经富这片沃土,经历九十年风雨后,一年比一年甜。
岁老根弥健,
阳骄叶更荫。
这棵树栖居过大量的鸟雀,清晨听这些鸟雀的歌声是最开心放松的。成百上千只鸟,那是和谐兴旺之象。而且,操场外面那片池塘,曾经白鹤栖居,更是初中最美回忆。甚至我们还想象着何时可以鹤唳云霄。
刚开始,曾兆春先生命名教学楼叫克己新村,曾兆春先生从头到脚都是一个充满爱心仁心的儒者,他有夫子愿——安老怀少,他在泰国行医时,不少国人离乡谋生困难时,都会找到兆春先生,兆春先生来者不拒,敞开饭桌怀抱,把家乡人当亲人。
有一段时间,在兆春先生家吃喝的人非常多,兆春先生从无半句不满,反而帮他们介绍工作,并且跟他们讲,不能吃了没钱饭,却趟(耽搁)了有钱工。家乡的父老们,还等着我们出来创业有成,报本反始。
所以从庵背村出去的老一辈,都有这股倔强自强的气!要克己,而不是轻易开口求人。
兆春先生把北山中学最先的教学楼命名为克己新村,很有深意,克己是整个儒家思想里头最核心的仁义思想,《论语》叫克己复礼为仁。
克就是严格要求,比如克服,克勤克俭。
老一辈的人讲,当时兆春先生在1930年,先在家乡祠堂白虎片建了中联小学,1931年才开建北山中学。当时有揭阳教育的高官,请求兆春先生将钱投到市里,名更响,还可以每年给五经富几个免费的学生名,兆春先生说这样不普及,就是家乡很多打赤脚的人民还上不了学。
刚开始北山中学是没有围墙的,现在建围墙的那些地方,原来是靠种刺树,古人在没围墙的时候,都要好好办学读书。没有电灯的时候,借着月光,也要背诵。
北山中学在的庵背村,有一种说法就是,老学庵里头,时常可以听到背诵读书的声音,在古代,庵不光指庙宇,也指书院,这是可以从《辞源》里头查到的,所以,庵背村应该是整个五经富所有村落里最有书香味的。
教学楼叫克己新村,饱含克己复礼,严格要求自己,恢复正常的秩序,使国家安定,社会太平,这是最大的好事,便是仁者。
当我踏进北山中学校门时,一股清新感迎面而来,熟悉又陌生,这里还是这么祥和,笔直的校道,通往兆春先生石像,两边多了各种名贵花木,以及校友的回校留念,石刻功德碑,树上偶尔有几只鸟飞过,闻不到高炉厂的味道了。
常人看到的家乡尽是土,爱乡人却看到的是净土,看到黑板栏上面“北中青年”,还是以前的字,所有的学生已经是二十年后的学生,感慨:
八千里路归来后,
二十年前此读书!
这二十年,我走过大半个中国,回来还是故乡好,所以我拜访乡中老文贤,还有平民百姓,走了三年,写成了《我们五经富》,八百篇文章,可以分为一二两部。
我希望用记录文史,来回报我的家乡。
(《我们五经富》)
走过教学楼,我当时还在二班,回想我们重点班,可不光是会读书,也会运动。我们下课就比拼压手腕,比拼谁先跑到钢架边,比拼谁做的引体向上、双上臂屈伸数目多。
因为我们操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健身良训: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这是北山中学给我仅次于兆春之愿的大收获,大恩泽,目前为止,我都践行着。所以我的手是在行医,可是我的嘴很少去尝药,因为锻炼取代减少了服药。
然后是新教学楼,再是北山科技馆,然后是宿舍,想起以前宿舍这里是停自行车的,原来车棚已经迁移到以前的老饭堂那后面去了。
据说,北山中学的教师平均都比较高寿,而且我们整个五经富高寿密度在县城中也是位列前茅,几年前统计,五经富百岁老人居然达到12个之多,这是在揭西年鉴上面看到的,而河婆县城也才12个,五经富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小镇,长寿之乡,生态乡镇,金山银山。
五经富是有文风底蕴的,有儒家传承,也有寺宇文化,还有教堂西学的态度。其实最值得一讲,还有这些纯粹无私胸怀天下的人。
我们想一下,多少人能成为兆春先生,无论他行医盖了多少房子,买了多少用具,最后在这世上长传的,绝对是他的北山中学,是他的让赤脚的人都读得起书的梦。
无论他行医救了多少人,随着百年以后,渐渐都淡了,可兆春先生在那个战乱频繁,家国教育危机的年代,凭一己之力,独资北山中学,使得后来龙象俱出,才人涌现,这等大功大德,必历千秋石刻,万古流芳。
从北山中学大门进来,所有学生都在石像的慈光照射之下。
庵背村,五经富镇,何其有幸,能产生这样的华侨,能诞生这样的宗贤,能涌现这样的人物,爱乡,爱国,就不计一切。
好钢用在刀刃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教学上,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许多人都把名胜定义在好看好吃好玩,像北山中学这样好学,而且不断制造好学之愿的胸怀格局,这样的名胜,应该是五经富第一,揭西第一,国之罕见,世所稀有。
五经富任何一棵树,都不能跟兆春先生手栽的这棵芒果树比,因为他饱含着建校心血,培才大愿,而且时代长传,催笋成竹,润花著果,陶铸大器,从高从严。
五经富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跟北山中学比,因为这里年年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都有荣乡益国的校友回母校聚头庆祝,商量如何回报。
他们或以资财建奖学金,或以力量买设备,或以关系推动重点班,或以文章歌颂,或以航拍摄影,或以讲学辅力,或以捐钱助教,或以修路美园,或以名誉重光古校。总之,方法多种多样,因为大家都知道兆春先生喜欢郑板桥的画竹诗: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
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兆春先生生于五经富庵背村,成长学习于福音医院,创业成功于泰国,报本反始于家乡,最后一个让打赤脚的人都读得起书的宏愿,感动了时代,感动了历史,感动了未来。
这是北山中学代代相承的薪火光辉,每游一遍北山中学,有形无形我们都被这光辉点亮着,教学楼,花园,课室,设备,甚至教科书,随着时代都会变,北山中学唯独不变的,就是这颗爱乡如子,惠民以教的兆春大愿!
灵山胜迹,洞天福地,如何奇异美丽,何如此大愿!
无有一物堪与此愿相提并比!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