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被发现的文物,曝光3000多年前的秘密,专家一直在研究

在此鼎的内壁上,用金文铭刻着“作父乙××”五个字。关于后面两个字的含义,专家一直在研究之中。“父乙”两个字,表示是制作器皿的工匠,为自己死去的父亲父乙做了这个礼器。因此这件铜鼎就被称为商父乙鼎。
商父乙鼎的高为28.7厘米,上部直径为24厘米,重6.88千克。它是圆形双耳三足铜鼎,上面有兽面纹和芭蕉纹。无论从大小重量和做工上来看,都不算是顶级青铜鼎珍品。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呢?
这就涉及到该鼎中其它铭文以及出土的地点了。除了那五个字的铭文,用来表明他的制作者外,还有一连串其它的铭文,记载了一个事件。它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商王武丁进行的一次狩猎活动,从狩猎的准备工作到捕获的猎物,都有详细的描述。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当时这件铜鼎,应该是在商都的产物。铜鼎不仅应该是放置于商都的礼器,而且还是参加狩猎的见证者记录下来的。然而,这件铜鼎,却在四川郪县被发现,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
在商朝,四川属于边远之地,也并非文化密集区,不过四川郪县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小人当道,忠臣和良将却受到排挤。比干虽然是纣王的叔叔,一片忠心,却因为奸臣的阻碍而受到猜疑。在《封神演义》中,比干被妲己所陷害,被迫挖出自己的七窍玲珑心,也因此而死亡。
《封神演义》肯定夹杂了小说成分,但比干为了商朝的江山而死,这是符合史实的。李世民后来还撰写碑文纪念:昔周武封墓,褒忠表德;姬文葬骨,异世同臣。
相传比干死后,他的子孙到处躲避,最著名的是一支林氏族人被周武王找到,并且妥善安置,并封为领地。然而,比干的另一支后代,为了躲避纣王的报复,千里迢迢逃到了四川郪地,改姓王氏。在秦汉时期,当地归属于广汉郡,因此,广汉郡的王氏又为“郪县王氏”。
只不过,这也只是在口口相传,并没有实质上的证据。但商父乙鼎的发现,证明在商周时期,的确有人从中原来到了当地,并且留下了这尊铜鼎作为传家之宝。
郪县王氏也的确是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人才鼎盛,尤其是在汉晋时期,十分兴盛。王涣,王顺,王堂,王石,王博,王商,王士,王彭,王常文,王化,王崇远等等,都是当时的名流。他们这样的高门大户,也的确有能力保护这件铜鼎。
当然,真实的历史,可能不像我们构想的这么简单。必然这件铜鼎,也经历过了很多危机,曾让王氏子孙觉得应该深埋起来。幸运的是,后人能够再次发现它,并将它作为珍贵文物。商父乙鼎见证了中原文化不断交流扩散的历程,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