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名篇,清新婉约又愁绪万千,写尽闺阁女儿情态

文 | 季节 ·  图 | 网络

又是一年海棠花开,小小的花朵彼此簇拥着,粉粉嫩嫩的,竟像是天真活泼的小姑娘。

若是会讲话,怕是脆生生的童音吧,欣喜又稚嫩的笑着:“清照姐姐,你年年都来看我,不知觉竟长这么大了。”

她自幼便极爱海棠,每逢海棠花开,总爱捧着本书在树下,微风拂面,便会送来阵阵清香,这书也跟着有趣起来。

又或是借着长辈的力,伏在高高的枝干上,花瓣轻蹭着小脸,痒痒的,能甜进心里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簇又一簇的花开了落、落了开。

如今的她不需借助外力就可以抚到花瓣,不过是抬手起落间,便会沾染几分花香。

孩童时的天真烂漫却也少了许多,以往花落时总是盼着来年相逢,如今将落时,竟是多了几分惆怅。

兴起之时,突然有了饮酒的念头,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

她却不知究竟因何而愁,只是心中酸涩难忍,不若借着酒醉品一品古人诗意。

她捧着酒杯,浅浅的酌,不知觉醉意染红了脸颊,转而却又被淅淅雨落沁出些凉意。

她迷迷蒙蒙的睁大眼睛,不知何时,天边已是暮色,耳边传来侍女的催促,雨疏风骤,还是快快回屋吧。

她倚着床沿,顺着半掩的窗,望向在蒙蒙细雨中摇摇欲坠的海棠,一朵、两朵、三朵......

视线逐渐模糊,醉意从心口蔓向眼眸,沾染了诸多睡意,一夜安眠。

次日,她早早醒来,昨夜的酒意尚有残留,随手揉着额头,忽得想起些什么,忙问侍女院中海棠可还安好?

侍女随口回道:“还和昨日一样好看呢。”

她却有些发愣,本就将过花期,又是一夜的风雨吹袭,怎么会如往常呢,那海棠树上想来是绿叶盎然,树下却是红花零落吧。

她自小饱读诗书,父亲是鼎鼎有名的苏轼的学生,母亲也是出生书香门第的闺秀。

耳濡目染之下,也总愿写些诗文词作,今日心绪不佳,宿醉未消,索性将未名的惆怅借着纸墨抒个尽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

李清照这首词是“天下称之”的佳作,当时此词一出,轰动京城,“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这首词将人物、场景与对白融合在一起,不仅表达了小女儿家的惜花伤春之情,也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之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大约十六七岁,正是少女轻愁的年纪,相比于孩童时期的天真烂漫,如今的少女多了一份敏感细腻。

在如花般的年纪,看着花瓣凋零,不免生出些惜花伤春之感。

开头两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与背景,因不忍见海棠凋落,便饮酒消愁。

“雨疏风骤”不仅点明了此时已是暮春时节,多风轻雨,也将词人心中惆怅附注其中。

“不消残酒”可见此时的词人因为宿醉未消,而倍感慵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虽然仍有醉意,但昨天的场景依旧在脑海中萦绕,于是试探性的向侍女索求答案。

一个“试”字将少女细腻的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想看却又不忍看,明知花落却又存有侥幸,矛盾复杂,聪颖敏感。

而“却”字将词人的温婉细腻与侍女的冷淡粗心形成对比,“卷帘人”不知道词人的言外之意与心中期盼,只是漫不经心的随口一答,对于帘外的海棠并不关心,是无动于衷的。

其实本就知道答案的词人在听到这样的回答时自然便心生疑问,引发词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两个“知否”,写出了李清照对粗心淡漠的侍女的嗔怪,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不仅没有慰藉到自己,更是徒增了许多惆怅悲伤。

“应是”说明李清照并没有亲自查看,而是凭着昨夜风雨来推测判断,言语之中便少了几分肯定,多了几分推测。

但又暗含着一种笃定,风雨无情,娇弱的花朵是不可能常开不败的,其中的惜花伤春之情油然而生。

“绿肥红瘦”可谓全词最为精妙的一笔,以“绿”代替树叶,以“红”代替花朵。

“肥”是指一场风雨后树叶因吸收了充足的水分而更加茂盛,也代表着盛夏将来之态。

“瘦”是指风吹雨打之下花瓣残落,稀松凋零,暗含春色渐逝之感。

颜色与状态的两相结合对比之下,使得海棠树上的情形愈加生动形象,仿佛近在眼前。

古人常怀惜花伤春之感,今时也有韶华易逝之叹。

年少时看落花匆匆,感叹万物盛衰之更迭;年老时经春去秋来,徒增时光易逝的无奈。

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之下总会生发出不同的感慨,时光在流失,年岁在增长。

世间变化万千,能守住的不过是心中的几多情绪,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沉淀,余味悠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