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拗汤到文蛤汤的演化路径
三拗汤【麻黄 杏仁 炙甘草】源于张仲景,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
“麻黄+炙甘草”,开毛孔发汗,相当于肺的宣发;“杏仁+炙甘草”,闭毛孔收汗,相当于肺的肃降。
“麻黄+杏仁+炙甘草”,相当于毛孔的开阖,相当于肺的宣发肃降,既可以宣肺解表,又可以镇咳平喘。
表有邪,均可用此方根加减:伤于寒,+桂枝,即麻黄汤;伤于热,+石膏,即麻杏甘石汤;伤于湿热,+薏仁,即麻杏薏甘汤,等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均为无形之邪,均可通过一汗而愈,不伤及后天气血阴阳。
若表邪为水,为有形之邪,一汗难愈,则需要多次发汗方可驱邪外出,多次发汗必然伤阴伤阳,故需要从后天脾胃补充气血阴阳。
炙甘草补气,生姜补阳,大枣补阴血,故方根“炙甘草+生姜+大枣”从后天脾胃补充气血阴阳,以补充汗之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
风水伤表,宜用汗法。肾阳不足,无力驱邪于表,故脉沉;通过补肾阳的方式(+附子),来实现汗出(麻黄+炙甘草)邪去。
风水伤表,正邪尚能抗争,故脉浮;三拗汤,一汗能袪风,能袪湿,能袪无形之邪,但却不能袪有形之水,故需要一汗再汗。
一汗再汗,必然伤阴伤阳,需要后天脾胃化生,故“三拗汤”+“炙甘草+生姜+大枣”=杏子汤。
这就是杏子汤的组方思路。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风水伤表,则“脉浮”;水盛,则“一身悉肿”;邪停体表,郁而化热,则“续自汗出”;热邪郁表,则“不渴”;热邪郁里,则“而渴”。所以,越婢汤证,脉浮不渴,或脉浮而渴,都是正常的。因毛孔大开、续自汗出,散热有途,故“无大热”。
当代著名医家张大昌先生考证,越婢汤当为越肺汤,方中应有杏仁,笔者深以为然。
所以,越婢汤是风水伤表,郁而化热,故越婢汤=杏子汤+石膏,是从杏子汤衍生的一个方剂。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汤);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
以上两段条文,均为风水伤表证,郁而化热。热若在表,则“意欲饮水,反不渴”;热若在里,则“渴欲得水而贪饮”,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而一味文蛤,又具有解决“渴欲饮水不止”的作用。
文蛤汤=越婢汤+文蛤,方理同越婢汤,所以,文蛤汤中也应有杏仁。
所以,杏子汤是在三拗汤基础上的多次发汗方,越婢汤和文蛤汤都是杏子汤郁而化热的衍生方剂。
以杏子汤为基础方,可治疗多种皮肤问题,比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杏子汤与赤小豆梓白皮连轺的组合,以解决湿热毒夹杂的一个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