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挖出王陵,一件陪葬品让专家激动:没见过这么漂亮的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文物保护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是因为国力强盛和安定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和经济发展,建设施工密集进行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新建的工地上,就不断爆出挖到重要墓葬的新闻。
比如在1983年,一支施工队在广州象岗山建造公寓大楼,就挖出了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最开始人们还并未在意,谁知道越挖越大,结果发现了南越王墓。因为随葬的珍贵文物太多,经过国家批准,广州市在当地修建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数量是惊人的,包括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器皿就有1000余件。而且,珍稀文物不少,其中角形玉杯和5件铜屏风构件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出的一级文物。但是,如果说到知名度,还是西汉文帝行玺金印最为出名。
可能会有朋友感到困惑,汉文帝不是在长安吗,死后葬于霸陵,他的金印又怎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呢?
其实,这个文帝和西汉文帝虽然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但并不是一个人。金印的主人,叫做赵昧,是南越国第二任国王。南越是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趁天下大乱的时候,封关、绝道,自行建立的国家。全盛时期,地域包括广东、广西的大部分、福建的一小部分、海南、香港、澳门和今天的越南。
自从汉朝建立之后,南越国时而称臣纳贡,时而不服管束,传五代君王,立国九十多年,直到西汉武帝刘彻发兵征讨,才将它正式收入帝国的版图之中。
这个赵昧,是第二任南越王,自号“文帝”。这不仅是僭越的行为,更是与汉朝礼法不一致。在中原王朝的礼制中,“文帝”、“武帝”是后来皇帝给已经去世皇帝追尊的庙号,生前的时候,无论是汉文帝,还是汉武帝,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庙号,更不会使用什么文帝金印、武帝金印。即便他们的陵墓存在所谓的文帝金印,那也是一种冥器。
南越国则不同,开国之君赵佗在世的时候,为了炫耀他征服南方的功绩,自号“武帝”,他的孙子赵昧继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长于治理内政,自号“文帝”。这些是他们的尊号,生前就已经使用了,所以他们的印玺,也刻有这些尊号。“文帝行玺金印”就是赵昧生前签署文件的凭证。
据说,当年这件金光灿灿的印玺从赵昧陵墓中被取出来的时候,专家一边对它的精致程度赞不绝口,一边又提出了质疑:小小的南越国王,胆子真的有这么大吗?
要知道,南越刚刚建立的时候,与汉朝关系一度非常僵,吕后还曾经派兵攻打。汉文帝时期,赵佗对外除去帝号,向汉朝称臣,对内却依旧保留尊号。赵昧在位16年,身体一直不好,也向当时的汉武帝称臣,并派出儿子赵婴齐到汉武帝身边充当侍卫,长达12年之久。
也就是说,在赵昧时期,南越国虽然不小,却是地地道道的汉朝藩属国,连太子都要去当人质,服侍汉武大帝。但我们看到这件西汉文帝行玺金印,却是胆大至极。
它高为1.8厘米,长宽为3.1厘米,是目前看到的最大的西汉金印。根据史料记载,汉朝皇帝的印玺,边长为“方寸二”,相当于2.7—2.8厘米。南越国王使用的印玺,刻意做得比汉朝天子的还要大,这明摆了就是仗着天高皇帝远,有心僭越,耍尽了小心思。
另外,在做工上,这件方印也是极为精致奢华。它的含金量为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是小篆字体,刚健有力,体现出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在印玺的上方,是一条苍龙行卷曲状,龙的头部和尾部,再加上双足,都伏在印玺的四角,好像随时准备腾空飞起,形象生动逼真。这种造型,也只能在皇帝用具中使用,南越王使用它,也是用心良苦。
当然,2000多年前的小心思,最终还是抵不过实力上的差距。强大的汉朝以摧枯拉朽之力,结束了南越国割据一方的时代。只不过这件深埋地下的陪葬品,无言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