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巴国”和“巴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里的“巴山”指今天重庆北碚的缙云山。
3000多年前,这里曾活跃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巴人,即“古巴族”简称。据说,巴人和上古“三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百濮系”一支,和“古蜀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重庆、川东一带。
据《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即巴人。”据说,这里的“太葜”就是上古时的“伏羲”。
据考古发掘,巴国文明十分悠久,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夏代时,称“巴方”。商代时,称“巴甸”。当时,巴甸臣服于商人,年年纳贡,岁岁服役。
起初,他们居甘肃南部,后迁至武落钟离山,以廪君为首领,主要有巴、樊、瞫、相、郑五姓。据说古代巴人作战勇猛而顽强,人称“神兵”。平时,他们能歌善舞,极其乐观。就这样,他们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当时,巴人擅长武力和船技,以“白虎”为部落图腾,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并在夷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都城。
商代末年,巴人不甘商人压迫,常发生武装冲突。公元前11世纪,巴人参加周武王伐纣,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西周初,分封71诸侯国,巴人被封“巴子国”,简称巴国,主要在重庆全境,北至陕南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
春秋时,地盘有所扩展。战国初,迫于楚国势力,巴人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的地方立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应巴国要求,命张仪、司马错率兵南下颠覆蜀国。然后,顺道向东灭亡巴国,并在江州设置巴郡,成为秦始皇36郡之一。据载,秦灭巴国后,巴人一支迁至鄂东。
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巴人另一支迁至湘西,人称“武陵蛮”。而留在重庆、四川的部分称“板楯蛮”,有称“賨人”。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先后与汉人融合。
“天下未乱,巴蜀先乱。天下已平,巴蜀未平。”自秦末战争,在2000多年的岁月中,重庆和四川战争频繁,甚至十室九空。为了填补战争、瘟疫、天灾死亡形成的人口空缺,秦末、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初,曾先后五次移民入川渝。就这样,大部分土著巴人和蜀人与汉民族早已交融在了一起。
其余巴人则逐渐演化成今天的“土家族”,聚集在湖北、重庆和四川一带。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诸如喜丧等巴人习俗。另外,土家族的“摆手舞”,被认为是古代巴渝舞的分支。不过,“摆手舞”只是剩下了比较温柔的动作。而那些向祖先祈求力量的动作,以及战舞部分,则演化成了川东地区的民间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