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漆工-哲匠黄成
人生一场虚空大梦,
繁华落尽,寂寞成殇。
遥想远方的你,
一把刷子,刷出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王朝,
触摸你的作品,
你的态度与温度是那么清晰,
而一转眼,你的身影却又那么模糊。
凤鹤剔红盒(黄成作品)
当人们面对历史博物馆那些精美的中国大漆作品,回想中国漆艺历史当中的人和物的时候,我想,大抵都有这样的感慨吧。
早在400年前的明朝
徽州新安,有一位漆艺相当精湛的“油漆工”,劳作之余,记载下其所有的漆艺心得及各种施工技法,这些日记后来甚至被编为一部《髹饰录》。
当人们还没来得及明白此《髹饰录》的意义时,历史似乎吝啬它的镜头,一个片段过去,就是颠沛流离的400年--《髹饰录》从此音讯杳无。
20世纪,随着世界各地博物馆对中国漆艺收藏兴趣的开始,《髹饰录》唯一的手写孤本才在日本的蒹葭堂重见天日。
民国初年,紫江朱桂辛先生致函日本大村西崖氏,请为抄一副本惠寄,后来,桂老校订之后,于1927丁卯年刻版付印,世称丁卯本。
当人们再次以学者的眼光审视此书时,才发现,《髹饰录》共18章186条,分乾、坤两集,《乾集》主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全书弥漫着明朝中晚期装饰风和浓厚的复古风,极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造物“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精致尚古的审美观以及敬业、敏求的工匠精神。
后来,此书被后人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漆器工艺的专著。
在中国古时,漆工大多名不见经传,姓名籍贯生平经历无从稽考。《髹饰录》的作者黄成是为数不多能留名至今的漆工之一。
一位“油漆工的日记”竟成为了一部专著--到底黄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时代的人们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小编也好奇着呢!让我们一起--
《髹饰录》新安名匠·黄平沙
其实,有关黄成的生平资料也是记载极少,在其著作《髹饰录》中也只有“新安黄平沙”寥寥数语的记载而已。
为黄成《髹饰录》作序的扬明这样说:“新安黄平沙称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髹法,曾著《髹饰录》二卷,而文质不适者,阴阳失位者,各色不应者,都不载焉,足以为法。”这是扬明关于黄成最为专业的记述,但几乎都是对其髹技的称颂之词,对于黄成,就只提到他的籍贯—新安。
中国漆工专书《髹饰录》
书上有载,黄成出身于古新安一一徽州,其中一个名为平沙的乡镇。此说法的源头可追溯至大村西崖的《支那美术史》,朱启铃《漆书》谓:“《支那美术史》:黄成,字大成。隆庆中,新安之平沙人。其剔红匹敌果园厂,其花果人物,刀法以圆滑清朗见称。颇长文学,著《髹饰录》二卷,叙述各种漆器之作法,为中国漆工专书。天启五年,西塘杨明,字清仲,注而序之,行世。”但是,根据大村氏的原本及陈彬酥1930年的中译本,仅谓:“民间之制,隆庆中新安平沙有黄成字大成之名人,其所出剔红,可比果园厂,其花果人物之刀法,以圆滑清朗,称赏于人。大成虽业漆工,亦能文字,曾著《髹饰录》二卷,叙述各种漆器之作法,此为中国唯一之漆工专书,天启五年西塘杨明字清仲为之注序,始公于世。”其中并未言及黄成是新安之平沙人。
凤鹤剔红盒(黄成作品)
而至于黄成是什么时候被尊为名匠的,由于材料的缺乏,迄今仍无从稽考。明清间,虽然有大量徽州文人仕宦、名儒硕贤积极投身修志实践,但在今存徽州府县志书七十六种当中,均不见有黄成的相关记载。在其它明代笔记文献中,仅见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果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
明穆宗,即朱载垕,1567至1572年在位,年号隆庆。高濂约生于嘉靖初年,创作生活于万历年前后,即约1573至1620年。作为与黄成同世代的人物,高濂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信性。如果此时黄成正值盛年,则可推测其出生于正德(1506-1521)至嘉靖(1522-1566)年间。而在扬明作注《髹饰录》之时,黄成概已年事既高,甚或早已撒手寰尘。
高濂盛赞黄成所造剔红
称其剔红器可比果园厂。高濂生活于嘉靖至万历时代。实际上,该时官制漆器大部分已不在果园厂。但是,永宣时代果园厂的剔红,作为时人所推崇的高标准,高濂将民间漆工黄成的制作与之相提并论,对其技艺可谓相当称善。
在高濂之后,除了《髹饰录》之外,关于黄成的记载又出现在清人吴骞的笔下,他在《尖阳丛笔》中提及:“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所谓“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据《明史》记;“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而一两银可兑换一千至一千五百钱,可知黄成剔红价格昂贵。
吴骞实际上是传抄了高濂的说法,在《遵生八笺》中,高濂在盛赞黄成剔红价高之后,又谓:“奈何庸匠网利,效法者颇多,悉皆低下,较之往日一合三千文值,今亦无矣,何能得佳。”这表现出高濂对黄成超群技艺的称颂与眷念。很明显,吴骞参考了高濂的描述,并且将黄成与元代两位漆器名匠张成及杨茂二家看齐。
说明在清嘉庆时代(1796-1820年),黄成的名声仍在。但在吴骞身后,黄成的名字却有如雁杳鱼沉,最终湮灭无闻了。
相较于黄成记录的鲜少,事实上,“文人士夫会在其诗文、绘画里署名,而工匠们总是寂寂无闻,游离于这些与他们有着直接联系的文人圈子之外。”许多制作奢侈品的工匠与他们的顾主联系直接。而有关他们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与漆艺流行以及受欢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关黄成生平的种种实不为多,对多方资料进行整集也只得个约略印象而已。而国内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工匠信息的缺失似乎是整个中国古代工艺史的普遍境遇。这一境遇在往后的数百年间仅乾隆时期有些微变动,其后直至清朝灭亡,“哲匠”的概念才开始流行。
而最早倡导为工匠作传的正是将中国失传的《髹饰录》重新于国内刊行的朱启铃。而《髹饰录》的重新流行,也使黄成位列于有明一代,最有贡献的名工哲匠之—。
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能也是《髹饰录》作者--黄成没有想到的。
从湮没的历史中仰望古代哲匠,我们后辈仍需努力!