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五字口诀,大人孩子都能学会快速阅读
你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一周?一个月?还是更长?按照你的速度,一年可以读几本书?估计不会超过10本吧?毕竟前几年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也才只有4.67本。而世界第一人均阅读量的以色列呢,是60本。差距是不是有点大?原因除了我们读书意识不强外,最重要的是我们欠缺了一些快速阅读能力,不能在有效时间里读得更多,这里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读不快、读不进去。
为什么会读不快、读不进去呢?我分析可能是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没有一个正确的阅读理念。
我们在阅读理念上一般很容易走两个错误的极端,一个是没有“包袱”,一个是“包袱”太重。
没有“包袱”,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觉得今天需要读书了,就拿起一本书,不太考虑它讲什么,也不管自己想要通过读这本书有什么收获,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就像驾着一叶小舟,漫无目的地漂泊在茫茫大海上,漂到哪儿算哪儿。看似每天捧着书读了不少时间,,但真实的阅读效果怎么样呢?无外乎就是读着读着思绪飘到了九霄云外,或者不知作者所云,读到最后一行了,忽然发现:咦?怎么对前面几行的内容一点儿印象也没?于是,又返回去重新阅读。周而复始,反反复复。这样下来,读书的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第二个极端,是读书的时候“包袱”太重。有些人把阅读这件事看得太神圣,对一次阅读的效果期待得太高,他们往往会要求自己尽可能理解读到地每一个字,希望自己尽可能记住更多的内容,于是呢,就养成了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甚至把整本书都划成了重点,这么下去的结果不仅浪费时间,反而更容易抓不住书的重点。
我想请你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那些深深打动你,给你带来巨大影响的书籍,你真的牢牢记住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吗?恐怕不是吧。 能够给你留下深刻记忆、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不是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个知识点,甚至是一两个片段、一两句话?或者,更常见的情况是:“读完之后想不起来这本书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这是一本好书’。” 你看,无论你再怎么仔细阅读,大部分内容都是会被遗忘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要从“仔细阅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提到过“读者权利十条”,其中第三条就是读者在读书的时候,有不读完的权利。每本书重点掌握它的精华,或者对你有价值的部分就好。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好,这是读不快、读不下去的第一个原因,因为阅读理念可能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没有“包袱”,要么“包袱”太重。
第二个原因,是采用了错误的“从头到尾、逐页逐字”阅读的方法。
刚刚我提到,阅读“包袱”太重的人会逐字阅读,其实不光这类人,大部分人从小养成的习惯,都是逐字阅读。但其实,逐字阅读是速度最慢的阅读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人眼的结构,要想看清一个物体,我们的视线必须停止跳跃,停留在某一点上,然后像照相机一样调整焦距,直至生成清晰的图像。那你逐字阅读的时候,就需要你的视线在每个字上停留,聚焦,这会浪费大量时间。
除此之外,逐字阅读的人往往还有默读的习惯,你回忆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是不是即使嘴巴没有发出声音,大脑里面也会有一个声音无意识地把它读出来?这就是大部分人的通病,阅读路线往往是由视觉中心传至说话中心,经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传至听觉中心,再由听觉中心传到阅读中心,最后才开始理解文字意义。这个过程太曲折迂回了,费时又费力。
除了读得慢,逐字阅读还会分散你的注意力,造成读不进去的结果。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大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是126个神经比特,逐字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差不多只处理40个神经比特的信息,造成大脑的大量空闲。但是呢,大脑又是个非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空下来就会去处理其他信息,那你逐字阅读的时候,你的大脑运转得太慢了,它很容易闲下来,然后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分心、走神、做白日梦,这些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又会再一次阻碍你的阅读进度。读得越慢,越读不下去,越读不下去,读得越慢,你看,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所以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逐字阅读的,我希望大家也能够培养自己“眼脑直映”的快速阅读的方式。也就是由眼睛识别完文字后,直接把信息传到大脑的理解中心。这个速度更快,但是呢也需要你眼睛每次停留时能捕捉更多的信息,减少对焦次数,放弃默读的习惯。这些都可以通过练习做到。
读不快、读不下去的第三个原因,是阅读层次太低,一直停留在基础阅读的层面,没有深度阅读。
基础阅读只是简单地了解文字意思,深度阅读需要体会概念背后的原理,不断提高视角以及看问题的能力。
比如同样是读《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只能做到基础阅读的小学生,读完会兴高采烈地跟你讲,书中有两个少年,哈桑和阿米尔,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他们放风筝了,玩得很高兴的,然后关系又变差了,他们就不在一起了……而读完这本书的成年人可能就会进一步思考:是什么造成了两个人最后出现这种结局?他们会考虑到历史宗教的关系,会分析人性的弱点,感受作者写书时的心境,他们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系列的思考。这就是深度阅读,做到了深度阅读,才能真正沉浸到作者的世界,和作者产生共鸣。而且从长期来看,如果你经常进行深度阅读,你的思考会变得更深刻,你对世界会更有自己的观点,这样也会加快你以后对其他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进程。
以上呢,是我跟你分享的为什么阅读速度很慢、又经常读不进去的原因。分别是:阅读理念不对,阅读方法不对,阅读层次太浅。那我接下来要和你分享的,是进行快速阅读的一套方法。我把这套方法叫做“因概尾扫切”。其中每个字都代表一个读书环节:
因:是阅读的原因,也就是要有正确的阅读理念。要在阅读之初,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了解自己是想要通过读书收获哪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开始阅读前,最好提出自己的问题。
那再具体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具体是希望知道哪些方法呢?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没时间?没乐趣?哪些是主要问题,需要重点解决?这本书能否帮我解决掉这些问题?如果我能通过学习,掌握提升记忆力的技巧,那是不是可以指导一下孩子?……这一系列的提问,就是帮我确定阅读目的的过程。有了目的,我才能在阅读中提高效率。
我一个朋友,为了帮助他儿子提高英语成绩,在临近考试那个月的一周之内,通读了英语教材、教辅资料,差不多有10多本,最终辅导儿子的结果是,成绩真提高了十几分。因为他知道自己儿子单词背得很熟,就是不懂那些语法知识,她就找那些语法书,自己学习总结,在最短时间内让儿子取得了最大的进步,这就是有明确阅读理念带来的好处。
说完“因”,我们接着往下讲。“概尾扫”这三个环节连起来,可以帮你摆脱从头到尾逐字阅读的错误方法。我一一解释一下。
概:就是要求你5分钟概括全书内容。你可以浏览目录、序言,明确书的结构。这样你差不多就能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读,哪些可以略过。还是以我读《科学学习》这本书为例,我拿到这本书之后,首先看目录,发现目录按英文字母A到Z分成了26个章节,是挺有趣的,而且每一节都在解决一个具体的学习问题,每一节的结构在序言里也都有介绍。比如反馈英文单词feedback的首字母是F,反馈一章便是F章,想象玩耍一章是I章,因为imaginative play……
那了解完这些,我基本就可以对应自己的实际需求,圈出那些对我有用的章节。比如我想研究一下问题驱动学习法,那我就在Q章“为求知创造一个理由”处标了星号,提醒自己重点关注,但是我不存在记忆力方面的问题,那讲记忆力的章节,就可以直接略过了。
通过概括了解全书的章节,定位到自己要看的重点后,就下来就要进入“尾”的环节。
尾:就是要求你从结尾、从得结论的部分开始读。为什么呢?因为结论往往是最精华的地方。作者通过一系列分析解释,举例,都是为了要得出一个结论,你先了解这个结论,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思路和观点,减少阅读的难度。另外一方面,先读结论,也能带动你产生更大的兴趣去探求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当然了,纯文学性或者故事类书籍,比如小说,就不需要先了解结论了。
看完结论之后呢,就要进入“扫”的环节。
扫:就是在确定了重点阅读的章节,读完了结论之后,快速阅读正文。想想眼脑直映的原理,尽量不要逐字阅读,要快速把整个章节扫读一遍,同时标注出重点。
什么是重点呢?就是那些需要深度阅读的知识,比如延伸性更强的内容、对你价值很大的内容、读一遍后不太明白的内容等等,把它们标注出来。
通过扫读,你其实已经大致了解了书中的内容,最后的“切”:就是要解决深度阅读的问题。切入之前标注出的重点,二次精读,做到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就是一个探求“冰山”的过程。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不可见的知识体系在支撑它。所以要想探求到冰山下面的内容,你就必须学会建立联系、学会延伸思考、学会追根溯源。
我在阅读《科学学习》这本书的时候,读到了一个“激动兴奋原理”,意思是当人兴奋感被激发后,学习的效果会更加好,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兴奋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关系,这背后一定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原理,书中简单提到了肾上腺素的作用,但阐述的不够详细,那我就重新找了几本其他书,认真研究了一番,我发现大脑有极其复杂的运行机制,原来很多学习上的行为,从生物学上看,都有非常科学的依据,这个过程呢,也帮我更新了以前的一些表面认知,深化了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概尾扫切”,就是我今天和你分享的快速阅读的方法。我想说的是,阅读不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读得更多,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