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囤积,越匮乏
越囤积,越匮乏
2019-01-23 20:02
我终于活成了我妈的样子
小时候总嫌妈妈收集塑料袋、包装盒
长大后的我连衣服吊牌都要留着
有些东西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
但就是舍不得扔o(╯□╰)o
好像留着它们,就能留住我花出去的钱一样
图来源于网络
小编最近搬了个家,收拾东西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考古现场。舍不得用的卡通橡皮,和同学传的小纸条,跟朋友一起看的电影票根,过年过节回家的车票登机牌,还有买东西附送的手提袋礼品盒。一度让我怀疑自己的职业,我反复问自己是不是个“收破烂”的。如果说这些东西是为了纪念我逝去的时光,那么当我翻出了拆下来的衣服吊牌,用空的化妆品瓶,以及外卖攒的一次性筷子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粉饰我丧心病狂的“囤积癖”。
图来源于网络
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个例,直到前段时间微博话题“我活成了我妈的样子”登上热搜,我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我的这些“藏品”还都在常规范围之内,个别网友甚至还晒出了自己珍藏的连番茄酱包、方便面调料。从85后到90后,玻璃瓶、纸箱子……只有想不到,没有囤不了。事实证明,“囤积症”已经在90后的生活中属于常见现象。
什么是“囤积症”
所谓“囤积”是指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也不舍得扔掉,导致他(她)们囤积了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图来源于网络
囤积症最开始是从实物囤积开始的。
图书只买不看、没用的物件不舍得扔掉,还将之美其名曰为“收藏”。
衣服塞满衣柜,每天换样都穿不过来却忍不住买买买。
各种会员卡,优惠卡,那种哪怕真的只会去一两次的地方,也要办张卡。
出去旅个行,见啥拍啥,拍上一大堆照片,认后是美好的记忆,可过后再也没时间细看。
还有囤积文凭的,各种证各种PASS,不管喜不喜欢这个领域,也要咬着牙去考一个。
……
在线时代的“网络囤积”
现在,我们不仅会囤积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更容易囤积,比如囤积信息。在线时代,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囤积形式:加了无数个群不说话也不退出,不愿错过所能接受到的任何信息,因而会忍不住整日查看手机和电脑……
图来源于网络
比如在微信上看到一些不错的文章,被标题吸引之后,每次打开只看看前面一小部分就直接把这篇文章放进了收藏夹,告诉自己现在没时间,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好好看。一段时间下来,收藏夹里已经有很多很多文章了,却没几篇有认真安下心来从头读到尾的。然而你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在翻看那些文章的时候似乎并不是为了去看文章本身,而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否有收藏价值为动力在阅读。
在囤积信息的时候,人们总是不止一次地预设它们未来会发挥作用,却不曾意识到,人们为未来囤积的保存欲,早已超过现在所需的拥有。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囤积后的用户体验,也远不及当时收藏的实用感。
有人会说,相比实物囤积,网络囤积不占地儿也不影响他人,有什么不好?
但其实,它有害的一面在于会拉扯掉你宝贵的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生命力,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越多越琐碎,你的力量感就丧失的越多。
囤积症是种病,得治!
囤积欲源于物质和内心的匮乏。
我们天生就有种囤积以及储存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方面如食物衣物生活用品等。这是符合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的,想象一下,原始人所面临的生存以及环境非常“恶劣”,常常上顿不接下顿,如果下一顿找不到食物就会被饿死。为了对抗“无法及时补给”的生存问题,我们的祖先尽可能的通过多捕猎,囤积食物,养牲畜等方法应对生存压力,经过几万年的演变,这种利于生存的心理机制在我们大脑里形成了条件反射。
直到当今社会这个物产丰富的时代,这一种心理机制仍存活在我们大脑里,由于进化时间不足以淘汰我们从祖先那遗留下来的心理机制,便更倾向于作出“虽然已经“吃”饱,已经很“胖”,但还是抵挡不住诱惑;虽然明明不太需要,但还是“买了下来”满足自己的囤积欲”的行动。内心的匮乏是囤积欲的真正原因。
囤积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比如在物质匮乏时候,提前备粮这是未雨绸缪的好事,而在物质充沛的今日,囤积某些稀有的东西确实会给未来带来更高的收益,比如房产,古董、文玩字画等等。
但以上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不应成为固守囤积行为的理由,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在物质充裕的今日,囤积这种思维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是焦虑和烦恼,其负面影响是这样产生的:
因为囤积重在数量不在质量,它没有合理分类组织,会占用生活工作的重要空间,导致重要的东西被掩盖(想象一下垃圾堆里找戒指);无法专注在处理重要事情或使用当前需要物品,继而享受不到使用的快乐,在学习上因为不断被表面上新的东西转移注意力,无法深入学习和进步;由于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却缺乏有效的分类组织系统,导致污垢越来越多,不得不花越来越多时间处理污垢的恶性循环。
我们该如何治愈这种囤积症呢?
若已经是重度患者,最好先看医生。轻度的,可参考以下:
从现在开始做减法,断舍离
与囤积狂相对应的正是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图来源于网络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他物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就像家里如果买了一箱苹果,有的人总是先挑烂的吃,可是往往原来的烂苹果还没吃完,新的烂苹果又出现了。
你想囤积好苹果,可最后得到的只有烂苹果。所以,现在你要做的是,永远都先挑好苹果吃,不焦虑未来,只享受当下。
克制自己的欲望,静下心
你买了好多书?OK,那就一个周甚至是一个月读一本,一本一本地读。
你手头有好多工作?OK,同样的一件一件地做,而不是同时做许多件。
用心对待你现下拥有的每一个物件、每一件事,久而久之你会变得有序、平静。
接下来,尝试着屏蔽微信账号上的朋友圈,减少在微信上的时间,尽可能有事电话或者当面谈,每天只在固定的三个时间段看微博、知乎、豆瓣等平日一会一刷的网站。
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喜得发现工作效率高了很多,并且对生活的热爱也多了几分。
2018年已经过去,不妨抛却“无用”的囤积物,过简单清爽的生活,或如周作人笔下的那番情景般“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春节即将到来,正是辞旧迎新之际,还有什么比给自己来一场“大扫除”更合适的呢!
图来源于网络
2018年已经过去,不妨抛却“无用”的囤积物,过简单清爽的生活,或如周作人笔下的那番情景般“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春节即将到来,正是辞旧迎新之际,还有什么比给自己来一场“大扫除”更合适的呢!
无论你在囤积什么,都要记得,越囤积,越匮乏。小囤移情,大囤伤身。
---------
文字:李想
图片:来源网络
排版: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