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勤斋
它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室内装潢的最高峰,它被誉为是同类文保修复工程的样板,它被誉为是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梦,它被誉为是乾隆皇帝私人收藏的陈列柜,它就是乾隆皇帝寄托晚年的“倦勤斋”。一:故宫里的养老所 宁寿宫建筑群三维图在故宫东北有一组叫宁寿宫的建筑群(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外东路“珍宝馆”),明朝此处是外东裕库和仁寿殿,北部是宫妃养老的哕鸾宫、喈凤宫等建筑,清朝初期这些建筑全部被毁,仅在衍祺门一带留有少量的服务用房。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将这里改建为宁寿宫,做为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颐养天年之所。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皇帝以“待归政后,备万年尊养之所”的理由下旨内务府改建宁寿宫,责任福隆安、三和、英廉、刘诰、四格、和珅主持维修,宁寿宫建筑群的改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式开工,历时五年改建,耗银约1434000两,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体竣工。乾隆皇帝对宁寿宫改建工程十分关心,数次前往施工现场查看,并有“步辇看工要趁凉”的诗句流传。建成后的宁寿宫建筑群包括前部皇极殿和宁寿宫,后部中路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景福宫、梵花华、佛日楼,西路宁寿宫花园等共计三路庞大而恢弘的建筑群。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1778年11月9日),乾隆皇帝在下谕旨说“……朕此举(作者按:指乾隆元年、三十八年两次预立太皇子之事)天下臣民无由共闻,未尝无窃朕为贪婪宝位,不肯立储。不知朕践阼之处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宣示至乾隆六十年传位皇子,时间如白驹过隙,上天也确实眷顾这位天之骄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 85岁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召集众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公布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传位诏书,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元旦举行授受之礼。1796年2月9日,也就是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虽有万般的不愿意,但君无戏言,为了实现他18年前的诺言,他只有将皇帝位传给他37岁的儿子。乾隆皇帝这个时候似乎又对这个诺言进行了一个变通,他只传了儿子一个皇帝名号,皇帝的权利依然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依然住着他那座住了60年的“养心殿”直至驾崩,昔日“兹新盖宁寿宫,待予归政后居处则为太上皇临御之所。”的打算也随之被其颠覆。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说道“然其后训政三年孜孜无倦,迄未尝移跸也。”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一天粉饰一新的宁寿宫乐寿堂迎来了一位久住者,她就是时年60岁的慈禧皇太后。这是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竣工118年后第一次实现其建筑功能。二:倦勤斋的前世今生 故宫乾隆花园鸟瞰示意图 (古建专家冯建逵先生绘)在故宫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北端符望阁后,熙攘的珍妃井西有一处雅致且宁静的院落。紧锁的倦勤斋任凭谁也不会多看它一眼,因为类似这样的房子在若大的故宫随处可见。 倦勤斋匾额倦勤斋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按“耄期倦于勤”的思想取名“倦勤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倦勤斋落成。室内木隔断装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结束。室内墙面贴画和通景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如意馆画家和一些大臣绘制,至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绘制完成,至此历时8年营建的倦勤斋全面竣工。倦勤斋的全面竣工也标志着宁寿宫建筑整体竣工,乾隆对宁寿宫建筑群非常满意,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八月二十四日下旨“所有管理宁寿宫工程之大臣及在工人员俱着加恩。”。 倦勤斋图样 倦勤斋市内三维图倦勤斋座北朝南,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剪边,檐下绘苏式彩画。前出游廊,东西分别与符望阁游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倦勤斋面阔九间,东五间为明殿、西四间为戏院,西四间东端游廊开向东、向南两扇小门。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写下了这样一首御制诗:题倦勤斋敬胜依前式,倦勤卜居后。抚时斯异矣,题额故殊诸。娱老非关政,沃心那废书。廿年期此愿,未识可能如。在这首御制诗首联乾隆皇帝有一句自注是这么说的“此斋依建福宫中敬胜斋式为之。”。 敬胜斋图样乾隆皇帝一语道破了倦勤斋的建筑蓝本是一个叫敬胜斋的地方,敬胜斋是西六宫西侧建福宫花园中的一所建筑。清张廷玉等人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吉云楼西为敬胜斋,阁内匾曰[旰食宵衣],联曰[看花生意蕊,听雨发言泉]阁下西室匾曰[性有],联曰[致虚函白室,式古凛丹书] ……”。 建福宫花园示意图 清丁观鹏绘《太簇始和图》中的敬胜斋 重建敬胜斋一角建福宫花园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乾隆五年之前这里是供皇子居住的乾清宫四所、五所。因为乾隆皇帝做皇子时曾居住乾清宫西二所,继位后乾清宫西二所改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四所、五所就改建为了“建福宫花园”。可惜的是敬胜斋连同建福宫花园于1923年11月25日毁于大火之中,1999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至2006年5月,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顺利竣工。 坦坦荡荡 “素心堂”加“半亩园” 半亩园平面图敬胜斋的建筑形式也并非原创,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敬胜斋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坦坦荡荡”中“素心堂”加“半亩园”的改进之作。坦坦荡荡建成于康熙末年,起初叫“金鱼池”,坦坦荡荡分南北两大景区,南面明殿为“素心堂”,面阔五间带三间抱厦。素心堂西侧为面阔五间的“澹怀堂”,东侧是面阔五间的“半亩园”。三所建筑都是卷棚顶,室内相互贯通。“素心堂”是明殿,“半亩园”是戏院。在建筑功能上与敬胜斋、倦勤斋无异,在建筑形制上“素心堂”加“半亩园”是面阔十间,敬胜斋与倦勤斋均是面阔九间,因地制宜并不影响功能。在内部装修上半亩园中的天顶画、通景画与敬胜斋与倦勤斋更是如出一辙。《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七年六月初二日,建福宫敬胜斋四间内,照半亩园糊绢,著郎世宁画藤萝。”从这一档案我们不难发现,敬胜斋的天顶画还真是仿照半亩园画的。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倦勤斋是历经参考半亩园形制,调整敬胜斋形制后的成熟作品还是有道理的。倦勤斋落成后,乾隆皇帝虽然没有在里住过一天,但根据《清高宗御制诗》看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五十九年至少来过倦勤斋8次。不仅如此倦勤斋自建成之日起便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私人收藏品存储室,据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编纂的《倦勤斋陈设档》记载当时倦勤斋有1739件珍玩,其中质地精细、体积小巧、整盒套装的珍玩有1181件。倦勤斋建成后并没有因丧失了预想功能而破败,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内务府都对倦勤斋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修缮后的倦勤斋依旧保持着乾隆时期样式。2004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科技部、宫廷部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协作下斥资300万美元,会同美国、日本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对倦勤斋内饰进行保护性修复,历时4年于2008年11月10日倦勤斋保护工程顺利竣工。三:中国古代室内装潢的最高峰倦勤斋的内部装修是独具特色的,其顶棚、墙面、木隔断的装修都非常独到。 倦勤斋东五间布局 倦勤斋东五间局部布置倦勤斋东五间(明殿)内顶棚糊有团花纹天花,从东次间东前檐柱至西次间西前檐柱建成“凹”字形仙楼。仙楼上下两层,仙楼以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竹黄雕刻的百鹿图裙板,夹纱双面绣隔心,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床多处。倦勤斋西四间(戏院),顶棚画以竹架藤萝的海墁天花。藤萝花完全以色彩塑形,不见线条的痕迹。花朵的形状依照远近透视而不同。 三维倦勤斋通景画 通景画一角倦勤斋西四间(戏院)北墙和西墙为面积达170平方米的巨型通景画,通景画裱糊于室内墙壁,一扫丹柱椒壁之庄严单调。北墙上画的是一处宫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树石、花草,画以竹篱环绕成了透空的隔断墙,隔断墙的中间开有一个月亮门,在月亮门外庭院中有两只丹顶鹤,一只低头觅食、一只振展双翅。西墙上同样也画有一段斑竹搭架的隔断墙,墙后面是远山和松、柏树。据有关专家学者推测倦勤斋大部分通景画和天顶画是乾隆年间如意馆画师王幼学、王儒学、伊兰泰、赵士恒、黄明询、陈玺等完全按照敬胜斋内的天顶画和全景画复制重绘的。 倦勤斋小戏台倦勤斋西四间(戏院)西侧是一做方形小亭,座西面东。亭为木质仿竹纹,亦称竹亭。四角攒尖式顶,上置涂金木宝顶。亭南与亭后有木质仿竹夹层篱笆。后檐两侧设门,供上下场用,此为倦勤斋小戏台,为太上皇在室内观戏而建,戏台柱上挂“著添南极应无算,喜在嘉生兆有年。”对联。(倦勤斋戏台是故宫现存的四个戏台之一,其余三座是畅音阁大戏台、漱芳斋大戏台和小戏台,倦勤斋戏台是故宫内最奢华、奇特的一处。)戏台前前亦设一仙楼,面西,正设宝座,为观戏时所用,座位后旁侧另有小楼梯可通往二楼宝座。乾隆时,南府太监常在此演唱岔曲。 倦勤斋小戏台前仙楼倦勤斋室内装修充分的体现了乾隆时期我国装饰艺术的精湛,也充分再现了乾隆时期国力的强盛,文化的繁荣和工艺的进步。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新闻发布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单霁翔表示今后故宫博物院将会新增20余万平方米的开放区域,由目前的45.79%开放率上调至76%。但非常遗憾的是倦勤斋因为空间狭小、文物集中没有列入新增的开放区域之内。但单霁翔表示“工作人员对这些建筑(作者按:倦勤斋、雨花阁等建筑)进行了数字扫描和影像摄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观众可进入数字故宫参观这些宫殿及内部陈列。”参考资料(按时间先后顺序):《养吉斋丛录》【清】吴振域 1983年 北京古籍出版社;《国朝宫史》【清】鄂尔泰 张廷玉编纂 1994年 北京古籍出版社;《记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 聂崇正1995年第3期《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建筑揭秘》姜舜源 1995年 紫禁城出版社;《倦勤斋建筑略考》张淑娴 2003年第3期《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风水》王子林 2005年 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宁寿宫花园营造史考论》李大平 倪斌 2007年第6期《吉林艺术学院学报》;《中华遗产》杂志 2008年第5期;《从半亩园到倦勤斋》赵雯雯 刘畅蒋张 2009年第4期《紫禁城》;《清宫述闻》章乃炜 2009年 紫禁城出版社;《北京文物地图集》北京市文物局 2009年 科学出版社;《倦勤斋的研究与保护》王时伟主编 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北京记忆(十一)— 梦留倦勤斋》 江南雨 2011年3月;——————————————————————倦勤斋是清宫装修最为豪华的建筑。5月27日上午陪我院部分老专家再次参观了修葺一新的倦勤斋。倦勤斋建于乾隆41年,仿紫禁城内建福宫敬胜斋。为休闲娱乐场所。坐北面南,面阔九间。 倦勤斋入门处 倦勤斋庭院 室内共乾隆皇帝看戏的小戏台。 御制诗联,筹添南极应无算,喜在嘉生兆有年 室内贴落是嘉庆皇帝的御笔 倦勤斋倦勤原以卜他年,此际孜孜尚黾然;适百里当半九十,敢今日即驰朝乾;金鸟度影迟花漏,彩燕迎韶拂锦笺;几闲因之勃吟兴,也如春意渐和宣。——弘历乾隆四十一年大年初二,远处时时有爆竹声传来,在紫禁城的东北角,一组刚刚落成的宫殿,敞开了大门。新房与新年,在淡淡的桐油味中混杂着鞭炮的硫磺味,勾兑出喜庆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65岁的乾隆皇帝弘历陪着84岁的母亲,在众多妃嫔和儿孙的簇拥下,来这里参观他的收藏。如果说,建筑也可以收藏的话,那么弘历无疑是一位大藏家。在这座新的宫殿里,集中再现了他这辈子住过的最喜欢的房子和装修。预备留着,到自己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细细品味,慢慢回忆,好给寂寞涂抹些颜色。宝亲王弘历25岁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最重大的改变。这一年是乾隆元年丙辰。年轻的弘历默默向上天发誓,当时光转过一个甲子再次回到丙辰年的时候,自己便会禅位,绝不贪恋,更不敢超过爷爷在位61年这个皇帝执政的纪录。上天如果真能听到弘历的誓言,必会轻轻的一笑。这个年轻人太聪明了,这哪里是誓言,分明是最贪婪的愿望,他要做天底下最最富贵长寿的人啊。转眼40年过去了,弘历走进新落成的宁寿宫。这里就是他预备践行誓言,归政养老的地方。他给其中一处房子命名为遂初堂,给一处楼阁命名为符望阁,都是希望能遂了当年愿望的意思。从这一天开始,弘历怀着“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忐忑,每日里掐着手指头算。“廿年期此愿,未识可能如”,“偻指十七年,此愿庶酬我”,“屈指十六年之后,庶可倦勤待天眷”,“屈指十三年亦速,庶几于此得徜徉”,“惟待一纪后,循名或可遂”,“偃息斯亭待十岁,视之何异睫眶如”,“十岁之期余九岁,自欣渐近得闲哉”,“春秋剩八度,年近一年欣”,“兹忽历十五,其五期逮至”,“阅春秋四来居是,乃得高闲恒乐斯”,“为期三载近,益笃一衷诚”,“华之受即动之授,乙卯丙辰两岁连;今日过当成昨日,明年至喜号元年”,终于熬到了“名实两符予,遂初果遂初”的日子。然而当愿望真正达成的时候,弘历的憧憬却转成了寂寥。真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对宁寿宫的热情反倒不如先前了。身体依然健硕的他,非要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他总觉得儿子离了他不成,国家离了他不成,百姓离了他不成。在符望阁后面有一排小房,叫倦勤斋。预备着弘历厌倦于辛劳的政事时,可以在此休憩放松。也许是国家太平富足,本就不用怎样的勤,也许是弘历老当益壮,从来未觉如何的倦。总之他并不常来这里,白白的冷落了仙馆一般的倦勤斋。倦勤斋仿自紫禁城西北角的敬胜斋,而敬胜斋又是圆明园坦坦荡荡景区里半亩园室内小戏院的翻版。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曾是年轻的弘历梦开始的地方,坐上皇位以后,便忙不迭的把那些藏着梦的记忆的角落搬进了紫禁城的居所,更搬进了这预备养老的院子。在圆明园和敬胜斋相继在大火中变成一堆瓦砾之后,倦勤斋成了我们进入弘历少年梦的唯一通路。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的卷棚硬山顶下,面阔9间的倦勤斋,东面5间正对着符望阁,东西均以游廊与符望阁相接。东五间的正中明间开门,余者为步步锦的支摘窗。步入室内,迎面便是凹字形的仙楼,卍字锦底竹丝挂檐,玉璧镶嵌,竹黄雕刻的百鹿图裙板。竹黄是竹管的内皮,浅黄色,光润如象牙。是以竹的内皮雕刻贴熨而成,既避免了剔地浮雕的浪费,又可在不同质地的底子上实现浮雕的制作。倦勤斋中,竹黄雕刻的代表作是分别位于明殿仙楼上下紫檀群墙上的两幅百鹿图和两幅百鸟图。且说这百鹿图便运用了四种竹黄雕刻的技法:其一是普通的薄片竹黄雕刻,施用于远山、树木之类;其二是黄杨木雕刻,施于近景树木,以补足薄竹黄在厚度和立体感上的补足;其三是竹丝技法,用于各种线型装饰;最后是厚竹黄雕刻,用竹子横切面为装饰表面,表现鹿丰满的身体和致密的皮毛。东五间的仙楼,以纱橱隔为小室数间,设宝座多处。槅扇的夹纱是双面绣的,在一块底料上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不只求正面的工致,更要同时考虑反面的针脚。夹纱的双面绣微微透出的光线,不免让置身于复杂分隔空间中的观者恍然不知所之。这情形像极了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且看《红楼梦》中,贾政带着一干文士参观新落成的大观园的那一段,唯一一处描写室内场景的地方,就在后来宝玉的居所——怡红院。“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 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有人猜测宝玉的原型也许就是弘历,想必那都是看到过倦勤斋的人吧。倦勤斋明明有九间之多,何以看了五间,便似到了尽头?我们依旧回到《红楼梦》中去找答案吧。因为初入怡红院的人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十七回里的贾政一行人“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贾珍笑道:‘老爷随我来。从这门出去,便是后院,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说着,又转了两层纱厨锦隔,果得一门出去,院中满架蔷薇宝相。”四十一回里的刘姥姥“找了半日,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中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一面想,一面顺着花障走了来,得了一个月洞门进去找门出去,……哪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哪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这倦勤斋里的两座大镜屏,莫非就是怡红院中的机关暗门?那背后可有满架的蔷薇宝相?或是刘姥姥口中的“扁豆架子”?门果然能开,穿过幽暗的小间,转步过来。西侧四间中原来还藏着这样一片天地。靠着西墙是一方小亭,四角攒尖的顶子,上面有涂金的木宝顶。亭子虽用木头制作,却仿了竹纹。亭子周围还有木质仿竹的夹层篱笆。只因为真正的竹制装修并不适合北方的气候,不得已才用这种仿斑竹的做法,既透出弘历对竹子的特殊喜爱,对江南乡野的向往,也透出使用木材仿竹的无奈。这仿竹的室内建筑是一座小戏台。对面的仙楼上下均设有宝座,便是观戏的所在。这样的戏台是演不了大戏的,更多的时候是由南府的太监在此演唱岔曲。岔曲是诸多曲艺中的一种,却又不同于一般市井小民听唱的曲艺,宫中听的岔曲,虽然也算是通俗歌曲,可是并不流行,因其文辞过于雅致。传统相声《君臣斗》中明言:弘历也是会唱几段岔曲的。也许在这个戏台上,真的就唱过。可能是童年时代就背熟了的《爱莲说》,也许是青年时代韬光养晦时常常想起的《陋室铭》,也许是最能体现退休后倦勤心意的《归去来辞》。戏台北侧的墙壁是一幅通景绢地大画,宫殿楼阁间白鹤起舞,喜鹊嬉戏,姚黄魏紫,争芳斗艳,更有一道斑竹式药栏与室内南侧的药栏遥遥相对,同样开了月亮门,远景的楼宇也呼应着窗外的符望阁。相比之下头顶上是最富神奇妙趣的,这是一幅出自郎世宁与弟子王幼学之笔的巨幅天顶画,整个顶棚满画一座斑竹搭设的藤萝架,叶茂花繁,略透蓝天,每簇花的描绘都依焦点透视的原理,以宝座前方一簇为中心,发散开来。似乎随着微风,能轻轻的摇曳出淡淡的香味来。等一等,听,你可曾听见?远远有人在浅吟低唱,那是弘历吗?呵,他终究没有唱《爱莲说》,那是小时候哄爷爷开心的小阴谋,他也没有唱《归去来辞》,在他的心里何曾真的有过归隐的心?他到底还是唱起了《陋室铭》,虽然在这华丽的屋宇中。一字一句,韵味绵长。唱的是:山不在高,气象峥嵘,出云兴雨,德代苍穹,四野声歌乐时雍。这山中,花木四时荣,游人踪迹少,雾隐烟浮白云封。时隐约,塔玲珑,洞天仙府倚云际,毕竟仙人隐其中。可谓是,山不高,有仙名,胜似那,峭壁悬岩万仞重。名山有仙迹、仙迹难逢。水不深,有龙灵,何必洪流导积石,胜似巨浪激排空。若斯室,陋房栊,虽矮小,胜闬闳。暑气严寒日,冷暖得其中。闲时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终日谈经史,俱是鸿儒朋;座上无俗客,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乱铮铮;无案牍笔墨之劳形。可比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何陋之有云,那刘公遣闷消闲作斯铭。在这乾隆花园的最后一座房子里,弘历抹去了真与幻的界限,传达出“无尽”的意念。原来他的梦,没有结束,这里只是起点。 大臣周系英的书法
故宫倦勤斋,为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位于故宫的东北偶,即乾隆花园四进院的北端,符望阁北面,是乾隆花园第四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也是宁寿全宫建筑群的组成部分。
斋明间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匾额,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显示这里是太上皇的憩息之所。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利,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乾隆听戏消遣的场所。
倦勤斋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始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
倦勤斋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
斋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东5间与西4间中有通道连通。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
倦勤斋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内檐装修部分,一派江南风韵。斋内装俢,多为紫檀嵌玉、嵌黄杨木裙板、紫檀夹纱槅扇等,用料华贵,技艺精巧,富贵而雍雅,是殿堂内檐装修的典范,为乾隆时期内檐装修之精品。东五间和西四间各有千秋。东五间的装饰工艺以竹黄和双面绣为最。西四间最重要的装饰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画。是由欧洲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借鉴了欧洲教堂中的天顶画和全景画的形式而移植于清代宫廷内的。斋内最令人瞩目的是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满绘的图画,而且这些图画保存得比较完好。(遗憾,室内不对外开放)。
倦勤斋西边四间室内有凹字形仙楼,中心置一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式小戏台,是紫禁城中现存的四个戏台之一,这是建造在房子里面的一个建筑物。戏台的南北两侧及后边,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与戏台连成一体,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戏台的南北两侧及后边,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与戏台连成一体,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门。小戏台的前面,有一个略高于地面的方平台,是供演员演出之用。在戏台对面,是皇帝观戏时的坐位,坐位后旁侧另有小楼梯可以通到上面一层。 在室内设置小戏台的做法,於宫内还有漱芳斋一处,但布局更小巧精致。(遗憾,西边四间室内外均不对外开放)。
斋前由东西两段游廊隔成一个方整幽雅的庭院,院中古柏耸立,有十字方砖甬路,可以行进。西4间前一弧形院墙,中开八方门,通往竹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