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入宫伺候了12年,哥哥来京师找工作,被乾隆疯狂嘲讽
在现代人印象中,古人拼着命将女儿送到皇宫,无非就是为了受到皇帝的宠爱,博一个皇亲国戚的地位。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那些送入宫的女子,受不受宠另当别论,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是说谁都有资格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发生在乾隆时代。
在乾隆四十三年,从江南来了一个叫做陈济的人,想法设法托人送了一封信给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隆安。在这封信中,陈济自称为国舅,是宫中明贵人的哥哥,现在在家乡走投无路,连生活都要靠岳父来接济。这次来到京城,就是想请皇帝帮忙,看在明贵人的面子上,给自己谋一份差事。
这封信交给福隆安,却让他十分为难。他是正二品官员,管理着内务府,手下有两千多人,安排一个人当差,毫无问题。可是,这个人打着明贵人招牌,涉及到了后宫,就很难办了,必须请示乾隆。
此事由福隆安禀告乾隆后,乾隆才想起后宫之中的这位女子。明贵人的确姓陈,是扬州人陈廷纶,应该是乾隆三十年时下江南带回的女子。当时皇帝一时新鲜,此后便索然无味,仅仅在乾隆三十一年时,将她封为明常在,此后便没有问津。
就在前一年,乾隆也看到了陈氏的名字,念及她在宫中已经整整十年了,便酌情晋升一级,封为明贵人。通过与明贵人的询问,陈济果然是她的哥哥,这件事原来还是真的。
乾隆沉思了一阵子,然后交代臣子草拟了一道圣旨,递交给福隆安,让他按照圣旨来办事。在这道圣旨中,乾隆认为陈济不老老实实呆在江南,千里迢迢到京城乱认亲戚,“看来此人系不安分之人”。如果就这么让他回去,怕他胡言乱语,还不如就地找份工作。至于说他的家小,如果他肯老老实实干活,那就一并接来,做一些粗笨工作。
乾隆又突然想起,宫中还有一个陆常在,也是来自江南,很久都没有见过了。他让人同时查清楚陆常在在苏州的亲戚,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这个安排,乾隆还是做得挺到位的。但是,在那道圣旨中,乾隆却疯狂羞辱了陈济。
首先,乾隆表示,自己没有这样的亲戚。他告诉福隆安,嫔妃之家尚且不算外戚(凡妃嫔之家尚不得称为戚畹),这个陈济算是什么国舅?如果他在京城老实,此事就作罢。如果他还敢胡言乱语,那就将他扔回老家,让当地官府严加管束。
其次,乾隆对陈济这个人一点好感都没有。他不光现在不想见他,就连两年后的南巡,也提前想好了,那就是绝对不能见到此人。(不可令此等人沿途接驾,混行乞恩)
可怜陈济兴冲冲来到京城,还以为按照他们当地的规矩,能够见见自己的妹夫,给自己安排个好差事,甚至做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美梦。他没想到,自己遭到这样的羞辱对待,是有着根本原因的。
第一,像他这种所谓的国舅实在太多了。乾隆风流成性,宫中人满为患,有名分的嫔妃就多达41人,至于那些没名没分的,更加数不胜数。这些女人的兄弟,如果都算成小舅子大舅子,那乾隆得有几百个。他当然应付不过来,也没有义务应付。
第二,嫡庶有别在清朝入关之后,已经牢牢生根于统治者的脑中。就像乾隆所说的,只有皇后的家族,才配称得上外戚,哪怕是皇贵妃、贵妃都只是妾室,他们的家族,还是奴才,根本不能和皇家攀亲戚。至于说更低等级的嫔妃家族,那只能是奴下奴。
经过此事之后,陈济很老实,没有惹是生非。明贵人也继续过着无人理会的宫廷生活,直到乾隆五十九年,她才被封为芳嫔。在嘉庆三年,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指示嘉庆,尊封陈氏为太上芳妃。看起来她进入了高级嫔妃的行列,那只不过是乾隆在晚年给予陪伴多年的女子一些安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