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箍桶匠吆喝声(散文)
散文·随笔
儿时,在古城镇江的一些大街小巷里,常见箍桶匠的身影,他们总是晃晃悠悠地挑着箍桶担子,一边走,一边吆喝着:“箍桶哦,箍桶……”
那个年代,水桶、米桶、饭捂子、洗衣盆、脚盆、澡盆、马桶和幼儿冬天取暖用的暖桶以及农村里用的大小粪桶等木器用品,在破旧、损坏之后,家家户户都是修修补补,一修再修,直用到最后实在无法修理,方才舍得换新的。而在这些木器的修补过程中,箍桶匠自然是少不了的。老实说,那些走街串巷的箍桶匠,大都手艺精湛,他们善于在一大堆废旧松散的桶帮中挑挑拣拣,刨刨锯锯。不一会儿,一件破损不堪的木器用具,经过他们精心修缮整理,便焕然一新了。
木匠有“圆凿”和“方凿” 两类手艺之分,箍桶工艺同造房子的工艺不一样,与做桌椅板凳等其他木器家什的工艺也不一样,以“圆凿”见长,所制作修整的木器大都是圆形的,所以,又称“圆作木匠”。箍桶匠也是地道的手艺人,坊间常常将他们和篾匠、石匠、泥瓦匠、铁匠称作中国的“五大匠人”。
箍桶使用的木料皆为杉木,因杉木耐腐,木质松,闻上去有股淡香味,遇水易膨胀,不易漏水。箍桶匠一般来自于苏北农村和镇江东乡的大港、姚桥及南乡的上党、宝堰等地农村,他们农忙时以农为主,农闲时才挑着担子,跑城镇走农村从事此业。箍桶匠挑的担子里通常放有斧头、圆刨、平刨、圆锯、木钻、凿子、圆铲等工具以及杉木段、竹篾、铅丝、桐油灰、竹钉等辅料。
箍桶工序,十分讲究,尽显箍桶匠手艺及技能。首先,检查木器破损、腐朽部位。桶盆通常由10多块弧状大小一致桶帮组成,桶盆直径越大,帮料越多,时间久了,桶帮、桶底腐朽漏水,就需拆除桶箍,更换腐朽部位;其次,按照被更换桶帮大小尺寸进行挥斧制作。桶帮一般上宽下窄,外大内小,每一块都呈圆弧状,需用平刨刨平桶帮侧面,再用圆刨修整桶帮料正反两面;然后,用木钻在桶帮上打眼,桶帮料之间用竹钉连接,拼接桶板及桶底,使之组成一个完美的圆桶;接着,要破篾织竹箍或用铅丝织圆箍。竹篾、铅丝的大小要按照桶径的大小而定。别看这织箍,说得简单,其实是相当难的一道工序,倘若技术不到位,会将箍织得太紧或太松,造成前功尽弃,得重新拆箍再织;第五道工序为套箍、紧箍。桶状木器一般须套两道圆箍,桶底、桶腰各箍一道。紧箍时,使用一支经过特制熏烤的老毛竹片为垫片,敲打工具最好使用斧头的背部,动作一定准、稳、轻快,让毛竹箍或铁箍一点点箍紧木桶,这样才能箍制出一个理想的木桶;第六道工序为修桶脚、凿木屑油灰,先用圆锯修整桶脚,再用九头刨刨平,并用木屑桐油灰填实桶底缝隙,以起到整个桶具的牢固与防止漏水的作用。
当然,也有箍桶匠上门替主家现做木桶或木盆的。杉木料主家需先备好,制作一只木桶或木盆,通常需用一个半工,而做一只马桶则需用2个工,因马桶有盖子,较为费工,工钱也相对高些。
每年初夏,箍桶匠最忙。很多人家将闲置了一个冬天的洗澡盆拿出来,由于搁置的时间长了,有的洗澡盆干燥得散了架;有的虽然还完好,但盆上的铅丝箍已经锈迹斑斑,松劲了,要请箍桶匠重新箍一箍、紧一紧;有的洗澡盆、木盆帮板烂了,不能再修理了,需要重新做一只。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梅雨季节前,母亲都要将洗衣盆、脚盆、洗澡盆等木盆,在烈日下暴晒两天,让木器料身收紧,然后请箍桶匠紧紧箍、修修漏,整理一番;再到中华路油麻店买半斤桐油,将盆桶重重地油一遍、晾干。经过一番打理,这些盆具决不会漏水,可舒舒心心地用上一年。
儿时,只要家里来了箍桶匠,我总会好奇地守在旁边看箍桶匠修漏、箍桶。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日常器具的更新换代,纯天然的手工木桶、木盆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箍桶匠这行当也已远去了。然而,当年箍桶匠那一声声、一串串此起彼落的吆喝声,仍不时回荡在我的耳边。
编辑:蔡竹良
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江苏镇江人,高级政工师职称。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工作期间,被行业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记者,发表作品3000余篇。退休后涉足文学创作,平均每年在国内主流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传记、游记、言论等作品200篇,退休后发表作品共3000余篇。40多年来,发表各类作品累计达400余万字。结集汇编了40万字故土作品集《京江流年》一书,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经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群众》、《上海企业》、《食品与健康》、《养生月刊》等期刊专栏撰稿人。曾获得“镇江市委优秀党的宣传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